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33年的國中同學會,如何治癒當年自卑的孩子?吳孟昌:不用當社會認定的菁英,也能活出光亮

暌違33年的國中同學會,如何治癒當年自卑的孩子?吳孟昌:不用當社會認定的菁英,也能活出光亮
2023.12.05
25,260

2023.12.05

25,260

文章用聽的
00:00 07:47 1

文/吳孟昌 圖/Shutterstock

編按:同學會是中年後一大樂事,透過共同的回憶與濃縮幾十年的際遇,有時,更可以看清人生的一些事。作家吳孟昌分享了參與國中同學會後的一些省思。

「整個教育過程對我造成最大的限制,就是我始終覺得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可,才會覺得自己是好的。」我在國中同學的線上群組裡,PO出了這句事後玩味再三的話。

參加同學會  青春回憶再次鮮活

闊別33年的國中同學們,為了籌辦久違的同學會,在線上成立了聯絡群組。久別重逢的大家,在上頭七嘴八舌地聊往事、閒磕牙,許多青春時期的回憶,都被重新翻了出來。

在升學主義至上的年代,由於我們就讀升學班,因此每天都有考不完的試,寫不完的測驗卷,及挨不完的藤條或板子。無論大小考,都會登記分數、結算排名,每週郵寄通知家長。因此,情緒總隨著成績高低而起伏,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覺地,用分數來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

有位同學就留言道:「不管怎麼念(書),怎麼考(試),就是永遠追不上那群人」。「那群人」指的是班上的「學霸們」,在以分數評判優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是人人眼中,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代表。而名次在中後段游移的我們,因為不被看好與欣賞,前路便彷彿黯淡無光。

所幸,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父母也沒有因此認為我們「無用」,憑著一股傻勁,自己摸著石頭,也渡過了青春期徬徨與無助的洶湧之河,踉踉蹌蹌地走到了今天。

學科滿分不等於人生滿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

同學會當天,看著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的老同學們,突然覺得過去那個會不自覺用低學習成就來否定自我,內心仍留有傷疤的孩子,被徹底治癒了。學科的成就或許重要,但並不代表一切,也不等於從此拿到一張幸福人生的門票

不論分數高低,每個人都仍然擁有追尋幸福的權利。我很欣賞老同學們的是,不管有無符合當時社會對於「菁英」的設定與期待,大家都努力活出了自己的樣子,在社會的各角落安居樂業,默默凝聚成一股穩定大環境的力量。(相關閱讀:參加同學會百感交集?維持「+1」交友圈,自己快樂就不會和人比較

或許你會問:「所以,孩子的學科學習狀況不佳,學習成就也低落,就不用在意了,是嗎?」在某次的親職講座裡,一位家長在聽完我分享如何經營親子關係後,便問了這個問題。

不是不用在意,而是應該轉而深入理解,孩子如果學習興趣不在學科,那麼,他的興趣是什麼?未來想做什麼?從而鼓勵他在眼前的學習階段,不要輕言放棄,把它當作通往夢想的中繼站,孩子就有動機和能量,可以持續在學習的路上前進,不致因成績或分數未符合期待,就陷入「前途無望」的自棄與抑鬱中。

其實,幾十年來的教育改革,雖然不盡令人滿意,但「適性教學」、「多元取才」、「與生活連結/接軌」的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只不過,許多家長的思維還未跟上這一波波的變動,仍停留在「孩子必須是學霸才有前途」、「孩子必須成績優秀,才能成為社會認可的菁英」、「孩子必須考上明星學校,未來才有希望」……等的舊框架裡。

所以,即便教育體制鬆綁,開出多元的「菜單」,但能根據孩子的需求、興趣與學習狀況,跳脫「學霸之路」的單一選項,勇敢且坦然地陪孩子走其他條路的人,相對仍是少數。

此處並非意在否定以成績、名次來評量學習成果的功能,而在強調因應人的多元與複雜性,21世紀的今天,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與成就,不能再以分數定於一尊了。

每個人都是天才  何必要求魚去爬樹?

愛因斯坦針對教育,早有先見之明,他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樹能力來評斷一隻魚,牠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這個道理和比喻,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也覺得十分認同。但在看待自己的孩子時,卻會突然變得很難接受,即便看清他其實是「魚」,還是會希望他可以「爬樹」,甚至期待他要爬得比過去的自己高。

教育體制被衝撞多年,已經趨於開放、多元,但我們的社會顯然還沒有準備好,大多還是依循慣性,以分數、排名來論斷人的優劣及其存在價值。難怪,年輕族群的自殺率與過去相比有增無減,因為在這其中,仍有許多孩子扛不住社會與家庭期待的壓力,被迫成為「爬樹的魚」,在根本不適合自己的人生劇本裡,徹底放棄了自己。

這個世界之所以有殊勝美景,來自於它允許百花齊放,而非限定只有「花王」之稱的牡丹盛開。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都值得被珍視,並非都得成為社會或世俗認可的「菁英」,才能光宗耀祖,才算不枉此生。(相關閱讀:當孩子自認平庸,如何回應?龍應台:不必符合別人的想像,心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與其一味尋求社會/他人的認可,學習更認識自己、善用自己,反而是更重要的課題。感謝闊別33年的同學會,讓我更深刻領會這個道理也讓我在回溯的過程裡,更明白如何去陪伴孩子在青春期的學習歷程。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標題為〈作家吳孟昌:33年後的同學會,我才看清楚;學校的成績不等於從此拿到一張「幸福人生的門票」〉)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