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爭對錯永遠無解!夫妻為開關燈小事吵了20年還分房睡,一席話後瞬間消氣

凡事別只看表面,還有很多故事在冰山裡呢。
凡事別只看表面,還有很多故事在冰山裡呢。
2023.12.18
29,942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凡事別只看表面,還有很多故事在冰山裡呢。

作者|50+選讀 2023.12.18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29,942

文章用聽的
00:00 07:47 1

文/羅志仲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每個家庭、每對伴侶都可能存在一些經歷多年卻無解的問題。人際溝通講師羅志仲分享朋友夫妻的故事,結婚20年總為同一件事吵架,甚至吵到分房睡,卻在羅志仲的一段提問後,太太自述「生氣不見了」,早知如此,為何要為一件小事吵了20年呢?

朋友結婚20年,夫妻倆經常為了一件事而吵架:丈夫在家時,無論白天晚上,總是開著燈。人在客廳,就開客廳的燈;人在房間,就開房間的燈;人在廚房,就開廚房的燈。而且離開時,總是不關燈。

妻子很生氣,認為丈夫太浪費電了,不應該開那麼多燈,應該在離開時隨手關燈。丈夫則認為,這一點電費不算什麼,也不會對兩人的收入造成負擔。況且,滿室燈火通明,會讓他心情大好,而且有安全感。

妻子很不以為然,認為家裡採光良好,白天根本無須開燈就很明亮。晚上是需要開燈,但不必每一個空間都開燈呀。而最讓她困擾的,是丈夫連睡覺時都要開燈,這已嚴重影響她的睡眠,兩人已為此分房好幾年了。

開燈關燈吵了20年  比起對錯更該理解對方

夫妻不知為此「討論」過多少回,但兩人都不肯讓步,都堅持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對方要改變。

最後,往往一言不合便吵起來,嚴重時可以幾星期不說話,丈夫照樣開燈,妻子則跟在後面關燈。20年過去,孩子都念大學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你認為誰對誰錯呢?事情要如何解決呢?

有次我去拜訪,他們提起此事,又差點吵了起來,妻子請我幫忙「主持公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不想介入他們的紛爭,也不想當判官,幫他們決定誰對誰錯。我比較好奇的是:丈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家不關燈的?

妻子語帶哀怨地說:「結婚後就這樣了。」

我問丈夫:「是嗎?」丈夫點點頭。

「結婚前,你也如此嗎?」我帶著好奇,繼續詢問。

丈夫想了一會兒:「是。」

「你有印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嗎?」

「這……我倒是沒有想過耶。」

只見丈夫抓抓頭,陷入沉思,久久不語。

妻子正要開口說話,我制止了,請她稍待片刻,讓丈夫好好想想。(相關閱讀:渴望和家人相聚,相處時卻常有情緒?資深薩提爾講師李崇義:不要解決問題,從問題看到後面的人

回溯和阿祖生活的童年  開燈原來是一種安全感

大約過了5分鐘,丈夫臉色突然一變,他想起一段孩提往事。

他說,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他跟著「阿祖」一起生活。「阿祖」是閩南話裡對曾祖父母的稱呼。一般所謂隔代教養,多是指小孩跟著祖父母生活,像他這樣隔了兩代,讓阿祖撫養的例子則甚少。

我和他太太聽了,驚訝地面面相覷。

阿祖當時的年紀很大了,根據丈夫的說法,那是隨時都可能死掉的年紀。因此,每天晚上睡覺時,他總是害怕身邊的阿祖突然死掉。他常在夜裡醒來,將食指放在阿祖的鼻腔下,看看是否仍有溫熱的氣息。

有一天半夜醒來,他害怕得睡不著,忍不住將身旁的阿祖搖醒,問說:「我可不可以開燈睡覺?」阿祖答應了。

從此,他便養成開燈的習慣,不只在睡覺時開燈,只要人在家裡,他都習慣打開每一盞燈。

丈夫講到這裡時,聲音不禁哽咽起來。我問他原因,他嘆了口氣,說:阿祖過世很久了,他已很少想起阿祖,也早就忘記那段往事,剛剛重新想起,覺得又感傷,又感動。

他停頓了好一會兒,若有所思:「原來我在家會一直開著燈,是這個緣故啊,那就好像阿祖一直陪在我身邊一樣,讓我感到安全……」

妻子聽到這裡,驚訝極了,結婚20年,她從不知道有這件事。

這一次,輪到妻子陷入沉思,久久不語。

了解便能接納  生氣自然消失

過了一會兒後,妻子開口喃喃自語:「好奇怪,我現在突然可以比較接納他了。」接著說:「我好像可以接納他一直開著燈,雖然我還是覺得那樣太浪費電,但我已經不生氣了,以後他如果繼續這樣……」她停頓了幾秒鐘,說:「就讓他這樣吧。」

「這真是太奇怪了,他完全沒有改變什麼呀,怎麼我的生氣不見了?原來的生氣跑去哪裡了?早知道這樣,我們幹嘛為了這種小事吵了20年?」

我在一旁目睹整個過程,覺得太有意思了。就像妻子說的,丈夫完全沒有改變任何事,為何自己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過程中,只有發生一件事:妻子對丈夫多了一份了解。了解自會帶來接納

在那之前,夫妻兩人一直在觀點上堅持我對你錯,誰也不願花時間去了解對方。一旦有了理解,接納便會自然而然發生。

什麼是自己?如何認識自己?

許多人在參加身心靈課程後,學到「接納」這個概念,但是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接納?要如何接納孩子、伴侶或父母?他們不斷尋尋覓覓,想要知道「接納」的真正意義。

其實,只要去了解就好了

先了解對方,才能接納對方。同樣地,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接納自己。你完全不需要去細究什麼是「接納自己」,只要先認識自己就好了。

(本文摘自羅志仲著,《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究竟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