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病主法》上路至今5周年,催生的重要推手之一楊玉欣,本身也是罕見疾病「三好式遠端肌肉無力症」的病友。19歲時就被醫師宣告未來會全身癱瘓,但她沒有自怨自艾,更長期為罕病、身障族群爭取權益。她說:「人生無法避免苦難,但我覺得自己幸運得不得了。」這份體悟,從何而來?
今(2024)年1月,《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正式施行5周年,而催生推動這部法案通過的重要推手,則是「為愛前行基金會」(前身為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曾擔任不分區立委,也是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
長年關注並爭取罕見疾病及身障族群權益的楊玉欣,自身就是罕病患者,儘管移動必須依靠輪椅、日常生活起居也需要他人協助,但這毫不影響她關懷弱勢病友、投入公益的強烈意志與行動力。
對此楊玉欣笑說:「如果已經死過一次,妳就不會想再做無聊的事了。」
19歲罹患罕病無法醫治 死過一次後就是重生
在知道自己的病況之前,就讀國立藝專國樂科的楊玉欣,擅長鋼琴和中國笛,生活就和一般女孩沒什麼不同。然而,她從小就莫名地容易跌倒,當時不以為意,直到19歲時,楊玉欣發現自己在跌倒後竟然爬不起來,這才被醫生確診罹患「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
這是一種隱性遺傳導致的罕見疾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狀除了肌肉無力,並且會從身體末端,如手指、腳趾、腿部開始蔓延,直到全身器官及肌肉組織器官逐漸纖維化,最後導致癱瘓或器官衰竭,且至今仍然無法治療。
楊玉欣至今依然記得,當時醫生告訴她:妳不用再來看了,回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那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已經束手無策、幫不上忙了。」知道自己終究有一天會癱瘓的時候,她腦中開始思索兩個問題:「第一個,癱瘓之後我該怎麼辦?」第二個問題則是:「在完全癱瘓之前,我可以做什麼?」
她笑說:年輕的時候自己還不懂得害怕,「但從結論來說,在醫生宣判我生病的時候,原本的我就已經死了,而往後在完全癱瘓之前我要怎麼過日子,就是重新活一次的機會。」(相關閱讀:事業家庭美滿,49歲卻意外癱瘓!陳惠珠:人生下半場從甜點變苦瓜時,怎麼辦?)
逐漸失去身體能力 只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
楊玉欣說,作為一個身障及罕見疾病患者,「我們的一輩子,就是得和各種大大小小的不舒服、不方便共處,沒有真正經歷過的人很難感受。理性上妳知道必須要接受它,但在感受上,它永遠就是不舒服。」
這20幾年來,隨著病情發展,楊玉欣不諱言,自己的活動能力也在逐漸退化的狀態。 「年輕的時候,我的手還可以彈鋼琴,排解抒發心情;現在我的手幾乎完全無法抬起,不要說彈琴,就連在床上想翻個身,都需要先生幫忙。光是面對這些,就需要耗費很大的身心能量。」
楊玉欣說,要克服這些不適與挫折感,其實並不容易。「我的應對方法就是: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還可以吃東西、說話,頭腦清晰地思考,這些聽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都值得感謝;得以投入自己關注的工作領域,更是楊玉欣生命中的重要意義之一。
曾做過唱片企劃、廣播和電視節目主持人,也當過電視台主播的楊玉欣,十分感激一路上都遇到願意給自己機會的老闆,和熱心善良的同事們。「我的想法是,既然你敢找我,那就全力以赴試試看!在我做主播的時候,因為不方便換衣服,所以每次進棚錄影之前,化妝師就會來幫我換衣服、化妝,從來不嫌麻煩。」
而在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期間,她更向電台建議,全數由罕病病友擔任幕後製作團隊。「我希望創造一個讓他們得以發揮的環境,因為對於障礙者來說,要獲得工作機會,比一般人困難太多。」最後這個節目在開播2年內,三度獲得廣播金鐘獎肯定,證明身障者只要有舞台,一樣可以有好表現。
不獨善其身,而是希望為有相似處境的病友爭取權益,這樣的心情,或許也是促使楊玉欣投入《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的契機所在。
切身體會罕病患者和家屬的痛 致力推動病主法通過
在罕病基金會與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服務多年,楊玉欣看過無數在病床上飽受折磨的病人及家屬。「很多患者只要家屬一不在場,就會告訴我:他不想活;甚至也不乏有家屬說,想(帶著病人)一起去死。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們沒辦法選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病,那是否至少在生命的最後,可以保有最低限度的尊嚴?」
也因此,楊玉欣在作為身障弱勢團體代表,受邀擔任不分區立委後,就開始著手推動《病主法》的立法。當年「病人自主」及「善終」觀念尚未成熟、多數人忌諱談論生死,更有很多人擔心這部法案通過之後,會讓人輕易放棄生命。「當時很多人認為,這部法律會讓不肖子孫藉此謀財害命,對醫療方來說,要挑戰『搶救到最後一刻』的醫療觀,同樣不容易。」
楊玉欣(中)在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時,成功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全民醫療自主權的法律。(為愛前行基金會提供)
楊玉欣認為,除了減少無效醫療、避免病人不必要的痛苦,《病主法》另一層面的意義,其實在於:病人應有權利和義務決定自己「如何死」。
「以前我們會覺得,這些事讓醫生決定就好,但患者如果預先做好面臨抉擇時的醫療決定,除了是一種自我負責的展現,也能減輕家屬的心理壓力。我們看過很多最後跟醫生說同意拔管的家屬,常常因此抱著很大的內疚感,這些其實都可以不必發生。」
《病主法》上路至今5周年,楊玉欣認為,雖然多數人已經逐漸能接受病人自主與善終的概念,但目前完成相關課程培訓,具備「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專業的醫護人員仍是相對少數,「醫病比」明顯不足,也造成有民眾預約諮商時,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的狀況。
而從財務成本面估算,諮商費用大約是2,000~3,600元不等,這個費用要分給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和心理師等各領域的專業人員。「相較過程中需要投入的心力,是完全不敷成本。然而,透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其實可以減少無效醫療的資源浪費,長遠來看,絕對有助於減輕健保的財務壓力。」
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預立醫療決定的累積總簽署人數約有6萬8千人,相較於潛在的需求母數,比例仍然極少。總結而論,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更大的量能支持、以及更完善的配套政策:舉凡預算資源投入、諮商品質檢核制度,都是未來《病主法》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相關閱讀:如果可以好死,誰想要歹活?《病主法》上路後,善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生命本質是苦難 但轉個方向也可能是祝福
推動罕病權益超過20年,去年上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後,也持續於社福領域貢獻心力,例如她在去年為身障者規劃了一場專屬派對,邀請超過300位身心障礙者到場同樂,以及培力婦女投入創新長照的「花木蘭計畫」等等。「我們不只讓需要的人獲得照顧,擔任照顧者的人也能從中創造新的價值。」
專為身障者舉辦的派對,體驗跨障別的共融共創環境。(基隆市政府提供)
楊玉欣說,支持自己持續走到現在的最大力量,除了最親密的家人是踏實的後盾,篤信天主教的她也相信,一切經歷的苦難都有其意義。生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就像身障者的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靠很大的努力去爭取才可能達成。
「就像聖經裡說的,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有些苦難所有人都不願意擁有,但若能轉化苦難,將苦難視為養分,並努力超越它、找到新的出路,也許最後這些所經歷過的苦難對這個世界是有益的。「生命的本質,一部分可能真的是苦難,但另一部分我認為更是愛和慈悲。我希望我所承受的苦難,別人不要再經歷。我也會努力讓受苦的人們,在人生的旅程當中,有某些片刻,可以更快樂一點。」
相關閱讀: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著,《如果還有明天》,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