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金慶淑 圖/Shutterstock
編按:40歲才加強學英文,50歲隻身前往美國Google總部擔任全球國際媒體公關部門總監的鄭金慶淑(Lois Kim),每天要與世界不同時區的人工作,卻又能每年固定休假去爬山與做志工,她分享自己的時間管理法,把24小時過得跟48小時一樣,創造奇蹟的日常。
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無論是富人、窮人、工作認真的人、閒閒沒事的人、老人或學生,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時間真的很公平,都一樣「不夠用」。
如果因為時間不夠用,以致於被迫放棄許多事情,到最後只會剩下為了餬口而工作的疲憊感和空虛感而已。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以短期而言,雖然看似只是暫時無法做某些事;但從長遠來看,不只是工作,就連日常生活,甚至是整個人生都會陷入愁雲慘霧。
當我們不再被時間追著跑,能夠多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會跟著提升,因此我們會想盡各種辦法,把時間切割得很零碎,盡可能地去完成我們想做的事。
我其實也是分秒必爭地在過日子,因為想在理想的時間,用理想的狀態,做自己想做的事。
事實上,來到美國後,由於要和世界各地不同時區的人工作,我的時間管理必須做得更精準,不然工作根本做不完。就連同事都忍不住虧我:「你是不是有分身在幫你工作?」可想而知我的工作量有多龐大。再加上我已年屆54歲,就算可以活到100歲,往後的日子也剩不多了(嗚嗚),因此更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那麼,該如何管理寶貴的時間呢?通常我們會規定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預計要做完的事。很像小時候每到寒暑假時,我們會滿懷期待地製作生活規劃表,耗費許多心力,用圓規和尺畫出工整的規劃表並著色。但畫完密密麻麻的規劃表後,那天反而會因為太累什麼也不想做。結果到最後,整個假期什麼也沒做,就這樣結束了。
不只小時候,就連長大後出社會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制定做不到的計畫,被計畫追著跑。如果想要兼顧工作、育兒、學習、興趣和美好的假期,不想錯過任何一項,就必須先規劃好方向。接下來,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成為時間的主人,把24小時過得跟48小時一樣,這套方法又稱為「創造奇蹟的日常」。
原則 1. 善用早晨的時間
創造奇蹟的日常第 1 項原則是:善用早晨時間(沒錯,大家總是掛在嘴邊說希望自己能早起,或許是時候可以試試看)。
早上醒來睜開眼睛後,應該盡快起床,不要賴床。如果每天遲到3分鐘、5分鐘像是家常便飯的人,不妨回想一下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很有可能是躺在床上漫無目的地滑手機。對於上班族而言,早晨是能發揮最大效益的黃金時間,盡可能好好把握,不要浪費早上的這段時間。
早起多出來的時間,要如何運用完全操之在己。無論是運動、冥想、閱讀、學英文,早晨是只屬於自己的時間。
起初,我一早起床忙著帶孩子上學,但擔心自己上班會遲到,總是用不耐煩的聲音催促孩子。不只身體疲憊,精神上的耗損也很大。明明應該是要充滿活力的早晨,全部的精力卻都耗費在負面事物上。
於是,我索性放棄早上帶孩子上學這件事(當然也是因為婆婆幫忙帶小孩才辦得到)。在孩子熟睡的臉龐上印上一吻後,我躡手躡腳地換上運動服出門運動。
不過,我會盡量早點下班,晚上回家後幫孩子看作業,陪孩子一起玩,花時間陪伴孩子。對職業婦女來說,能擁有早晨這段只屬於自己的時間,是相當重要的。(我明白這有多難!)(相關閱讀:70歲創業、天天5點起床晨跑!廣告女王莊淑芬:活得比實際年齡年輕20歲,怎麼辦到?)
原則 2. 活在當下,百分百專注
創造奇蹟的日常第2項原則是:活在當下(Be Present),百分百專注在當下正在做的事。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同時處理多項工作,被視為是21世紀人類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然而,就像在用餐時進行視訊會議、開會時又與旁人聊天或閱讀信件,在同時間內處理許多事務,就無法完全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在開會時心不在焉地滑手機,事後壓根不記得會議中討論的事項,只好重新翻找會議資料,這種事情屢見不鮮。
腦科學家一再表示,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適合同時進行多項任務,甚至也有專家指出,人類根本沒有所謂的多工處理能力。如果沒有專注在目前正在做的事,大腦很容易忘記,就必須再重新翻找相關資料。同樣的事情不要花2倍的心力處理,不必提前擔心下一階段要做的工作,就算擔心也於事無補,反而降低目前的工作效率。
原則 3. 用時程表取代待辦清單
創造奇蹟的日常第3項原則是:用時程表取代待辦清單。
根據調查結果,上班族寫在待辦清單上面的事項,其中有41%根本就做不完,必須延到第2天。如果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卻不知道該從何著手時,應該做的不是建立待辦清單,而是製作時程表。把每天要做的工作和預計耗費的時間,全都寫在時程表上,就連5分鐘短暫的通話也寫上去。
如果不把每件工作需要耗費的時間寫上去,只是寫上要做的工作,只會讓事情越積越多,工作的優先順序被打亂。明明是重要的事情,卻因為不想做,就一直拖著沒做,到最後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讓你陷入困境。
反之,當你開始養成編排每日時程表的習慣後,因為知道自己在那段時間內必須完成某項工作,反而會更專注處理。
而且當你知道有時間限制時,工作的切換速度會更快,更能有效運用時間。一旦時程表上寫著6點下班回家,吃完晚餐後8點運動,就不會推拖,而是會心想:「得趁還來得及先趕快弄完!」立刻起身去做。
越是練習讓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內把工作做完,切換工作的能力也會提升。若是在時間內未能完成某項任務,可以調整時程表重新安排時間,然後盡快切換到下一個任務,確保計畫順利進行。
藉由規劃時程表,你可以更精準掌握時間,並在處理完一個任務後迅速轉移到下一個任務,像是「開完會後再來處理這件事」,讓工作更有效率。
提醒!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是充電和放電的和諧
在討論「創造奇蹟的日常」下一項原則之前,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關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定義。人們通常會認為「準時下班」就是所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然而,我們從自身經驗得知,人類不是機器,很難明確的把工作與生活切割開來,像是每天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一週工作5天、休息2天等。
事實上,要區分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件困難的事。例如:為了職涯發展去上的自我成長課程,是屬於工作呢?還是生活?與業界人士交流呢?攻讀研究所或參加研討會進修呢?這些顯然是為了將來的職涯發展,但同時也是自我充電的時間,讓自己更加成長。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是如此難以區分,如果非得要一分為二,我會分成「充電的事」和「放電的事」──確切地說,是以「產生能量」和「消耗能量」作為區分。
我們在工作時,主要是消耗能量。不僅是身體上的耗能,也會「消耗」過往所學的知識和經驗;而下班後回到家,和家人相處、從事休閒活動、筋疲力竭地躺在床上休息,則是讓耗盡的能量重新「產生能量」。我們的生活就是像這樣不斷地消耗能量,又重新產生能量的過程。
在充電和放電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呢?「平衡」意味著維持不傾斜或偏向任何一邊的狀態,就像來回調節天秤兩端的砝碼重量達到的「平衡狀態」,其實只存在於一瞬間而已。換句話說,平衡很容易被破壞。
因此,我在解釋「工作與生活平衡」時,比起「平衡」,我更喜歡「和諧」的說法。也就是說,我認為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是讓自己在產生能量的事物和消耗能量的事物中,找出屬於自己的和諧狀態。(相關閱讀:每天要「刻意」留時間給自己與家人!管理學大師韓第: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原則 4. 以一年為單位做計畫
接著,讓我們回到創造奇蹟的日常第4項原則:不要以一天或一週的單位切割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最少以一年為單位設定計畫。
如果將每天的行程機械化地分成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當碰到重大專案或公司旺季難以準時下班時,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如果一時間負責的工作量變重,即使手刀下班,回到家後也很難真正完全脫離工作。雖然人在家中,心裡仍掛念著工作,無法充分獲得休息。若是以一年為單位,分成需要專注在工作的時間和休息時間,就能更有效運用時間。
先制定年度計劃,再按當天行程安排工作的好處,在於可以讓自己不會因為太忙錯過重要事情而感到內疚。例如:一年當中,我最想保有的時間就是年末假期。先規劃好讓自己充電的年末假期,辛苦工作一整年,就是為了完成這項計畫。如果因為盲目工作,甚至錯過休假,到最後會萌生「我到底是為何而活?」的念頭,很快就會失去動力。(相關閱讀:每年一趟自己的旅行、在忙碌工作中享樂 承億酒店總經理戴淑玲:女人別對得起全世界,卻對不起自己)
原則 5. 以長遠的角度分階段看人生
創造奇蹟的日常最後一項原則,是以長遠的角度看人生。
你想要擁有什麼樣的人生?以5年為單位,描繪出自己的人生願景。例如:當你有比較多時間投注在自己身上時,可以投入學習或興趣,培養各種經驗和人脈。
當有了另一半並共組家庭後,可以多花一些時間適應家中的新成員,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當孩子長大後,有比較多時間可以自由運用時,則可以重新把重心擺回工作上。
當你像這樣按照人生重大階段,安排自己投注的時間和心力,即使陷入「我現在走的路是對的嗎」的迷惘,或擔心自己「會不會起步比別人晚」,也很快就能屏除焦躁和不安,重拾內心的平靜。
所有原則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完成所有我們想做的事。時而快,時而慢,不妨依照自己的步調,繼續走自己正在走的路,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原則吧!讓24小時變成48小時的魔法,其實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懂得描繪人生願景,充實並珍惜度過每一天的人們。
(本文摘自鄭金慶淑著,《Google公關總監的職場慢爬成功學:四十歲學英文、五十歲前進矽谷,突破限制,打造不倦怠的人生動力》,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