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退休」不適用了?畢德歐夫:通膨時代的新退休金觀念,很多事只是還沒遇到而已

「提早退休」不適用了?畢德歐夫:通膨時代的新退休金觀念,很多事只是還沒遇到而已
2023.12.26
42,659

2023.12.26

42,659

文章用聽的
00:00 13:44 1

文/畢德歐夫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提早退休的FIRE風潮為何退燒了?理財作家畢德歐夫觀察到,許多提早退休的人又默默回去找工作了。因為通膨程度超乎預期,4%原則似乎不夠用了,所謂的千萬退休金也可能越花越少⋯⋯

還記得前幾年很流行一個名詞「FIRE」,意思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從國外紅回台灣,從2018年到2021年最為盛行。但現在整個討論熱度降低,很多人被迫重回職場賺錢,跟當初所想像的完全不同。

幾年前流行的FIRE提早退休  為何退燒了?

原本FIRE的理念是盡量生活簡單化,開銷自然就減少,那也不需要賺太多錢,只要靠資產增值就可以達到退休效果,例如30歲的人如果有1000萬,每年增值5%好了,那就有50萬,很簡單的算數,如果每年開銷都壓在4%提領率,也就是花40萬,那這樣整體資產不只不會下降,還會增加一點點。

因此30、40歲的人都可以「提早退休」,甚至當年還看到很多媒體文章去放大這個現象,讓這些達人、專家們,分享自己如何做到FIRE。各種理論、金融論文、模型、歷史資料等等,總之一堆論證,告訴大家「真的不需要一直工作。」

接下來是2020年疫情發生,那時候想工作的人都可能沒工作,畢竟當時是人類大浩劫,剛開始連疫苗都沒有,後來有了一點疫苗,還要關說、還要插隊,大家哪有心思聊什麼工作,先保命要緊,而美國也大印鈔,就在那時候很多人即便不上班,在家都能領到不少錢,這些新聞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加上疫情發生後股市只是短暫大跌一個月,很快又花了5個月創下新高,我們來整理一下狀況:

1. 在家待著看電視,而且有錢領

2. 反正沒事,投入股市算了,結果還真的快速賺到錢

3.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當然是即時享樂才對,這才是人生!

是的,於是FIRE熱度在2020~2021年繼續攀上高峰。從上述整理來說,這些完全符合人性,不離開職場的人反而好像傻瓜似的,甚至會被嘲笑「想不開」、「萬一你明天確診死了怎麼辦?」

好的,時間線再拉到2022年,股市因為升息的關係,全年度下跌不少,尤其是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但很快的在2023年又上漲了幾乎一整年,除了第三季有些亂流,大致上算是股市送錢的一年。

那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想問:「既然這樣為什麼FIRE的風潮為什麼退了?應該大家還是賺得很開心,不需要工作才對!是怎麼回事?」

大通膨下4%法則失效  少了主動收入日子難過

因為大印鈔的副作用,大魔王來了:「大通膨」

許多在年輕時期就離開職場執行FIRE主義的人,千算萬算沒算到,這三餐費用、生活其他雜支,2023年跟2018年做比較,可以差到1.5倍,甚至2倍。

也就是說當年「以為」身上有 1 千萬的資產很夠用,怎知道通膨直接讓全部的物價都拉上去,房租也上漲飛快,當初以為夠用的推算「完全失準」

一些國外報導指出,有些人明明已經把支出不斷壓低,甚至是以前有在工作時開銷的50%或30%,但依舊無法阻止提領率上升的問題,因為每年領4%是不夠用的,可能要領到8%或9%,於是默默又回到職場去找工作,好在美國現在就業情況還不賴,所以只要願意工作,其實馬上就有一份主動收入,於是再度擁抱了職場。

根據國際勞動統計資料,我國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約為63歲,如果與韓國的72歲、日本70歲、美國67歲相比,我國退休年紀較早,甚至可說是「非常早」。

這點跟大家所想像的台灣可能不大一樣,媒體所說的台灣苦勞、辛苦,終其一生都在工作等等。其實真實數據明擺在眼前,台灣人普遍理想都是「年輕時很拼,然後可以換取早點離開職場。」

這應該也不難想像才是,台灣人吃苦耐勞,會賺錢的人也非常多,就像以前小學生或國中生,我們總會早點把寒暑假作業完成,這樣就可以好好放寒暑假,無後顧之憂。

好友老張說:「早就跟你說了,那些人遲早要回職場,哪來這麼多人30幾歲就退休?大家對於財務安全跟財務獨立的分界線還不太會算,誤把安全當作是獨立。」(相關閱讀:嫺人專欄|當FIRE族很逍遙,為什麼要回職場上班?2個故事,看清提早退休的好處與缺點

父母有北市房產的青年躺平就好?萬物齊漲錢哪夠用

以前也曾跟一位台南來台北打拼的老闆朋友聊過類似問題,應該是10幾年前的事了,當時我是這麼問:

「您說房子很難跌,長時間漲多跌少跟股市一樣,那我好奇想問,有些時下年輕人都說反正自小住在台北,然後爸媽現在住的房子早就沒房貸,以後他肯定繼續住裡面,那每個月隨便做2、3萬的工作,這樣他們就不用太拼,一輩子不用愁,那我們這些外地來到台北的,條件起步就輸他們一大段,因為我們沒有都會區的房產,那我們認真做事的意義是?」

這位年輕台南老闆朋友愣了一下,接著說:

「你是北七(白痴)哦!有一間台北房子就可以退休等老死?你們現在這代年輕人怎麼數學這麼爛!假如已經60幾歲的人講這話,當然OK,但如果是20幾歲的年輕人講這個,我實在聽不下去,往後有60~70年要活,除非你活到一半就去死,那錢可能夠用。要不然東西不會漲嗎?年輕時不認真把工作的本業做好,到了中年之後就只能靠勞力去換錢,而且往往越換越少,因為人會老嘛!安呢你甘聽唔(這樣你聽不懂嗎)?」

又試著想反駁幾句,因為並不是有錢人說的就一定對,年輕氣盛,總會不斷想找出那份解答。

「可是現在很多社會上一個月領2、3萬的年輕人,就算之後領到了5、6萬好了,同樣買不起台北呀!那終究還是追不上剛剛你瞧不起的那群躺著不想做事的人,這就是現在台灣社會的寫照,他們爸媽那間房子還是會隨時間增值,這樣就不可能過多差的生活。」

這位老闆友人可能覺得我慧根不太夠,這時又更進一步的說明,並且嗓音也提高了,我則是脹紅了臉,覺得這局應該是身為窮人的我才是對的。

別小看收入成長幅度  房子是父母的,能力是自己的

他娓娓道來說:

第一,你為什麼認為20幾歲領2、3萬的人,將來只有領5、6萬?難道不可能去創業,或者是跳槽嗎?收入2、3百萬的主管,台灣並不少,只是你的圈子你沒看到,如果你真的有到那個檻,就知道台灣人有多誇張的厲害。

第二,年輕時就用草率的態度面對工作,那他的爸媽也會很難過,養出這樣的小孩,你不覺得很不孝嗎?好,姑且不講孝不孝順,反正年輕人也沒在鳥爸媽的,這一堆。

因為住台北,所以家中有一間台北房的,你以為是10間喔?拜託,他爸媽老的時候要不要花錢?醫藥費、看護費有多嚇人,你去查查看。

你說這兒子不出錢也就算了,爸媽總可以賣掉一輩子的老窩,換成去安養院,或者是換很小的房子(相關閱讀:想把房子換成退休金、避免辛苦錢被騙走,以房養老和留房養老哪個適合我?),多出來的錢就可以看病。那這時候這兒子已經50幾快60歲,卻沒多少存款、沒工作經歷、沒有技能、頭腦變遲鈍,這總沒錯吧!老了就是機能會退化,你覺得這年輕人晚年的後半段還能舒服躺著?躺一躺還是要爬起來,這才真的痛苦。

當然,如果你說他有10間房子的話,以上當我放屁,哈哈。那就是人家命好,爸爸媽媽都拼完了,就這樣。

你好好想想,台灣社會如果真的大家都這麼不想做事,那你怎麼沒有很容易就翻上去?大家都很廢、沒用,反正靠爸媽,這都你講的!那你應該會很快就往上,對吧?

相反的,會不會是大家其實都很認真做事,只有你還在看名嘴節目,那就是你被人家踩著往上爬,哈哈。不跟你說了,我還要開會去,再見。」

退休是一場動態調整  很多事情只是還沒遇到而已

那時候聽完覺得很震撼,彷彿被一巴掌揮下,有點熱辣,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卻不懂?還覺得坊間媒體跟各種網友的言論好像很對,但其實看這麼多不如聽友人的這一席話,更有收穫。

於是從那時起,對於網路或現實中的相關言論都直接略過,因為很多事情只不過還沒遇到而已,家有恆產的那種不需要我們擔心;家無恆產卻誤以為有的,那種我們也不用為他們擔心;我們要擔心的是自己,盡快達到財務安全、財務獨立

只要顧好自己,有達到目標,才有機會幫助想幫的人,那回頭再看,就會有種雲淡風輕、思緒更加透徹的感覺,

比較像是我們跳脫出來看這社會的眾人,像是個局外人,但同是局內人的感觸。

光是一場通膨就足以削減掉全體人民的購買力數成,那2023年快要結束了,還有年輕人覺得 1 千萬可以退休嗎?

沒有,因為許多中年人也都提高警覺,盡可能學習投資理財,退休是一場動態的調整,不是一個定值

就像是一個雞腿便當某天來到200元的時候,又怎會有人覺得一個月5、6萬是夠用的,這不可能

我們都會繼續進步,跟著這社會成長,經濟成長的果實我們勢必要參與,從中汲取養分。

(本文摘自畢德歐夫粉專,原文請點此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