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唯娜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生命中的離別,其實每天都在進行著。韓國離婚律師崔唯娜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終將會在僅僅換過2、3次沙發的時間內結束」,認清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有期限的,或許就不會漫不經心地活著了吧。
大概是在我9歲的時候吧?為了搬家,媽媽添購了一張全新的大沙發。當時最常見的沙發款式是偏暗的棕色,但獨具慧眼的媽媽反而特地挑了罕見的深綠色,而我也在內心暗自讚賞媽媽的眼光。
家裡之前只有一張鬆軟的一人座沙發,所以姊姊與我經常會將棉被鋪在地板上,然後在上面滾來滾去玩耍。後來都不知道為了我們可以有新家,甚至是新沙發而開心了多久。姊姊與我對於不必再疊好幾個枕頭靠著,便能用舒服的姿勢看電視這件事讚嘆無比,而且還可以像跳彈跳床一樣,每天在沙發上蹦蹦跳跳,玩得不亦樂乎(當然是在媽媽沒看見的時候)。
人生第3次換沙發 我已結婚生子、父親已不在⋯
就這樣,大約過了10多年。等到姊姊與我都長大成人,一家4口一起坐在這張綠色沙發上的頻率越來越少,而它也變得陳舊斑駁。媽媽在百般思量後,決定丟棄這張沙發,再買另一張新沙發。那時正是我前往國外進行語言研修期間,當我返國後一回到家看見擺著新沙發的客廳,簡直興奮得像是剛搬進新家一樣。
「暌違10年又換了張新沙發。那就表示下一張沙發來的時候,我已經過了30歲。」
我還記得自己當時是這麼想的。那時的我剛完成13個月的語言研修回到舒適的家,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專心地想著「現在研修也結束了,我該更努力找份好工作才行」。
後來,又過了10年。我竟然真的神奇地在挑選新沙發,只是在我身邊的不是父母,而是丈夫與孩子。
儘管10年前幻想過的10年後景象,是我陪著父母一起挑選新沙發⋯⋯但這段期間,我有了新的家人,而曾經以為永遠不會缺席的父親也已經離開人世,不在我身邊了。一起生活超過20年的我們家,已經變成其他家庭生活的地方,媽媽與姊姊也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相關閱讀:人生也需要超前部署!夏韻芬的50後體悟:相聚是奢侈、離別是常事)
10年足以改變很多事 認清身邊的一切皆有期限
對於從小生活在同一個地方,與附近的朋友們一起長大的我來說,一直以為只有那個地方、那個房子才是我的棲身之處,但10年的時間真的改變了很多事。
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長達幾十年,幾乎沒有我與我的家人不曾踏足的街道與店家。被媽媽罵時剛好遇到同班同學而覺得丟臉至極的馬路中央、與爸爸散步的林蔭道、與朋友們一起去的KTV、一家人一起參加聖誕彌撒的教堂⋯⋯
直到現在,只要翻查行程表,發現必須前往那一帶處理訴訟時,我依然會開心得不得了,甚至從出發開始就能感覺發自內心的興奮。因為太過興奮,我還會沿途聽著S.E.S.的歌(我是S.E.S.的超級歌迷)。訴訟結束後,我會找幾名仍在那裡生活的朋友一起喝杯咖啡,然後開車兜兜風。放眼望去,無一處不是回憶。對我而言,那裡真的是滿載回憶的地方。
環顧此時此刻圍繞自己身邊的一切,猶如理所當然的景象般出現在自己身邊的人們、現在困擾著自己的各種問題、小至天天強制為自己的血管輸入活力的咖啡機、小心翼翼穿著的皮鞋、算準晚霞時間打開客廳窗戶時見到的絢爛日落、情人或另一半對自己發脾氣的瞬間、不想接聽又一直打來的電話、一時衝動教訓了孩子卻後悔萬分⋯⋯
這一切都是有期限的。
假如我們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意識著隨時得與這一切離別,或許就會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甚至連痛苦也能快樂地撐過去吧?(相關閱讀:松浦彌太郎:說再見,其實是在說「謝謝」)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每個瞬間我們都在離別
在那些非自願收到起訴狀來找我的人們眼中,我讀到了這樣的心聲—
「原來我把一切都看得太理所當然了。」
他們後悔,但已經太晚了。
越是將妻子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男朋友送自己回家、主動聯絡朋友、弟弟/妹妹自願負責跑腿視為理所當然,他們與自己的關係就越是接近離別;越是認為與男朋友愛得火熱、與朋友分享一切日常、從父母身上得到精神上的支持都會永遠不變,這一切的期限就會變得越是短暫。這是關係的本質,也是我們人類的限制。
我們每個瞬間都與自己身邊的人,與這個世界,以及與自己慢慢離別著。
假裝不知道這個事實的你我不總是極力否認,彷彿自己摯愛的人們會永遠留在自己人生的半徑之內般,然後漫不經心地活著嗎?我們不妨稍微具體些,將「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終將會在僅僅換過2、3次沙發的時間內結束」銘記於心吧。
這是作為一個真正體驗過生命比想像中來得短暫的人,一個每天目睹只有靠著單方面忍讓與犧牲來維持的關係註定不會長久的人,唯一想說的話。
(本文摘自崔唯娜著,《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只因想和美好的人一直走下去》,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