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樹君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人生來到中途之後會發現,精神與物質的界線其實很模糊。最好的人生是精神與物質的相輔相成,如果在成就物質的同時也能成就精神,達成內心與外境的平衡,那是幸運的人生。
我的朋友BK從年輕時就開始創業,經過多年努力,有了豐碩的成果,如今50+的她早已衣食無憂,不再需要像從前那樣為事業忙碌,有錢有閒,可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於是BK開始寫作,而且寫的還是頗有難度的長篇小說。
她每天以固定的時間創作,那種忘我與投入讓她感到精神上充實飽滿。她建立了一個部落格,每寫好一個章節就在網路上發表,一段時間下來也累積了一些忠實讀者,「這樣的成就感比接到百萬訂單還讓我開心啊!」她說。
寫完這個長篇,BK打算去參加文學獎徵文比賽,若是沒有得獎就自費出版。
我認識很多像BK這樣的朋友,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事業有成,忽然對寫作產生興趣。或許不是忽然,而是寫作曾經是年少時代的夢想,但後來的人生必須面對現實而暫時擱置,如今不再需要為生計打拼,可以從容圓夢。在經過了人生的起落與歲月的風霜,有許多話想說,有許多經驗想要分享,所以這時的寫作比起年少更多了幾分自我實現的完成,也更能築夢踏實。
年輕時的他們曾經以為出書遙不可及,但時代一直在變化,現在的出版社也不再只有專業作家的作品產出,許多出版社為了多元經營,都有自費出版的部門,而對這些事業有成的素人寫作者而言,花10幾、20萬去出版一本書輕而易舉。(相關閱讀:外商總經理60歲寫小說,一天閱讀6小時!吳均龐:退休的好,是終於不用幫自己和別人打分數)
很多人在人生下半場探索新自我 其實那是原來自己的一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說的人生五階段需求,最高就是自我實現;人有生理需求,例如食物衣服與睡眠、安全需求,例如一個可以遮擋風雨的庇護所、社會需求,例如親情友情與愛情、尊重需求,例如名聲與地位。
在這些需求都被滿足之後,一個人的內在還有更高的自我價值必須去完成,而這些生活無憂的朋友在原來的專業領域中已游刃有餘,如今他們需要在另一個精神領域去實現自我。
不一定是寫作,也可能選擇其他形式,例如繪畫、攝影或其他藝術創作,總之是某種可以留下生命軌跡的作品紀錄,那是自我價值的證明與體現。
而我想,除了自我實現的需求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讓這些朋友開始在創作的道路上前進,那就是為了平衡的緣故。
精神與物質必須平衡才有快樂的人生。如果在前半生,物質的砝碼已累積了足夠的重量,那麼在後半生更關注精神的重量是自然而然的。
反過來說,如果在前半生更專注於精神追求,那麼在後半生也會意識到物質的重要。
就像我的一些藝文界朋友,過去在文學與藝術的世界裡已實現了自我,現在卻發現理財其實也充滿樂趣!那樣一個由數字組成的新天地和文字或音符完全不同,但深入之後也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啟,畢竟經濟趨勢總是連動著社會現況與世界局勢,在財富增加的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新知識,何樂不為。
看起來是在人生中途之後發展一個新的面向,去探索一個新的自我,其實那都是自己原來的一部分,只是來到人生的成熟階段,得到了平衡。(相關閱讀:同樣花1百萬,50歲的快樂和80歲不同!零遺產計畫:怎樣用錢,讓今生的幸福投報率最高?)
先追求精神或是物質?界線其實很模糊,兩者平衡是最美妙的事
最好的人生是精神與物質的相輔相成,如果在成就物質的同時也能成就精神,達成內心與外境的平衡,那是幸運的人生。
但對許多人來說,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追求,就像BK是先物質後精神,或是我那些藝文界朋友則是先精神後物質,但這並不表示原來的追求不重要。
或者說,是以原來所累積的成績為後盾,再去發展另一個面向的追求。
而且,人生來到中途之後會發現,精神與物質的界線其實很模糊。
好比說,你想上陽明山看流星雨,而你必須有一部車才能在夜晚上山,賞星是精神層次,然而若是沒有物質層次的車子無法完成。
或是你想要畫一幅畫,但你需要畫布與顏料,前者是精神層次,後者是物質層次,前者若是沒有後者來支撐,也是枉然。
想聽一場音樂會,想看一場舞蹈表演,都需要門票。想走一趟西藏的岡仁波齊,或是到耶路撒冷去朝聖,也需要機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並不能二分。
精神與物質其實是人生的一體兩面,都是必要的生命資源,快樂的人生必然是這兩者都不缺乏,並且可以相互平衡。
若是物質多而精神少,是心靈的貧窮;若是精神多而物質少,是生活的貧窮;而無論是哪一種貧窮都是人生的困境,都會面臨一連串的問題。
所以人生來到這兩者可以平衡的階段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精神與物質、內心與外境和諧一致,相輔相成,這是被歲月打磨過後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