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義、朱芳儀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春節快到了,你身邊的朋友也有過年焦慮嗎?有句話說,「與有過節的人過節」,雖說不至於每個家庭都如此,但若周遭有人陷入此議題,或是長輩、朋友向你抱怨、嘮叨或訴苦時,該怎麼回應對大家都好?
與有過節的人過節 婆家娘家哪裡也擠不進去
親愛的崇義老師:
當年紀脫離了開心等領紅包的那個瞬間,忽然了解「新年快樂」不是一種祝福,而是相互勉勵的話,類似要去高空彈跳前,大家互相加油祈求彼此平安度過那樣。節慶時分,努力維持平靜和快樂,有時是需要一些力氣的。有句諷刺但又貼切的話是這樣說的:「與有過節的人過節。」不管是自己的家人、因婚姻而出現的家人。過節,是一個硬生生把大家綑綁在一起的時間;過節,需要許多的修練、智慧。平安存活下來之後,也需要好多的修復。
早在一個月前,我的閨密好友已經「超前部屬」,沉浸在過年的焦慮裡。
與婆家不合拍的飲食習慣、與小叔孩子不同的作息時間、怕大家「關心」起全職媽媽何時要回職場……太多過往經驗左右著她的內心小劇場,使她終日不安。
不安也就算了,她最吐血的是,看著先生回到婆家瞬間轉換成「兒子」的角色,她生氣失落又哀傷,這個最愛的人彷彿也陌生了。
先生看出太太的焦慮不安,擠出安慰的話:
「一年就這幾天,忍忍就過了。」
「不想煮飯,我們叫外食。」
「我爸從以前就這樣啊,不是針對你啦!」
「小孩作息和飲食,回來再調整就好。」
「過年後我們再去走走散心,好嗎?」
即便先生已經使出畢生學會的招數,太太依然烏雲罩頂。每年這樣煩一次,先生其實壓力也山大。讓她更傷心的是,即便這年頭女性意識抬頭,有些主張「過年可以回娘家」的朋友,都大張旗鼓、革命成功地回娘家過年了,但她……不行。 因為爸媽傳統的觀念,覺得嫁出去的女兒初二前出現在家裡會帶來霉運。她革命的火苗連點燃的機會都沒有。
這段外面熱鬧的節日,凸顯了她內心的孤單。在這個「家」裡,她卻哪裡都擠不進去。這是「家」的樣子嗎? (相關閱讀:別讓春節變成女性的勞動節!過年當個有智慧的「逆媳」,50後還來得及)
過節焦慮並非華人特有 西方人也要面對關係壓力
親愛的高麗菜菜子:
你說的狀況我一點也不陌生,我猜這也是很多家庭經常上演的戲碼。其實除了過年過節是一個壓力引爆點之外,婚姻裡雙方家庭或多或少會帶給彼此不同的課題。光是婆媳之間的相處,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千古無解的難題,更不用說那些因為經濟不平衡、兄弟姐妹爭奪資源,或是家中有重病傷殘需要特別照顧的家庭內戰了。
關於家庭內戰,我想先舉出幾個曾經遇見過的例子,再來談談身為好友,我們可以如何傾聽與回應朋友的課題。
說到華人過節的焦慮,在西方社會裡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曾經有一次收聽加拿大的廣播節目,時值聖誕節前夕,電台主持人述說著聖誕佳節很多家庭都會團聚,有時候很溫馨、歡樂,但有時候仍會有格格不入的情況,並邀請大家現場call in談談這個長假,是怎麼與家人度過的、有哪些有趣的事,或是無法與家人相處而覺得痛苦的。
有一位女性聽友打電話進來,她叫Christine,要分享與家人不合的事。主持人說:「那聖誕節如果要一起過就很不舒服了,對吧?」Christine答:「沒錯。」接著,Christine開始敘述她的故事。
「有一年,我先生的爸爸從很遠的地方開車過來找我們過節。他住的地方離我們家大概要開15個小時的車。「我記得那一天,他爸爸剛到我們家,就大剌剌地坐在沙發上,喝著我家的啤酒。他自己喝啤酒也就算了,結果他竟然拿啤酒吆喝,讓我家的狗舔著瓶口。我看到那一幕,真的覺得他很誇張。於是,我對他大聲說:『你在做什麼?』
「他爸爸還一派輕鬆,說要給狗嘗嘗看啤酒的滋味。」
「我的天啊,這樣太不衛生了,而且狗不能喝酒。結果他爸爸大聲地回我:『這是我的啤酒,我愛給誰喝就給誰喝。』」
「我聽到以後,不甘示弱地回他:『這是我家耶,你可以尊重我一下嗎?』」
「結果他爸爸聽完很不高興,罵了我幾句以後,就氣沖沖地拿了鑰匙,再開15個小時的車回家去了。」
我想像著,一個年邁的父親開了15小時的車來與兒子的家人聚會,然後氣憤地與兒媳婦吵了一架,又開了15小時的車回去……想必那個父親的心裡不好受,而Christine也覺得很冤枉和委屈,更不用提那沒出現在畫面裡的先生了,作為夾心餅乾的他,肯定裡外不是人。
看起來東方和西方的節日裡,總是有一些黑洞干擾著我們,如果不是因為成年人要承擔的「關係壓力」較大,否則小孩子總是盼望著這些節日到來的。摒除人際關係的複雜,那些歡樂的畫面,多半會帶給孩子一輩子的回憶。(相關閱讀:親情也需要保養!50後,不妨以「天天過年」的心情待家人)
當朋友、長輩向我們訴苦 3個原則傾聽勝過於給意見
回過頭來,假設我們的朋友來向我們訴苦,如果可以的話,多運用傾聽的技巧來陪伴他們吧,我們就是朋友最好的傾聽對象。
菜菜子提到,閨蜜在過年前,內心就開始上演焦慮的小劇場。這時可以讓對方多敘述一些細節,就能先釋放掉一部分的壓力,接著,可以引導對方多說一些自己的感受,像是:
「你大概過年前多久就會開始焦慮了?」
「以前也會這樣嗎?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的?」
「除了焦慮,你還會感覺到別的嗎?例如生氣、緊張、煩躁、孤單或悲傷?」
「你看到朋友過年可以回自己的娘家過年,有什麼感覺?」
「當你向先生反應,先生回應你的時候,又有什麼感覺?」
多讓我們的朋友正確辨識自己的內在感受,這就會開始啟動自我連結的第一步─覺察。我們長久以來因要符合家庭、社會的標準,為求生存,常常會被群體期待制約,導致我們連自己的感受都拋棄了,這正是我們無法連結自己的重要因素。一旦感受的大門打開了,我們就會很快地進入到內在世界裡一探究竟。
面對好友陳述生活中的痛苦事情時,記得先調整自己的呼吸,讓自己先覺察內在,是不是感覺到煩躁、不安或是憂慮。
如果我們能先發現自己內在的感受,記得先看見、承認、允許與接納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專注聆聽對方的故事,不明白處可以重複句子來核對,最後好奇對方在遇到這些困難時的感受是什麼、又是怎麼走過來的。好的傾聽不用給予任何建議,那就是一種全然的接納,不帶任何條件。
當我們對好友可以這麼做,對自己家裡的長輩也可以如法炮製。
面對家人朋友抱怨、嘮叨或訴苦時,記得多一些傾聽,少一些建議。
孟子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多數人都在給建議、提供方法時,不但不會帶來實質的幫助,反而徒增當事人心煩而已。我們可以掌握幾點:
1. 多覺察自己的內在感受:辨識自己是否正在生氣、焦慮、委屈、煩躁、擔心、害怕或是難過。這個時候告訴自己:我看見我的情緒了,我願意承認、允許、接納自己的這些情緒。
2. 傾聽對方的故事:核對有哪些令對方不舒服或是心煩意亂的關鍵點,也可以核對對方的內在情緒是什麼。只要認同他的情緒即可,不需要為他的情緒辯駁或是解釋。
3. 真誠地好奇與理解:好奇對方那些情緒是不是頻繁出現,或是那些情緒存在多久了。真誠地理解一個人身處的黑洞長什麼樣貌,就是最好的同理。
(本文摘自李崇義、朱芳儀著,《內在黑洞:薩提爾帶你走過人生的困頓,與自我和解》,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