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起走過憂鬱症流沙!陳良基:當生活中沒有笑聲又煎熬,如何能堅定守護彼此?

夫妻一起走過憂鬱症流沙!陳良基:當生活中沒有笑聲又煎熬,如何能堅定守護彼此?
2024.02.01
37,395

2024.02.01

37,395

文章用聽的
00:00 11:21 1

文/林玉娟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陳良基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前科技部長陳良基陪伴太太王素梅走過憂鬱症,在病情遲遲不見好轉時,陳良基形容,連在餐廳聽到別人談憂鬱症有哪些方法可以協助,都忍不住拉長耳朵想聽聽看有什麼秘訣。如今兩人從照顧者與憂鬱症患者各自的視角寫下《牽手就不放手:我們一起穿越憂鬱流沙》一書,分享憂鬱症相關知識,而《50+》則直擊兩人互動,探索這份共患難的深情,從何而來?(本文出自《50+》週刊

前科技部長陳良基2022年從台大退休,在感恩音樂會與太太王素梅合唱〈伊是咱的寶貝〉,兩人牽手緊握,一個笑容滿面,一個顧盼生輝,有默契又深情的互動,讓台下大為感動頻喊安可。

夫婦琴瑟和鳴閃閃發光,如果不說,很難想像這是他們從16樓欄杆外奮力救回的人生;也很難想像王素梅曾經不哭不笑近2年,外表完全一樣,身體裡卻住著一個陳良基幾乎不認識的陌生人。

當另一半深陷憂鬱流沙,生活中沒有笑聲,如何能堅定守護、不離不棄?

每晚唱〈伊是咱的寶貝〉  即使憂鬱症不會好也永遠陪伴

那天是2019年11月15日,王素梅感覺自己如行屍走肉又過了一天,生活裡沒有一絲喜悅的感覺快要讓她窒息,又擔心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她動念尋求解脫,踩上椅子、翻過16樓的陽台外牆,命懸一線。幸好,陳良基恰恰在這時返家,瞥見陽台外抓著欄杆的一隻手,急忙衝過去用盡全力握住並緊急求援,16樓的風才沒有將王素梅帶走。

搶救回來後住院一段時間,醫院裡發生的事,王素梅很多都想不起了,但她始終記得,原本不擅長唱歌的先生,每晚在病榻前會對著她唱〈伊是咱的寶貝〉;唱到「風若吹,要蓋被,不倘乎伊墜落黑暗地」,還會刻意將「伊」改成「妳」,感覺像是想要透過歌詞,向她表達自責與不捨。

陳良基形容出院後的妻子,除了情緒,生理功能也受憂鬱症影響,「素梅的皮膚觸覺不見了,摸到瓦斯爐的熱鍋不覺得燙;被蚊子叮得滿腳包也不覺得癢。」認知功能也跟著衰退,不僅面無表情,「腦袋常是一片空白,無法組織句子,只好都回答『好』或『是』。」

王素梅曾問陳良基:「如果我永遠不會好怎麼辦?」陳良基回答:「不好也沒關係,我會永遠陪著妳。」(相關閱讀:安慰憂鬱親友,別再說「你應該」!精神科醫師陳俊欽:溝通十原則,溫暖傳達你在乎他

對另一半懷抱感激之情  每日分享專注傾聽

人與人的情感,是在你來我往中持續累積。當另一半為疾病所困,自己單方面付出長期無法得到回應時,要有多濃厚的情感才能撐下去?

這對陳良基來說,答案卻很簡單。一是答應照顧對方一輩子的責任感,一是打從開始交往、結婚至今,對妻子的感激之情,從不曾把她的奉獻視為理所當然。

「有太太做我的後盾,才有今天的我。我一個雲林鄉下小子何德何能,能夠娶到出生台北的大家閨秀,人家還願意愛你、照顧你一輩子⋯⋯」,聽到這裡,王素梅笑出聲來:「要謝謝你們訪問,我才有機會聽到這些。」

丈夫雖不常直接言謝,卻會利用一些場合間接表達,像是2004年陳良基拿到表揚台灣科技研發特殊貢獻人士的「東元獎」,得獎感言就說一切歸功於太座,「這支票60萬獎金是我太太的」,儘管王素梅戲謔地說「支票給我沒用啊,名字還是他的!我又不能領⋯⋯」,其實已經把對方的心意好好收在心底。

許多男性在家不愛談公事,陳良基長年以來卻習慣與太太分享,而王素梅不管聽不聽得懂,「就算是假裝,也要認真聽、然後回應他」。透過傾聽,表示重視對方,看似日常的閒聊都是撐起家庭的細樑。

2022年底王素梅(左)、陳良基(中)與TMCO台大親子樂團在台大校園進行音樂快閃表演。此時陳良基學大提琴才3個月而已。2022年底王素梅(左)、陳良基(中)與TMCO台大親子樂團在台大校園進行音樂快閃表演。此時陳良基學大提琴才3個月而已。

「點子王」陳良基退休前捐贈台大電機系3間實驗室,分別命名為「蟲洞」、「企業號」以及「良基練功坊」,耶誕音樂快閃與樂團在企業號門口開心合影。「點子王」陳良基退休前捐贈台大電機系3間實驗室,分別命名為「蟲洞」、「企業號」以及「良基練功坊」,耶誕音樂快閃與樂團在企業號門口開心合影。

不拿憂友的「沒有回應」為難自己  照顧者的付出有意義

和憂鬱症患者生活的人,其實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過去《50+》若有憂鬱症相關報導,不乏照顧者留言表示:「都說要體諒大腦生病的憂鬱症患者,但誰來體諒我?」因為長期和憂鬱症患者相處,不僅感到擔心、壓力大,也會因看不見盡頭感到精疲力竭。

但對陳良基而言,人生最黑暗的一天,是差點在16樓失去太太的那天,一想到老天爺把王素梅留在身邊,已感到很幸運,「最難的一關已經過了,接下來沒有什麼是我不能承受。」

秉持一貫理性作風,陳良基逐一去找方法,「做研究的人常會碰到做不下去的實驗,這個方法行不通,就換另一個繼續試。」他認為,困難的存在,是為了考驗一個人對目標究竟有多渴望,「此生最重要的夢想,就是讓素梅能健康地跟我相守一生。在這個心願達成之前,所有考驗我都能勇敢面對,所有的苦難我都願意承擔。」

可是,人心畢竟是肉做的,面對連交談能力都失去的太太,各種嘗試都沒起色的時候,陳良基也會失落,坦言他倚靠信仰的力量。

王素梅憶起這段往事,「好幾個清晨,我躺在床上,聽到房門外傳來擲筊的聲音。他有信仰,但從來不問神。一個學科學的人會去擲筊⋯⋯我想良基的壓力一定很大,看我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可能是想求神明給他一點指示⋯⋯」當時被憂鬱症「綁架」各種功能的她,雖無法對丈夫做出回應,內心非常感動。

生病期間,王素梅無法用言語表達感激,但,先生為她做的每一件事,她都看在眼裡⋯⋯

她知道:先生買了3本笑話大全,是想要逗她開心,可是先生講完3本,她還是沒有笑。

她知道: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合唱過的先生加入合唱團有些辛苦,但為增加她跟外界接觸,還是硬著頭皮去學。

她知道:先生捨不得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幫助她痊癒的方法,曾在教師節的聚會上,公開向百位學生求援。

這些大大小小的感動與嘗試,或許都是幫助王素梅復元的種子。

陳良基也順勢提醒照顧者,「在照顧期間為憂鬱症患者做的事,其實都是有意義的。千萬不要因為對方沒反應而感到沮喪!」

採訪現場,兩人互動自然又甜蜜。王素梅說沒被通知到要拍照,「不然要幫他穿得帥一點。」採訪現場,兩人互動自然又甜蜜。王素梅說沒被通知到要拍照,「不然要幫他穿得帥一點。」

以前凡事Yes現在懂說No  不是所有的事都非我不可

退休後,陪伴妻子歷劫歸來,陳良基如今也把更多心思留給太太。問王素梅,「先生這麼愛護妳,妳應該不會覺得他退休後變成家裡的大型家具吧?」被這個比喻逗樂,王素梅開玩笑說:「他比較像是拖地機器人。」太太不正面回答,讓陳良基趕緊出聲為自己邀功:「我是新生活的發動者。」兩人互動有些可愛。

陳良基在安排自己與太太的退休生活,盡量規律且有變化,以防範憂鬱症的復發,「比如,1/3時間做公益,她繼續擔任博物館志工,我到企業貢獻所長;1/3是共同活動,比如一起運動、練合唱團;另外1/3則是各自做喜歡的事情。」(相關閱讀:彭菊仙專欄|熟齡夫妻不必黏,有1/3交集就不錯了!生命終究只有自己一個圓,有必要提早「自我運轉」

「這場苦難讓我學會放下、懂得拒絕以及求援。」王素梅在憂鬱症治療過程中,梳理出自己性格裡有著「凡事說Yes,他人若有所託就一肩扛起、不答應會有罪惡感」的特質,如今已清楚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非我不可」,比如,在小孫女出生前便主動告訴兒子無法幫忙照顧,請孩子另行安排——不再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讓王素梅很想幫自己拍拍手。

這幾年共患難,感覺先生有變嗎?王素梅想了想:「我們都有變⋯⋯我更體貼,他也更體貼了⋯⋯」一起走在變老的路上,愛的存摺持續累積。

相關閱讀:王素梅、陳良基著,《牽手就不放手:我們一起穿越憂鬱流沙》,時報出版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