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

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
2024.03.29
48,244

2024.03.29

48,244

文章用聽的
00:00 05:34 1

文/50+編輯部整理 主圖/Shutterstock 內文圖片/出自衛福部食藥署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死亡案例解剖後確認驗出「米酵菌酸」,這也是國內首例米酵菌酸中毒案。米酵菌酸是什麼?衛福部4大QA助你了解。日常飲食該注意哪些細節才能防範?本文也整理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譚對保存食物、避免中毒的10大提醒。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_img_1

衛福部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 cocovenenans)產生,該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2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如何危害健康?

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_img_2

衛福部指出,米酵菌酸會影響肝臟腎臟,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可能會危及生命。

如何避免吃到米酵菌酸來保護自己?

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_img_3

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請消費者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

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事件有哪些?

米酵菌酸高溫烹煮也無法破壞,日常飲食如何自保?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_img_4

衛福部整理歷來的米酵菌酸相關食品中毒案件:

‧印尼曾在1985年首次報導與米酵菌酸中毒相關的死亡事件。

‧莫三比克2015年因引用栗酒(發酵玉米粉飲料),導致中毒案件。

‧大陸2020年因食用酸湯子(玉米發酵食品),導致中毒事件。

日常飲食如何防範米酵菌酸?譚敦慈分享防食物中毒10大重點

米酵菌酸對台灣人來說非常陌生,到底日常飲食該注意哪些細節才能防範?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在粉絲專頁上提醒,每年5~10月是食藥署統計的食物中毒高峰期,建議留心以下10種保存食物的方法,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照顧好自己也保護家人。(相關閱讀:自煮如何避免細菌食物中毒?從解凍烹飪到保存,必知的安全知識

1. 別以為食物放冰箱不會壞

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是沒有殺菌功能,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長期放冰箱還是會腐敗。

2. 冰箱只放7分滿

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食物不要擋住出風口)。(相關閱讀:冰箱是家中的小財庫,菜放到壞等於白花錢!冰箱收納3原則,省電又不浪費食材

3. 食物不燙手就放冰箱保存

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60℃,若要冰存的食物不需要放涼再放冰箱(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就大約是65℃左右,就可以放冰箱)。

4. 米飯沒吃完65℃就該冷凍

當天煮的米飯沒吃完,在溫度不燙手的65℃,就用保鮮盒盛裝封好放冰箱冷凍 要吃時再蒸熟即可。

5. 濕式米麵製品冷藏3天內吃完

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

6. 乾貨泡發4小時要換水

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再用乾淨的水浸泡,不要泡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不要泡超過24小時,最好置放冰箱泡發。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趕快料理。

7. 發酵食物選有檢驗的大廠牌

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8. 變質食物絕不吃

食物若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

9. 手部清潔很重要

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

10. 生熟食分開

生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