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要懂「腦技巧」!臺大心理系教授曾祥非:6個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讓新年新希望更易成功

新年新學習:用對的方法「心想事成」!
新年新學習:用對的方法「心想事成」!
2024.01.03
34,370
作者|陳莞欣
責任編輯|王美珍,陳莞欣

新年新學習:用對的方法「心想事成」!

作者|陳莞欣 2024.01.03

責任編輯|王美珍,陳莞欣34,370

文章用聽的
00:00 09:56 1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王美珍、陳莞欣

編按:如何實現新年新希望?想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只靠意志力是不夠的!臺大心理學系教授曾祥非從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出發,解析習慣養成背後的科學因素。改變行為,從了解大腦開始。

2025年的你,在新的一年有哪些希望達成的目標?想養成運動習慣、瘦身成功、學一種新的語言⋯⋯。不過,臺大心理學系教授曾祥非指出,新年要養成新習慣不太容易。國外不少研究發現,年初立下的新希望,到年底再調查一次,確實達成的比例很少超過一半。

新的一年,如何養成好習慣、戒除陋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習慣是如何養成?熟能生巧,讓大腦的神經元「當好朋友」

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習慣會養成,是大腦的神經元連動、形成迴路的結果。曾祥非比喻,就像「原本不認識的神經元成為好朋友,經年累月互動,結果愈來愈有默契。」不論是讀書、運動、學新才藝⋯⋯,養成習慣仰賴長時間反覆地練習,無法求快。但另一方面,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容易消失。

有句老話說,「人活到一定年紀,想法和習慣就很難改變了。」曾祥非指出,這個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因為,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省力的生活。例如,過馬路前,不需要四處張望,我們會很自然地注意左右來車,避開危險。

但是,儘管習慣不會輕易改變,人的大腦仍具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刻意、長期的練習,改變或養成新的習慣。不論幾歲,改變永遠不嫌晚。

圓夢不難  養成好習慣的6個步驟

想養成好習慣,只靠意志力並不容易。幸好,既有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已提出不少可行的行動方案,幫助我們圓夢:

1. 一次只增加一個新習慣,聚焦於「一件需要改變的事」。一次在願望清單上寫太多目標,讓人吃不消。

2. 目標必須明確。例如,想養成跑步習慣,最好在設定新年目標時,就寫出具體的目標數字,「我想跑5公里、跑超過10圈操場」,而非只是「我今年要多跑步」。有明確的目標,更易於自我督促。

3. 在生活中創造環境,讓做正確的事變得很簡單。例如,新年新希望是減重,就把零食鎖進保險箱、讓拿取零食變得困難。想多讀點書,就在家裡的各房間都放幾本書、把書架擺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4. 困難遠大的目標,可以化成很多小目標,循序漸進完成。如此一來,你會知道自己的達標進度為何,也更容易有達成階段性里程碑的滿足感。

5. 和一群好友一起實踐新年新希望。大家不一定要有同樣的目標,但可以定期聊聊、分享進度。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會讓人在履行目標時士氣更加高昂。就像比起自己在家練舞,公開表演的舞者更樂在其中。在圓夢路上,你也可以和朋友創造舞台,互為彼此的觀眾。

6. 適時犒賞自己。犒賞的形式很多元,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來自他人的鼓勵。不過,具體、能夠「蒐集」的犒賞,有助於提醒自己圓夢的進度:從1月1號至今,你已有所改變。「否則你會很容易忘記,其實自己是很了不起的。」曾祥非說。

戒除壞習慣不只靠意志力  移除觸發點是關鍵

相較於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則需要另一套不同的策略。

喝酒、抽煙、滑手機成癮⋯⋯戒掉壞習慣,為什麼困難?曾祥非指出,壞習慣之所以養成,起初可能是因為這些事對我們「有利」。例如,喝酒可能是為了讓自己在不快樂的環境中快樂。想戒酒,治標的方法是戒除喝酒的原因,例如工作、家庭的壓力。

而在戒除壞習慣過程中,很重要的是移除「觸發點」(Trigger)。例如,想戒酒的人,應該避免在家中放酒。不想花太多時間滑手機、沈迷社群軟體,就刪掉App,或者乾脆將手機交給家人保管,只在特定時間使用。

此外,也可以新的好習慣「取代」舊的壞習慣。例如,不滑手機、不上社群媒體,可以打個電話、寫封信給朋友,同樣達到創造社群連結的目的。

「光靠意志力和壞習慣拔河,很難。戒得很用力,不如做得巧妙:找出問題源頭、移除觸發點、增加社會支持。」曾祥非說,了解習慣形成的原理,才能事半功倍。

人為什麼不喜歡改變?原子習慣、刻意練習有用嗎?

人不容易改變的原因,和大腦運作機制也有關。「我們為什麼不喜歡改變?因為改變等於重新學習。如果你每天都要重新學習你面對的每一件事,整個世界就垮台了。」

曾祥非指出,大腦的思考有2種系統。習慣是由腦幹當中基底核的「紋狀體」此一腦區主導。這個腦區所驅動的行為,通常是不假思索、出於本能,讓我們根據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做出更快的判斷。

例如,運動選手光看投手的姿勢,就知道球可能落點的位置,不需要複雜的思考判斷;一般人過馬路看到有車駛向自己,會立刻後退,而不是花上幾分鐘評估是否危險將至。

另一個思考系統,則是由前額葉主導,讓我們能夠進行複雜的思考、做出理性的決定。曾祥非指出,因為前額葉,我們可以在吸收新知後,制定更好的行動方案,進而使改變得以可能。

近年,坊間暢銷書提出「原子習慣」、「刻意練習」的概念,強調透過每日刻意花一點時間、重複同樣的行為,長期下來養成全新的習慣。這樣的作法,真能改變大腦迴路嗎?曾祥非指出,坊間暢銷書僅以多巴胺解釋大腦迴路與習慣養成,然而人類的行為相當複雜,因此這種簡化版的說法尚有待科學驗證。不過,長時間的反覆演練,的確可能讓人在心理層面上不再排斥困難的事。

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例,有陣子因為工作太忙,很難找出完整的時間好好寫論文。為了增加產出,他在家中放了很多白紙、筆電,也規定自己每天要寫10分鐘。有靈感就盡快寫,不用寫得完整也沒關係。「這的確讓我有更多學術產出。即使我現在沒有逼自己每天寫10分鐘,也不會想拖延了。我知道自己曾經做到過,我有能力再做一次。」

此外,這幾年正念冥想的觀念逐漸為人所知,曾祥非指出,有部分研究發現,學習前先進行冥想,有助於專注當下的思緒、排除雜訊,讓大腦內部特定的神經迴路更易形成,學習的效果更佳。

新年新希望,真心想改變的人,不妨試試多種方法:正念冥想、刻意練習⋯⋯等,找出最適合你的圓夢途徑!

(相關閱讀:經歷罹癌、家人離世,每年寫下20個新年願望!邱明琴:5個改變,幸福永遠在今天實現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