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責任忙碌,連放鬆都有罪惡感?藍偉瑩:3個願望,中年後留25%時間練習活得從容

每天為責任忙碌,連放鬆都有罪惡感?藍偉瑩:3個願望,中年後留25%時間練習活得從容
2024.01.09
38,122

2024.01.09

38,122

文章用聽的
00:00 08:42 1

文/林芳如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50歲之後,你的心願是什麼?藍偉瑩說,她想練習慢生活。週末,她刻意不排工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卻驚訝地發現,原來休息也需要練習。面對老去的媽媽,以及成年的女兒,如何維繫家人之間的感情,卻不造成壓力,她也花了一段時間摸索,最終找到剛剛好的方式相互支持。50歲後,如何活得更自在?

「50歲之後,生活必須重新調整才能平衡,」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說:「那個平衡狀態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因為這樣你才有餘力面對真正需要面對的事情。」

10年來,無論46歲辭去教職之前或之後,藍偉瑩的生活始終高速運轉。她到台灣各級學校演講、帶工作坊、對談,過程中必須不斷動腦解決問題或梳理事情。一天跑3個縣市是常態,每個月的足跡加起來,可以繞台灣3圈,最高紀錄是連續56天沒休息。

可是,50歲後,她隱約察覺,不能再像以前那麼拚命。除了體力沒那麼好,更重要的是,她意識到該留點時間給自己了。

「50歲之後,再也沒有藉口逃避面對真正的自己。」藍偉瑩解釋,小時候我們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長大後則忙於事業和家庭,但50歲後,孩子大了,自己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幾乎很多事都可以自己做主。

少了各種角色當藉口,這時候剩下的,就是怎麼把自己過好。「這也是為什麼50歲之後很多人會卡關,因為你終於要面對自己這一生一定要面對、而且重要的自己。」

除了在工作上嘗試更多新的可能,並且思考假設10年後,自己要將第一線的工作交出去,如何放寬心賦權予夥伴之外,50歲後的藍偉瑩,還有3個心願:

1. 週末不排工作 練習慢生活

重新分配時間比重後,現在的藍偉瑩,保留75%時間工作,另外25%時間則留給自己。

週末,她盡量不安排工作,有時和家人約會,有時一個人出去走走。但她很快就發現,從極度忙碌到放慢節奏,需要花一段時間適應和練習剛開始,她甚至有罪惡感。

無論是睡一整天,或是到咖啡廳喝咖啡、吃scone,她都得不斷說服自己這是應該的。她忍不住反問自己:「為什麼花自己的時間休息,需要有罪惡感?」思來想去,她想通了,因為她有一部份的自我不見了。「好像必須把自己放在工作裡,自我才會存在。」

意識到這樣的狀態,並且渴望調整後,藍偉瑩常常問朋友:「你會不會覺得我很廢?」「不會啊,我們都覺得妳很認真。」聽到愈來愈多這樣的聲音之後,她對於放鬆的狀態感到比較自在了。

現在,即使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朋友動態,覺得大家都好認真,她也會練習不要受到影響,讓世界回到屬於自己的速度。有心事時,她也不吝於分享在社群媒體,收到的正面回饋,能成為支持自己的力量。

2. 找到新節奏和長輩、成年孩子相處

中年後,藍偉瑩開始重新思索自己和家人的關係,她會安排和女兒的午餐約會,也會回娘家,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聽媽媽說話。

情感的交流是要刻意安排的。」以前,藍偉瑩因為工作忙碌,擔心媽媽看到自己的倦容會擔心,所以不常回去探望媽媽。有一天,她忽然想到連自己都50歲了,媽媽也老了,見面次數可說是見一次少一次,應該好好把握。

為了避免母親擔心,她會主動提供訊息,告訴媽媽自己最近在忙什麼、朋友們如何照顧她。不過,秉持著報喜不報憂的原則,她仍會斟酌話題。

因為,同樣身為母親,即使兩個女兒都已成年,藍偉瑩仍常擔心:「我會不會沒有盡到媽媽的責任?」

以前,她會傳訊息問女兒:「這個月有沒有休假?」女兒看了,不免覺得她有所期待,於是趕緊回覆已有哪些安排,這時藍偉瑩會告訴女兒:「我只是隨口問問,不要有壓力。」

後來,女兒會提前告訴她下個月哪幾天休假,可以一起吃午餐。偶爾,她也會安排時間,帶媽媽和女兒一起去旅行。慢慢地,大家都找到新階段維持感情平衡點的方式。

兒女成年以後,有些父母會抱怨親子互動愈來愈少,但藍偉瑩早早認清,即使是女兒,仍是獨立的個體,在各自最舒服的方式下當家人即可,不需要用很膩的方式維持感情。

「我希望她們自在,人生光面對自己生命的困難,就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要再多出家人的壓力呢?」她說,比起時間長度,高品質的相處更能凝聚家人之間的情感,而這份情感,會讓人有力氣面對外界需要處理的事情。

3. 凡事盡力、耐心等待  生活更自在

過了50歲,藍偉瑩更自在了。「也就是對人事物的得失心不要太重。」這幾年,她益發察覺,很多事不是盡力就可以處理。「當你發現與某個人互動有狀況,而且已經盡力改善,但對方還是卡在某個點上,那麼功課不在你,在他,你不可能解決他的人生問題。」

體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課後,藍偉瑩更能理性、客觀地看待周遭的一切,不讓自己的情緒被干擾,而是可以自在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她認為,所有的事,都在關係裡,而關係不是用力就能改變,有時是場域,有時是人,此時只能等待。與此同時,依然可以盡心地做事,但一定要耐心等待,因為操之過急,事情往往會往更糟糕的方向走。

「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試著分析,找到自己可以改變的地方,剩下的就放手。」這個方法,讓藍偉瑩遇到棘手的情境時,不再怪自己,不再去想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於是,她的內心愈來愈自在、平靜。

50歲以後,如何找到身心平衡,活得自在?或許,你可以參考藍偉瑩的生活哲學。(相關閱讀:50後要像一杯沉澱的水,幸福不外求!京劇天后魏海敏:世間沒有圓滿,懂得獨處才能自我圓滿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