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編按:秋高氣爽,許多人喜歡在此時到郊區走走或是登山健行親近大自然,但也須留意避免遭蚊蟲叮咬或虎頭蜂的蜂螫。事前做好個人保護措施不主動招惹、遇到時冷靜應對,就能在出遊盡興之餘也確保旅途安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鍾稟彥指出,在郊區或山上活動,除了要補充水分與注意保暖外,在山區或郊外行走,也要留意避免遭到蚊蟲叮咬以及虎頭蜂螫。
首先,蚊蟲是秋天旅行中的常見困擾之一。目前台灣郊區雖少有登革熱的案例,但仍須小心白線斑蚊出沒;恙蟲病的病媒恙蟎則會停留於郊外草叢,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身上,若遭具傳染性的恙蟎或其幼蟲叮咬,就可能會經由其唾液感染恙蟲病。
預防山區蚊蟲叮咬 4大有效措施
1. 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
2. 使用蚊帳:在戶外露營或住宿,使用蚊帳是保護自己免受蚊子叮咬的有效方法。
3. 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使用防蚊液體:塗抹含有DEET或picaridin等防蚊成分的防蚊液體,以確保額外的保護。
4. 減少暴露於草叢環境,離開草叢環境後應儘速沐浴並更換全部衣物,避免恙蟎的附著和叮咬,以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每年7至11月的夏秋兩季屬於蜂螫通報高峰期,郊外旅遊須小心蜜蜂和胡蜂(俗稱虎頭蜂)出沒與螫傷。虎頭蜂相較蜜蜂有較強的蜂毒性與攻擊性,在戶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在山區時衣著以表面光滑及淺色衣帽為佳,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
遇到虎頭蜂群怎麼辦?3步驟應對不慌張
農業部也根據「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發布資訊圖卡提醒,萬一遇到虎頭蜂時,可依以下3步驟避免攻擊:
1. 壓低身體,安靜地離開(切勿揮打以免引發蜂群的攻擊)
2. 遭遇攻擊時,以衣物護住頭部,壓低身體快速離開(儘量向順風方向離開,減輕引發氣流、殘留被螫者的費洛蒙訊息)
3. 若蜂群在追擊,應分散人群,迅速離開現場(被攻擊的人要快跑,沒被攻擊的人也要大步慢跑,盡量減少毒蜂的注意力)
切勿邊跑邊揮動衣物,揮動衣物會造成強大氣流,使得在空中追擊的毒蜂更能認清目標,招來更多毒蜂追擊。(相關閱讀:新手登山該準備哪些裝備?登山包怎麼挑?登山講師林乙華:想安全下山,該注意的7件事)
萬一遇到虎頭蜂群時,切勿驚慌,應冷靜應對。(出自農業部)
遭蜂螫勿因無症狀輕忽 如何緊急處置?
被蜂螫的傷口會有水泡、潰爛等情形發生,會依序產生劇烈疼痛感、腫脹、搔癢、至症狀消除,萬一被螫傷時,可先冰敷患部減輕疼痛與腫脹症狀,暫時緩解疼痛感,也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急性過敏症狀,如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立即送醫急救!
若不幸遭到蜂螫,有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出自農業部)
鍾稟彥也提醒,無論是蜜蜂或虎頭蜂的蜂螫,都建議儘速就醫,避免蜂螫引起的過敏現象。若過去曾經遭蜂螫,要特別小心發生蕁麻疹、眼睛腫、呼吸不順等急性過敏反應,若再度被蜂螫一定要儘速就醫,並遵從醫囑治療,切勿因當下沒有不適,就輕忽潛在的過敏性休克與全身性毒性反應。
蜂螫若及時治療,大多不會留下後遺症,但若不幸因蜂毒性造成全身溶血,橫紋肌溶解併腎臟損傷,或造成慢性腎衰竭,恐需要終生洗腎,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