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美珍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情緒卡在心裡說不出口,除了累積壓力,更可能反映在身體的健康問題上。長期研究能量療法的許瑞云與鄭先安醫師認為,許多病症的深層原因,往往源自內在的「心念」,特別是習慣隱忍的女性,更容易在關係中感到受傷。
你是否曾遇過這樣的狀況:感覺身體這邊痛、那邊痛,或是莫名覺得悶悶不舒服,但去看醫生卻找不出原因,或是有長年無法根治的毛病?
對此,長期研究心念療法的許瑞云和鄭先安醫師認為,真正的癥結可能並非來自身體,而是在於「心」。
每種病幾乎都有「因」 要回到心念去探索
曾在哈佛麻省總醫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的許瑞云說,當時她發現,很多患者明明有外顯的各種症狀,但卻找不出具體病因,也無法根治。
如果經過各種外在檢查都查不出病因,最後西醫的處理就是建議病人尋求精神科,醫生開給病人抗焦慮、抗憂鬱或是鎮靜效果的藥物,或許能一時抑制症狀,但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後來許瑞云接觸能量醫學和自然療法才發現,許多病症的根本原因,源自內在的「心念」。
例如,很多人甲狀腺出問題,多半是有「不把話說出口」的隱忍型性格。長久下來能量卡在咽喉,就容易產生甲狀腺、結節等問題。
又如同骨刺患者,表面上是長了骨刺,其實可能是長期緊繃、因而姿勢不良造成,如果只是短期治療、沒有移除緊張的原因,最後還是可能長出新骨刺。
許瑞云臨床上觀察,幾乎每種病都有其「因」,不太可能無緣無故生病,而這些原因很多都和內心未解的糾結、關係中的緊張有關,「內在的這股能量,被壓抑著無法表達,身體就會變得緊繃。」所謂「心念」,其實指的就是「起心動念」,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身體。
背負不同角色的期待 讓女性容易累積壓力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容易累積壓力,或是有內在情緒的困擾?許瑞云與鄭先安推出的新作《女性心療法》,指出了許多女性常見的糾結。她觀察到許多熟齡世代女性,容易受到傳統觀念的綑綁,還是希望要孝順,但父母的期待常和自己所想的相違背。
也有不少身兼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的女性,一方面能力並不輸給另一半,但還無法跳脫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思考,「為什麼我又要賺錢養家、又要照顧家裡的大小瑣事?」壓力就因此產生了。
而即使是沒有結婚成家的單身女性,也可能會有感情上的困擾,或是因為和父母的關係太過緊密而處在緊繃的狀態。想做一個好太太、好媽媽或是好女兒,卻因此處處隱忍或是被控制。(相關閱讀: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女人要有累積資源的智慧,而非一昧犧牲奉獻)
這時候,她會試著引導對方這樣說:「我了解你們的期待,但我得要為自己負責,謝謝你們的建議,但是我會選擇自己的決定。」她認為,不一定要「順從」父母和家人的意願,卻還是可以愛父母、愛家人,兩者並不衝突。人可以不孝順,但仍然相愛。
鄭先安補充,從一出生到生命的終點,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關係,也會帶來生命的功課。「任何糾結的事留在心裡,就會影響你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喜好,或是導致某些問題。如果我很在乎某件事情,這個念頭就會讓身體有反應。」
例如「話卡在心裡卻講不出來」的狀況,因為和喉嚨、舌頭、嘴唇這些部位都有關,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影響咽喉、氣管或是甲狀腺等部位。他建議,當有這種情形,可以應該到沒人的地方把內心話大聲喊出來、叫一叫、唱一唱,都有助於放鬆,把卡住的情緒和能量釋放出去。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也練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談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許瑞云說,自己的情緒應該由自己負責,不能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有時在一段關係中,受害者也可能不自覺成為加害者。」
例如,當夫妻之間產生衝突時,媽媽可能會不斷向孩子抱怨,背後的潛意識,可能是希望孩子能當傳話筒,轉達自己的情緒。但這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也會破壞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最後每個人都是輸家。
「我們永遠可以選擇,不要繼續停留在一個不對等或是有害的關係當中,很多人會說:我沒有得選擇。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像是很多人覺得要為孩子著想而選擇不離婚、但實際上讓孩子處在充滿衝突、不愉快的環境中,同樣是一種傷害,更讓孩子承受了無形的壓力。」許瑞云說。
那麼,我們有可能從根本解決在關係中引發的情緒或壓力嗎?許瑞云建議,情緒可能無法避免產生,但我們可以用身體的「覺」和「鬆」去接住它,讓情緒自然的流動釋放,而非被困在其中。
不用堅持「這樣做才是對你好」 身體與心情才會輕鬆
鄭先安則建議,「我們不需要、也無法真正抗拒這些對錯好壞的想法。但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參考就好。」
當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壓力時,我們不妨可以試著看到對方背後隱含的情緒,可能是某種執著,或是希望我選擇他認為正確的路。我們可以保留正向的訊息:他在乎我、希望我好,但其餘困擾我的,只要「參考就好」。
他比喻,大腦就像是一台電腦,雖然有很強的功能,但也要適時關機,回到身體的放鬆,很多疾病就不會起頭。
「其實無論是生氣、悲傷,都是很自然的反應。」許瑞云最後建議,不需要抗拒自己的情緒,但是可以打開覺察,把自己拉回到當下,想想此刻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正在做什麼,正在感受到什麼.....只要專注在此時此刻當下,不去想過去或未來,情緒就會慢慢地消退。」
最後,許瑞云也建議,若對人生感到困難或痛苦時,不妨可以適度放下心裡的堅持:「50世代的女性都很堅強,但也很有主見,之所以經常在關係裡卡住,就是因為我執心太強。」
不要將「我知道怎麼做才是對你好」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或是要求先生、父母或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過生活,不僅關係會和諧很多,也會讓彼此的壓力和負擔減少。「在這趟生命旅程中,身體只是我們使用的工具,而能否在抵達點前圓滿完成這趟旅程,就從不被自己困住、善待身體開始。」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此生的功課,練習解開它,身心自然就變健康!
相關閱讀:許瑞云、鄭先安著,《女性心療法──妳要好好的:跨越生命課題、學習自我療癒,重獲身心健康》,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