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王儷玲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隨著醫療進步,活到100歲,不再如過去一樣罕見。然而,如何讓自己的百歲人生活得更好,不必為醫療和養老費用煩惱?保險可以幫你不少忙。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王儷玲接受《50+》專訪,分析長壽時代的保險趨勢。(本文出自「健康大未來」專題)
當平均壽命變長,醫療費用越來越高,如何確保自己的老後生活過得安穩?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王儷玲指出:「不論是從醫療或是退休投資角度來看,未來的商業保險,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全球高齡化浪潮之下,人口結構逐漸成為倒三角形,政府退休金給付減少。此外,近年雇傭型態改變,中高齡以後不在公司擔任正職員工的非典型就業人口變多,此族群的退休金、健康保險,都得靠自己打點。
另一方面,步入超高齡社會,民眾疾病治療和長照的需求提高,原有的健保不足以覆蓋所有醫療費用支出。因此,想要活得老、活得好,規劃商業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現在50+的世代,未來保險業將出現哪些變革,和你我密切相關?醫療通膨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保單該怎麼規劃?
王儷玲指出3大趨勢:
1. 保單回應個人需求,保費不再「一視同仁」
在過去,不論保戶是較不健康、理賠機率較高的高風險族群,或是理賠機率不高的低風險族群,保費的計算方式都是一視同仁。就算是低風險族群,也得和高風險族群繳一樣的保費,以此「交叉補貼」,讓低風險族群的保費盈餘補貼高風險族群理賠可能造成的虧損,保險公司才能維持營運。
但隨著科技進步,保險公司可以透過保戶提供的健康數據,根據個人風險精算保費,提供更符合個人需求的保單。這樣一來,低風險族群可以較低的保費投保,高風險族群若想要拿到條件更好的保單,也要更積極地做健康促進。而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樣的做法也能降低理賠機率,達到負債避險的效果。
目前,美國已有保險業者運用數位保費計算模型,提供「混合型保單」,整合一個人的數種需求,提供全方面的保障。王儷玲舉例,當保戶健康狀況良好、不需要長照時,可以將長照險的保費轉移到年金保單。反之,需要長照的高齡者,平均壽命較短,保費則可由年金險轉移到長照保單上,真正達到「錢花在需要的保障上」。
2. 外溢保單促保戶認真管理健康,保險公司與你達到雙贏
過往,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是保險公司眼中的高危險群,很難買到保險。但現在,保險業者會透過更積極的健康促進,從源頭避免保戶發生疾病,達到損害防止的目的。「如果你是高風險族群,或是身體曾出現狀況,保險公司會想辦法讓你變健康。」
她舉例,台灣已有業者推出外溢保單,以健康促進為核心概念,讓消費者與保險公司達到雙贏。比方說,當一位糖尿病患者願意上傳個人檢測數據,控制相關飲食或建立運動習慣,並持續證明自己努力維持健康狀態, 業者就會提供更個人化、保費更低的保單。
以國泰人壽的外溢保單為例,保戶如果能在指定期間之內,上傳步行紀錄、健檢或戒菸證明,就能獲得不同比例的保費減免。
而對於低風險族群來說,因為不必再交叉補貼高風險族群的保費,保費計算也會更公平。
若真的是經濟弱勢、體況較不好、也不一定有能力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的高風險族群,則能透過微型保單獲得保障,或是加入公司團保,與其他員工一起投保,取得相對合理的保險費率。
3. 懶人理財,機器人幫你規劃保單
近年來,聊天機器人已運用在線上核保、理財等場景中。而隨著科技發展,現在已有保險業者開發出能幫消費者計算保費、規劃個人化保單的聊天機器人,可以更科學、全面性地收集保戶資料,並以此客觀分析保戶需求。
機器人核保的背後機制,是以AI醫療大數據為基礎。聊天的過程中,機器人會掃描消費者的臉,判斷保戶的健康狀況。「聊完天後,不但可以幫你核保,還會建議你該買什麼保單、買多少單位。」「保險和你的互動關係,會從低頻走向高頻。」王儷玲觀察,在未來,保險公司的角色不只是向客戶拉業務,更像是諮詢顧問,也會結合更多醫療、科技業者,形成生態系。
只是,消費者同時也需要改變心態,願意分享個人健康數據,才能讓保險公司依此作出更精準的保費和給付評估。「把個資用在健康促進,對你而言的效益會更大。」
50後保單怎規劃?定期作保單健檢,動態調整最適合當下的方案
截至2021年,台灣保險滲透率達14.8%、全球排名第三,平均每人擁有2.6張保單。很多50+認為,年輕時已經買了許多保單,中年以後,該有的保障都有了,還需要購買更多保險嗎?
王儷玲指出,過往台灣人買保險時,重視儲蓄更勝於保障,普遍喜愛購買儲蓄險或壽險,保單的實際保障並不高。另一方面,當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醫療費用逐年升高,不幸遇到突發狀況時,手中擁有的舊保單保障可能根本不夠。
走到人生中場,50+族群該如何檢視現有保單,確保過去投入的每一筆保費,能為自己達到最佳保障?
建議一:保單健檢,你的保障真的夠嗎?
首先,王儷玲建議,應該定期找自己的保險業務員作保單健檢,健檢以後,如果保單已不適合目前狀態,最好趕快將保單活化,轉換為更適合當前人生階段的保險。「如果你是買了保險就忘記它的存在的人,一定要趕快作第一次保單健檢。」
她觀察,過去有許多人會跟著流行,買了很多壽險和儲蓄型保單,但真正的保障卻買得太少。
高齡時代,長照險、癌症險等高齡慢性病保險都是特別需要關注的重點。「你應該把多餘的壽險和短期儲蓄型保單轉換成醫療、年金或是長照規劃。」當然,透過做好個人健康管理來賺取回饋、降低保費的外溢保單也是好選擇。
建議二:50後還是不太會理財?機器人幫你規劃保險及投資計劃
王儷玲觀察,許多人喜歡做短期投資,但又因為害怕風險而購買儲蓄型保單,少了時間複利又不敢以風險換取報酬,因此,投資報酬率往往低於4%,長期而言對退休理財相當不利。
目前已有保險公司推出「帳戶型保單」,投資的標的都是長期投資的退休專屬商品,例如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會依照人生階段的風險承受度與收益需求等特性調整資產配置,而且可以透過AI達到低點加碼、高點贖回,克服喜歡追高殺低的人性,長期報酬率約為4~6%。「人都有盲點。上漲時不贖回,等跌了才贖,所以一直賺不到錢。但AI可以幫你克服盲點。」
也許有些人擔心,隨著醫療成本逐漸升高,未來的商業保險費用會不會越來越貴?「做好健康促進就不會了!」王儷玲說,因應少子化趨勢,保險公司也早就發現,不能再以傳統交叉補貼的方式經營保險。未來保險產業的走向將與過往截然不同。
在數位工具協助之下,低風險族群可以用更合理的保費獲得保障,高風險族群也能透過更健康的生活型態降低自己發生危險的機率。而保險公司也能因此降低理賠成本,與保戶達到雙贏。「保費貴不貴,完全取決於你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