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四塊玉文創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家中物品不知不覺愈累積愈多,想動手整理,卻不知道從何開始?資深整理師于之琳指出,居家整理就像減重,但並不是東西丟愈多愈好,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習慣和觀念,錯誤的整理方式不僅耗時費體力,還可能成為「無效整理」!
從業超過8年,已經累積超過3000小時服務時數的于之琳說,很多人認為請整理師來家裡,就是花錢讓人家幫我丟東西,「但其實整理這件事,真的不是只有減少物品而已。」
笑說自己是典型處女座的于之琳,從小學就會每天自己整理書包,「還會把鉛筆盒的筆頭都朝向同一側」,還會幫朋友、同學整理書桌和房間。大學畢業之後,也曾從事一般的上班族工作,「但發現比起工作本身,我更喜歡整理倉儲裡的庫存。」後來收納整理的概念從日本開始流行到台灣,也讓她開始思考從事相關工作的可能性。
整理說來似乎簡單,要真的實行卻不容易,往往日積月累之後還是老樣子、甚至情況愈來愈糟糕。面對雜亂無章的居家環境,我們可以怎麼開始改變?
收納整理的第一步 從重建生活秩序開始
在于之琳的觀察中,需要整理的人,其實要先從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秩序開始。在看過案主提供的照片或影片,了解家中狀況後,她通常會先問2個問題:
1. 現在的居家環境,最讓你困擾的部分是什麼?
2. 你想在完成整理後如何使用這個空間,或是期待什麼改變?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之後,我們會刷牙洗臉,或是先喝一杯水、換衣服、準備早餐等等……但沒有經過整理的人,可能找不到自己要換的衣服在哪裡,或是牙膏用完了不知道去哪裡拿,所以常常無法進行一個規律的固定流程,而是「看到什麼做什麼」,或是因為找不到,就又重複買了一樣的東西。
「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協助他跳脫這個失序狀態,把物品放在合理的地方。」舉例來說,多數人會把襪子收在衣櫃裡,但如果家中的房間離門口的鞋櫃很遠,門口旁邊又有穿衣鏡的話,「那其實把襪子收在鞋櫃或是玄關附近的櫃子,反而更方便在出門前依據衣著做搭配,穿好襪子後接著穿鞋出門,這樣安排在流程上就是順的。」
「擺放物品的位置需要有邏輯,不是有空位就塞東西進去,這樣一方面容易讓我們找到需要的物品,也更能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于之琳說。
避免無效整理 好收比好拿更重要
另外一個開始做收納整理之後常有的困擾則是:好不容易把家中整理好了,久而久之卻又慢慢開始「亂回原狀」,無法維持。「有一種可能是因為用了錯誤的方式整理,我稱之為『無效整理』,最後的結果其實和沒有整理一樣。」
舉凡前面提到的「有空間就塞」的整理方式,或是只有主要整理者知道物品放在哪裡,卻不符合其他家人的使用習慣(例如放在不好拿的地方)、因為整理過頭丟了太多東西最後又再買回來等等,都可能是造成無效整理的原因。
「要維持家中環境整潔,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當然這需要一點自律,但物品是否好收好拿,會影響這個習慣是否容易維持,而好收又比好拿更重要。因為收東西沒有急迫性,但如果不好收,就更挑戰自己的惰性。」(相關閱讀:如何住了15年仍然保持家中清爽感?收納整理師的居家空間規劃秘訣)
于之琳做了個有趣的比喻──收納整理就像抽脂。「做完抽脂或減重瘦下來之後,可能短時間內狀態看起來不錯,但如果沒有養成好習慣,每天繼續大吃大喝不運動,還是會很快再復胖。」
她也強調,要維持空間的整潔,還是必須要有所有居住者的支持和配合,不能只靠主要整理者一個人在替所有人收拾。
物品數量一多,就容易顯得雜亂(上圖)。經過整理之後(下圖)將所有的平台、檯面都淨空,惟獨化妝台上特意留下各種藥妝品,提醒自己已經買太多了!
物品減量不可少 別急著買收納櫃
而就像多數需要減重的人,還是必須透過飲食控制達到目的,減少家中的物品存量,終究仍是收納整理重要的一環。「在我服務過的案主中,大概有9成的人,家裡東西都太多了。」
「很多人會說:不是東西太多,是我家太小了!」于之琳以自己的家舉例,她和先生住的小宅只有10坪,來訪的親友卻常常感覺家裡有15坪以上,這除了靠收納技巧之外,主要還是物品量不過多、自然不需要太煩惱收納問題。
于之琳的家雖然是只有10坪出頭的小宅,但透過精簡物品量以及有美感的重點家具,還是可以看起來很有質感。
很多喜歡囤積物品的人會認為「一次買多一點、大包裝比較省」,但很多人忽略了存放空間本身就是成本、或是使用效期的壓力,綜合考量之下,其實不一定划算。「『夠用就好』是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實行的原則。」
另外,于之琳也提醒,很多人開始整理家裡時,會先去買收納櫃、抽屜或整理籃等收納用品,「但如果你的收納只是階段性需求,那它其實不一定一直符合你的需要,反而會壓縮到空間,也會讓家裡東西看起來變多。」
她建議,添購任何收納用品時,都要有明確的規劃(已經想好要放什麼,以及放在哪裡)、並且把物品都大致淘汰完成,經過丈量、確定尺寸適合家裡空間後再購買。「最忌諱先買了收納用品回家後,才開始想要放什麼進去,這是完全本末倒置的作法。」
劃出需要與份量的界線 只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
從事收納整理師工作多年,于之琳的體會是:並不是有錢、或購物容易失控的人才會有物品太多無法整理的困擾,反而和個人性格、習慣較有關係。
她認為,收納整理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於「劃出界線」,從判斷物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在家裡有沒有合適的位置,到哪些東西應該歸屬於哪個空間,存放的份量不應該超出某個範圍等等,「這個概念不只是運用在收納整理上,其實對於人生也很適用。」
例如,當別人送給你其實並不適合或是用不到的東西、你能不能果斷拒絕?「我接過一個低收入戶的案子,案主家裡塞滿了親戚朋友轉送的生活用品、衣服、小家電等雜物。但她一方面不好意思拒絕,一方面想說也許『有一天會用到』,所以東西就越堆愈多。」
「如果取捨的標準是東西有沒有壞掉、能不能用,那就沒辦法討論整理這件事,因為大部分的東西其實都沒壞,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東西對你的生活有沒有幫助?你需不需要它?」如果實在覺得可惜,把東西轉售或是轉贈給別人,也是一種方法。(相關閱讀:斷捨離過後,舊衣、舊書、舊鞋、舊電器,如何捐贈或賣掉?7個管道,給二手物品新家)
于之琳說,先前發生的民宅塌陷事件,讓她很有感觸,「如果只有20分鐘可以去拿最重要的東西,你能找得出來然後帶走嗎?」她建議不妨隨時思考:「什麼是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情對待家中的物品,或許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相關閱讀:于之琳著,《誰說一定要整理:整理師教你從減量到空間收納,讓物品好收好拿、生活更輕鬆舒心》,四塊玉文創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