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末期安寧不能太早斷食!葉炳強:實用「舒適餵食」法,尊嚴中保有生活品質

失智末期安寧不能太早斷食!葉炳強:實用「舒適餵食」法,尊嚴中保有生活品質
2024.03.01
31,504

2024.03.01

31,504

文章用聽的
00:00 05:13 1

文/葉炳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如何陪伴失智家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葉炳強指出,失智者的安寧緩和療護與癌症不同,因為時間更長,家屬會經歷許多照護決定。什麼程度才能斷食善終?而在那之前應該做到的舒適進食(舒適餵食)又是什麼?

照顧品質的提升,使得失智者的生命延續,照護時間增加,臨床上許多個案都至少照護超過10年以上。有些失智者的家屬希望能陪伴生病的家人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開始尋找失智症安寧緩和療護,渴望獲得生命的「善終」。

在國內,失智症安寧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首先是一般大眾,甚至是醫護人員,仍對安寧緩和醫療不夠認識。以失智症照護來說,隨著病程到後期幾年,照顧上會遇到不少困難,如當失智者即將離世之前,餵食就會牽涉到許多的照護倫理爭議。

讓失智者「舒適飲食」  離世前2週才考慮斷食善終

當醫療團隊確定失智者的生命終點約還有1~2周時,安寧緩和醫療會談「斷食善終」,並與家屬討論還需不需要餵食?失智者意識不清楚、血壓低的狀況下,幾乎失去了生理功能,腸胃已不太蠕動,餵食反而是一種負擔,失智者自然地會慢慢過去,但家屬會擔心失智者不進食會挨餓,這時就需要進行溝通討論。(相關閱讀:自主停止飲食/斷食善終是什麼?合法嗎?和安樂死有何不同?國際概況為何?病主諮商醫師常佑康專文解析

不過,近期有些人在推的「失智症斷食」,卻是在失智者活存還有相當的時間便開始進行,失智者此時可能狀況還不算太糟、仍有意識,不讓失智者進食牽涉到不少倫理道德爭議。患者雖然吞嚥有困難、無法順利進食,但照護上仍有辦法讓患者吃得營養又兼顧生活品質的「舒適飲食」概念就非常重要。

舒適飲食又稱舒適餵食(Comfortfeeding only),指的是以少量多餐,或準備可以用手拿的小型食物餵食失智者,但不勉強失智者吃,盡量讓失智者覺得吃東西是舒適的進食方式

失智初期討論預立醫囑  家屬提前接受安寧居家照護指導

與癌症安寧緩和療護不同,第4期癌症可預估出患者的生命時間,但失智症患者的照護到後期幾年,會出現臥床、發燒,甚至吞嚥困難可能引發肺部發炎,會拖滿長一段時間,有可能超過一年以上,家屬會歷經許多的照護決定,如:發燒是否要送醫院、難以吞嚥時是否要插鼻胃管等。

失智症的安寧是比較特別的部分,若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已到2分(極重度),雖有意識但已嚴重到臥床,需要全時間照顧,失智者仍有可能會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CDR評估為5分者可進行居家安寧,若可提前到3分(重度)時就能有安寧療護的介入,讓家屬提前準備及接受居家照護指導,不等到失智者很嚴重時才開始準備,會是個比較理想的方式

如果能在確診初期或輕度失智階段,當失智者還有病識感時,就進行討論失智症安寧,預立醫囑會更好,這些觀念都有待慢慢建立。(相關閱讀:做預立醫療決定,但沒空去醫院?台北4家醫院開放遠距、在宅及團體諮商

(本文摘自黃安琪、廖靜清著,《解鎖失智密碼: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第一線醫護累積25萬小時的25個動人故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出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