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人一輩子罹憂鬱症的機率比盲腸炎還高!不藥而癒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何讓身心真正恢復健康?
下一篇

秋冬爬山遇到虎頭蜂怎麼辦?專家教3原則保命,切勿用手揮打

人一輩子罹憂鬱症的機率比盲腸炎還高!不藥而癒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何讓身心真正恢復健康?

盲腸炎無法不藥而癒,大腦內分泌出問題亦然。

文/張玉蓮 圖/Shutterstock 

編按:人的一生離憂鬱症的機率高達15%,就連醫師、藥劑師……這類醫護人員也會遇上。心臟外科張玉蓮醫師發現,即便是知識分子,因主觀意識愈強,反而不一定會去就醫。若家人也有同樣困擾,如何克服這個心理障礙?

憂鬱症是一個大腦內分泌不平衡引起的疾病,它跟教育程度高低、意志力強弱、抗壓性大小無關,好發在秋冬季。

憂鬱症機率比盲腸炎還高!「不藥而癒」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它的症狀有:低落的情緒、難過、提不起興趣、沒有性慾、反應遲頓、無法專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失眠,甚至還有自殺的企圖。它可以有促成因子或沒有,症狀可持續超過2週。

它是一個需要藥物加心理治療的疾病,人的一生有15%發生的機率,比闌尾炎發生機率還高(5~7%)。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也不能很勇敢地期待它不藥而癒

由於憂鬱症會有自殺傾向,不治療的憂鬱症有很高的比例會選擇結束自己,以擺脫痛苦,實在不能大意。在就醫前,更要拋棄精神病污名化的成見,敞開心胸讓專業幫助自己。正如同紓困請求補助,要提出財力虧損證明,面對治療時,要勇敢地跨出求助的第一步,讓專業有機會剖析自己,輔導自己,並且穩定地回診接受治療。

憂鬱症不是不可治癒的,但是不接受治療輕生的風險不小。請大家多多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若有憂鬱的傾向,除了傾聽之外,更可以幫助他們尋求專業協助,跨進身心科的診間。

醫師、藥劑師罹憂鬱症  其實也可能有就醫障礙

大家求醫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跨進身心科診間。求診精神科讓很多人覺得很難堪。多數人認為,看精神科就是承認自己「有病」,而且是「神經病」。「神經病」都是要被關起來的。這些錯誤的觀念常常讓人裹足不前。

是的,精神疾病長期被人類的社會污名化這早已是事實。但是,情緒性疾病一直都存在,也是我們人體的生理疾病之一。舉例來說,憂鬱症的發生除了跟心理事件有關係,也和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serotonin)等內分泌分泌不足,以及遺傳構造有關

憂鬱症、躁鬱症也有遺傳傾向(患躁鬱症遺傳給下一代的機會約是1/12)。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情緒性疾病不是什麼「意志不堅定」、「日子過太好」的問題,也不是「想開」就能解決。會生病不是你的錯,也不可恥,相反地,它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諮商。

我身邊不乏同事、家人、朋友患上憂鬱症。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讓他們卸下心理負擔去就醫。看清楚哦!我的同事包含醫師、藥劑師……這類醫護人員,大家實在難以想像情緒性疾病被誤解的程度和廣度。愈是知識分子,主觀就愈強,認為自己可以不用靠藥物就「戰勝」這個疾病,就更諱疾忌醫。可是我深知,不就醫,病情起伏的他們有多危險,包括自己的性命存亡。(相關閱讀:身為精神科醫生,我隨時有得憂鬱症的準備!詹佳真:5步驟面對負面情緒,緩解大腦重感冒

平時我的門診雖然是心臟外科門診,但是我發現,很多患者來看我的門診,看的不是心臟,而是情緒。我總是對排斥去精神科就診的患者說:

想像我們是一艘快艇,是在波瀾不驚的湖水航行得比較快?

還是在驚滔駭浪的大海、風雨飄搖地航行比較快?

情緒性疾病是你生活的牽絆,你要讓你的心情是如湖水一般平靜?還是像颱風夜的大海?

我會把生理學內分泌那一套講一遍,問他們:

你會因為你得盲腸炎感到羞恥嗎?你會希望你的盲腸炎不藥而癒嗎?那為何一個內分泌不足、能用藥物控制改善的疾病你會不願就診呢?

常見擔心如何化解?

・遇到熟人怎麼辦?

我的朋友告訴我說,他難以在家附近的身心科就診。因為他怕遇到自己的熟人。我說,無所謂。如果你不怕麻煩,那你就去遠一點的醫院吧!如果真的遇到熟人怎辦?他問。我說,那就說你有睡眠障礙,是來改善睡眠問題的

・路上遇到醫師怎麼辦?

如果在路上遇到醫師,要打招呼嗎?他又問。這你就放心了!精神科醫師受的專業訓練告訴我們,如果你選擇不打招呼,他們也理解,會裝不認識的。這是他們這專科會遇到的場景,不必擔心,他們知道如何處理。重點是:看個病沒什麼好羞恥。照顧好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事嗎?

求診是治療的第一步。如果你因為新冠疫情而生計受影響,要向政府申請補助,但你不提出財損證明,讓人家知道你多窮,補助要怎麼發給你?同樣的,如果你得了情緒性疾病,工作上難以穩定,生活難以持續,卻又不就診,人家要怎麼幫助你?那只會急死你心愛的家人。

・怕吃藥傷身怎麼辦?

另外,有一幫人認為:所有的西藥都是不天然的,都是毒藥,都會傷肝、傷腎、傷胃。讓我們想一下,醫生受過專業訓練,所開的藥物的副作用大多知曉,而且每一個副作用也不會在每一個服用的患者身上都發生。再不然,現在開藥系統查詢起來也方便快速,透過抽血監測和問診,一個好醫生能不替患者調整到最好的用藥嗎?還有,糖尿病、高血壓需要吃藥控制改善,可是精神疾病卻要靠自己好,這麼高的要求是要逼死誰!?(相關閱讀:65歲憂鬱症復發的啟示!高愛倫:不要為別人操心過頭,大腦才會分泌快樂荷爾蒙

台灣沒有「心理醫生」  應至精神/身心科就醫,輔以心理諮商

我知道大家很多人想看所謂的「心理醫生」,是像西方國家電視上演得那樣,躺在舒適的躺椅上問診的那種。但是,在我們國家的醫療體系,精神科就是身心科,就是情緒性疾病的就診科別。而大家眼中的「心理醫師」,他們是從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受專業訓練,拿到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才能替您診斷、開藥、諮商的醫務人員。

而心理諮商師是醫學院心理系畢業,拿到諮商師執照,才能在配合有醫師替你看診過後的情況下,從事心理諮商的行為。他們並不是心獨立看診作業的醫事人員,是治療的一環,但是對精神科醫師的治療輔助非常重要。

況且,躺在躺椅上就診和坐在椅子上就診,價位差多囉!沒聽過外國人都稱讚我們國家的健保制度讓醫療便宜又大碗?大家不要放棄利用啊!

中年了,我希望大家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不要讓錯誤的就醫觀念,害了自己,也在家人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創痛。

(本文摘自張玉蓮著,《心臟外科女醫的機智生活》,原水出版)

2023/11/0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秋冬爬山遇到虎頭蜂怎麼辦?專家教3原則保命,切勿用手揮打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