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蔣德誼 圖/十河田市中央病院 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ameba TV、十河田市中央病院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雖說一般認為,人的記憶力會隨著年齡而衰退,但在日本,一位曾在農林水產省(相當於農業部)任職的公務員水野隆史,在54歲時成功考上醫學院、60歲時取得醫師執照,成為「大齡新進醫師」。除了驚人毅力,他也有一套十分獨特的讀書與記憶秘訣。
在風景優美的青森十和田市,今(2024)年68歲,服務於市立中央醫院的內科醫師水野隆史,實則是在60歲才成為醫師的「資深新手」,負責指導他的前輩們,都小他10歲以上。
直到55歲離職之前,水野隆史都在農林水產省擔任公職。在平日忙碌的工作當中,他不僅抽出時間,以成為醫師為志向開始努力準備考試,並透過獨到的讀書與記憶法,順利實現自已的夢想。
他為何會何在50歲後決定投入全然不同的人生跑道,又是怎麼克服高難度的醫學課程和考試?
早起4小時讀書 自己錄音、靠聽覺複習記憶更鮮明
水野隆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自己因為偶然曾在報紙上看到「51歲決定從主婦畢業、62歲考上醫師」的一則報導,內心大受震撼。「原來60歲之後也能當醫師!」(相關閱讀:落榜7次、53歲當上醫師!日本主婦:即使結婚、育兒,也不一定得要放棄夢想)
相對於單調、充滿官僚風氣的公務員,醫師的工作能夠在第一線直接與病人接觸、解決他們的疑難雜症,更讓水野隆史覺得充滿吸引力、也更有意義。然而,在年過50後想要成為醫師,絕不是個能輕易達成的目標,更要吸收龐大的知識量。
準備醫師考試需要大量讀書與記憶,絕非輕鬆的事。(出自amaba tv)
此外,因為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在時間有限的情形下,水野隆史調整生活作息、利用每天上班前的清晨時間,設計出一套盡可能使用聽覺等「五感」來加強記憶的讀書法:
他將每天早上3點到7點訂為讀書時間。3點起床後,首先把這一天預訂的複習進度,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並錄製在錄音筆裡。不是直接照念參考書,而是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之後產生的內容,這是第一個重要步驟;而在錄音時,把經過大腦整理的內容唸出聲音來,又能更加深印象。
以大約一小時整理完成後,他會再花一個小時走到附近的公園,一邊以1.5倍的速度聽著錄音、一邊散步。抵達之後,水野隆史會在這裡花一個小時,讀完明天要整理錄製的新進度。清晨的公園幾乎沒有太多人,只有風聲和蟲鳴鳥叫,反而提供了可以提高專注力的環境。
讀了一個小時後,他再度聽著錄音走回家,這次用的是2倍的速度。回到家之後大約是早上7點。經過梳洗、早餐以及小睡10~30分鐘作為休息後,出門上班。
雖然每天只有大約4~5小時的睡眠時間,白天時他採用「分割睡眠法」,藉著午睡以及幾次15分鐘左右的短暫休息,保持精神以及頭腦清晰。白天上班時,就專注於工作。
60歲考上醫師也沒關係 目標是工作到100歲
如此經過一番努力,2年後水野隆史開始能通過醫學院的筆試測驗,卻經常在面試這關失敗。曾有面試官質問他:「你這個年紀即使能考上醫師,還有幾年能工作呢?應該把機會讓給未來還大有可為的年輕人吧。」而每次他都會回答:「我希望能夠像日野原重明醫師一樣,工作到100歲。」(相關閱讀:活到105歲沒臥床!日本國寶級醫師、預防醫學之父日野原重明5個健康秘訣)
就這樣,他經過5年的苦讀,終於在55歲時考上了金澤大學醫學部(已有大學學歷、並通過插班考試者,可以讀3年就畢業)。但此時他也體認到,醫師的確是一個需要高度體力與知識量的職業。在求學階段時,除了課程之外也有大量的實習時間。「我感受到自己和年輕的同學相比,記憶力和體力都差了一截。」
此時他沒有時間再像以前一樣,把學習內容全都重新消化成錄音,而是使用將重要部分以紅筆筆記,再用紅色透明墊板遮住的方式加以背誦。但水野隆史也說:相較起來,還是準備考試時用錄音記下來的內容,印象最為深刻。
水野隆史使用的錄音筆及筆記本。(出自president online)
醫學院畢業之後,他又經過一年準備,在60歲時正式取得醫師資格。他也決定自己要從事最能和第一線病人接觸的「居家訪視醫療」。「需要醫師前往家中看診的病患,大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我認為以自己的年紀,更能夠貼近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大概算是我唯一的優勢。」水野隆史笑說。
幫助病患的充實感 是無可取代的收穫
即使已經成為執業醫師、平日忙於工作之餘,水野隆史依然會在假日時抽空研讀醫學書籍,溫故知新。「畢竟我的起跑點比別人晚了這麼多,要更努力才能迎頭趕上。」
水野隆史的努力,看在身邊的親友同學眼中,也是很大的激勵。「不像我們每天得過且過,他這麼認真在生活,也讓我們覺得好像得更積極一點才行。他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笑說因為現在隨時可能會被召回醫院或是需要出診,不太能喝自己最愛的啤酒,水野隆史還是覺得,看到患者在自己的手中康復或是獲得照顧,對方的一聲感謝,就是無可取代的收穫與成就感。
雖然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能工作多久,但只要還能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就會繼續做下去。而即使未來從醫院退休了,他也會繼續投入在宅醫療的領域,持續為患者服務。「醫師也是一種與人交流的職業,這個工作雖然辛苦卻很有價值,很感謝當初我的決定,帶來了全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