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美敬 圖/Shutterstock
編按:寄望下一代有所成就,許多父母不吝惜花大錢栽培孩子教育,甚至因此壓垮自己的生活。韓國百萬訂閱講師金美敬認為,子女教育費用最多不應該超過總支出的30%,與其投資孩子,不如趁著退休前收入還穩定時提升自己。
大概3年前,我在大學同學會見到南洙時,發現他與過去判若兩人。南洙是高階公務員,他的妻子是高中老師,兩個女兒則在國外留學。幾年前,南洙還是眾人欣羨的對象,現在卻是憂愁滿面。一直喝著悶酒的南洙沮喪說道:
「再過幾年,我就60歲了,真不懂孩子的書怎麼都讀不完。我到底要幫她們到什麼時候⋯⋯」
「你家老大不是畢業了嗎?她不想上班嗎?」
「她之前在幾個地方實習過,可是她說相關領域至少要讀到碩士,大學畢業是不夠的,所以問我可不可以再多幫她一下。她都這麼說了,我實在不好拒絕。但幾天後,今年要畢業的老二也打給我,說自己要繼續攻讀碩士。那天晚上,我真的忍不住哭了⋯⋯美敬,我究竟該怎麼做呢?」
7成薪水投入子女教育費 甚至因此花光退休金
看著他半白的頭髮和消瘦的臉頰,我不禁嘆了口氣。身為肩負子女夢想與未來的家長,他的眼前滿是重擔。
南洙夫妻從以前就對子女教育特別熱衷。女兒們升國中時,一個送到美國,另一個則送到英國。所幸她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許,學業成績都相當不錯。問題出在學費和生活費,美國已經很誇張了,英國的物價更是高得嚇死人。每當匯率波動時,南洙夫妻的帳戶餘額就會跟著波動。
這10年來,南洙夫妻在女兒身上花的錢早已超過10億韓元(編註:折合新台幣約2千4百萬元),兩個人的薪水有70%以上是教育費用,剩下的只有一間小小的房子和年金。本來以為孩子經濟獨立後,他們可以在退休前3年存一點錢,但現在這些錢看起來都得拿去繳孩子的研究所學費。
此時,父母如果把忍了10年的話全說出口,對小孩說:「你知道為了幫你繳學費,我們這段時間是怎麼過的嗎?」小孩勢必也會反駁。
「我有說要去留學嗎?還不是爸爸媽媽一廂情願。我當時根本不會說英文,還要想辦法和陌生的外國小孩相處,你們知道我有多辛苦嗎?」
基於一定要獲得好成績的壓迫感,小孩的壓力不輸辛苦送他們出國的父母。尤其是從小離開父母、獨自在異鄉長大的小孩,內心往往更脆弱,生活也會過得更辛苦。
事實上,我周遭有很多從小出國留學的小孩都苦於憂鬱症。20多歲的小孩尚未完全長大,也沒有什麼成績,父母卻說不再提供後援,見到對方時自然只會感到心疼、抱歉。
南洙夫妻有公務員退休金,情況還不算太差。為了送小孩出國留學,花光養老金的人不在少數。我有個同學離婚後,依然一邊當家教一邊支付子女留學費用。但他沒有錢買機票,所以不能去美國看兒子。
對他來說,根本沒有所謂用在自己和自己未來的資金。已經60歲的他,實在太孤單了。這就是把絕大部分財產花在教育子女的結果,世界上有比這麼做更危險的投資嗎?
投資子女有時要認賠出場 切忌賭博心態
我時常告訴養家餬口的40多歲家長,教育費終歸只是教育費,把生活費挪作教育費很危險。教育費最多不應超過家庭預算的30%,以這種條件把書讀好、成長茁壯的小孩才是真正的人才。花費90%的小孩無法靠讀書得到成功。金錢或許可以短暫使他們像個人才,但是無法長久。
就算是自己的小孩,你也要冷靜判斷。假如子女不值得繼續投資,就應該盡快認賠出場。很多父母捨不得過去投入的費用,覺得再撐一下就可以得到成果,無法輕易收手,甚至連事業資金也拿來當教育費。到最後,子女教育成了一種賭博。
無論小孩看起來多優秀,也不要貿然期待他們會變成比你更好的人,照顧你一輩子。對年幼的子女來說,他們有什麼理由,非要變得比你更成功呢?子女通常要到40歲左右,收入才會和你現在差不多。
等到那個時候,他連照顧自己的小孩都很吃力了,要如何撫養父母?假使這項投資失敗,你也不能埋怨小孩,更不能叫他們把錢吐回來。因此,投資太多教育費用,怎麼看風險都很高,甚至會搞砸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神奇的是,相較於投入大筆教育經費、被當成寶貝養大的小孩,沒花多少錢、靠自己努力長大的小孩多半更照顧、孝順父母。由於他們的自尊感高,當他們發現父母力不從心時,就會分享自己的力量。換句話說,他們深知父母有可能需要照顧。然而,砸錢養育的小孩受到父母管控的時間較長,自尊感相對低。因此,他們就算長大成人,照樣會仰賴父母,繼續接受援助。(相關閱讀:給成年子女錢,會讓他們長不大嗎?專家:就算給得起,這3種狀況仍應拒絕)
比起子女 投資自己可能收穫更多
因此,如果你把30%以上的家庭預算花在教育上,務必重新擬定長期經營策略。盡量減少與隔壁鄰居小孩比較後的不安或挫折感產生的教育費用,多考慮小孩的長遠發展。研究10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針對重點進行教育,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那剩下來的預算呢?必須用來投資夫妻當中比較有潛力的那個人。換言之,夫妻必須提前規畫第二人生,編列必要預算,藉由投資賺進這筆財富。你可以把它視為你們一家的穩定型夢想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每個月定期投資。
人的事情很難說。從事成人教育30載,我的心得是大人就算只花3年學習,也能變得判若兩人。同樣花費3年,小孩不一定有收穫,但大人可以馬上得到成果。大人的學費比小孩少很多,學了能夠立即應用,對收入和職涯發展又有幫助,相當值得期待。
如果你因為投資自己而感到內疚,肯定是誤解了父母的角色。除了小孩以外,大人也是人才。依我看,很多父母比小孩更有才華。20歲以後就沒有好好成長過的你,難道不該在40歲時抓緊時間成長嗎?
金流最通暢的40歲是促進成長的最佳時機。臨近退休時,我們通常會對投資自己這件事卻步,所以應該在收入相對穩定的時期事先擬定對策。你想在40多歲時投資自己並從中獲利,在50多歲時以這筆錢追加投資,然後在60多歲時實現經濟穩定?還是在40多歲時對子女教育孤注一擲,在50多歲時沒有本金做任何投資,然後在60多歲時靠養老金苦撐呢?
40歲的選擇不僅會改變你的人生方向,也會決定第二人生的幅員。夫妻兩人之間至少要有一名改革者,才能為十年後的未來進行規畫。這個人必須盡一切可能認真學習,若有必要就算與另一人起爭執也無所謂,但求降低家人可能面臨的風險,理性進行「分散投資」。
不久前,我從別的朋友口中聽到南洙的消息。他的兩個女兒最後還是上了研究所,南洙則快要退休了。我偶爾會想,要是從大學時期就很聰明、有能力的南洙當初做了其他選擇,故事會怎樣發展呢?假如他把其中一部分的教育費用投資在自己身上,現在會過著怎樣的人生呢?南洙充滿後悔的表情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很長一段時間。
還有穩定收入的40歲,就是最好的機會。不要只看眼前、光顧著投資小孩,認真投資最有成長潛力的自己吧。
(本文摘自金美敬著,《40歲起的人生課: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先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