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清爽的家,但家人總是把「沒用」的東西放很久不丟?整理師:改變從這點做起

物品捨棄或留下,該由自己決定。
物品捨棄或留下,該由自己決定。
2023.11.01
60,483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

物品捨棄或留下,該由自己決定。

作者|50+選讀 2023.11.01

責任編輯|陳莞欣,吳丹華60,483

文章用聽的
00:00 08:46 1

文/于之琳 圖/Shutterstock 內文圖片/四塊玉文創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起心動念想整頓居家空間,但是家人不肯丟東西怎麼辦?資深收納整理師于之琳認為,物品減量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收納整理的全部。比起貿然丟棄家人物品反而會有反效果,不妨先從自己開始做起,思考過之後再決定物品去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整理。

Q:家人的東西早該丟了,我怎麼勸都不肯丟,有好方法可以說服家人嗎?

A:千萬不能把你大膽的想法動到別人身上,勸你先動手整理給他看,進而影響對方!

將心比心  東西重不重要不是你說了算

我經常在講座尾聲時詢問大家,聽完了有沒有被燒起整理魂啊?回家後是不是很想把家人的東西丟掉?說到這裡,大家總是笑出聲來,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意外。因為人只會對自己的物品產生感情,你認為很有故事、很寶貴的物品,在其他人眼裡可能就像垃圾一樣,所以總是想把別人的東西處理掉,也是可以理解的。 

雖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行這樣做啊!先退一步,如果你只是旁觀者,這些物品有什麼特別呢?並沒有,物品之所以有理由被留下,是因為持有者賦予它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物品本身。 

請大家將心比心,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物品,在其他人眼裡也許只是多餘的物件,如果你不喜歡東西被擅自丟棄,也請別如此對待其他人,尤其是家人,肯定很傷感情。

以身作則  不如從自己先示範起

應該都聽過「笑會傳染」?當一群人中只有一個人笑,就一定會有人跟著笑,只要笑得夠久,最後大家都會不小心笑出來,越笑越開心。由此可見,笑會傳染,但也需要有人先開始笑。「沒有人開始做,就無法影響人。」這句話在太多家庭得到驗證,再苦口婆心,都比不上一個空間真實改變的影響來得大。

前面提到過的委託整理案,當時約得很急,因為委託人說媽媽好不容易答應整理師來協助,希望在媽媽反悔之前趕快預約到府。我們從中了解後,原來媽媽長年都很抗拒整理,直到親眼看見家中其他區域煥然一新,真實的改變就在眼前,這才讓媽媽的起心動念要整理更衣間。(相關閱讀:極簡生活家Kasin:和公婆當室友,如何讓捨不得丟東西的長輩體會斷捨離的輕鬆?

可能因為不想浪費付給整理師的費用?或者家中其他區域真的起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原先很擔心從來沒有丟過東西的媽媽,甚至衣服還大爆量,可能不願意淘汰太多,一整天也不一定能處理好。

結果是我們預設立場了,媽媽當天異常的乾脆,自己都一直唸著:「真的不會再穿了,留它幹嘛?」大量的衣服淘汰後,女兒立刻開車載去捐贈,沒想到我們各司其職,只花半天就完成了,到後來還聽委託人說媽媽很滿意現在的更衣室。

如果真的很想改變你的家人,請做給他看吧!先從自己的空間開始,讓對方眼見為憑進而影響。如果這樣還無法改變,我只能奉勸你,個人的私領域空間劃分清楚,彼此都有個互不干涉的空間,如此你也會放寬心些。

「丟」並非只為了不用整理  丟錯比不丟還可怕

依我們的經驗,大部分的委託人續航力差不多3小時,3小時之後就開始意識模糊,我們說的話也會開始左耳進右耳出,這時候需留意委託人會開始「亂丟!」因為他們可能突然發現「丟掉就不用煩惱啦!」或是「反正需要時再買就好了!」的想法。

不能說這是錯,但這並非斷捨離的真正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大大的誤解。

1. 把東西全部丟掉,真的就不用煩惱了嗎?

2. 還是只是整理的當下,不用煩惱物品去留而已呢?

3. 真的所有東西誤丟了,都是再買回來就可以解決的嗎?

4. 有沒有東西想買也買不到呢?

不可否認東西少是有好處,物品減量也能為整理帶來很好的成效。若是為了丟而丟,有一天你可能會後悔莫及,甚至要花更多的力氣再把東西帶回家,當經歷過丟錯物品的後果,很有可能再也不敢淘汰任何東西,從此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反而是另一種反效果,所以寧可想清楚了再丟,也記得別為了圖一時輕鬆,為了省事而丟棄物品。

曾經遇到一個案場,3年期間我到府整理主臥室共3次,委託人一開始的化妝檯和櫃體都擺得滿滿的物品,即使我已經整理過,抽屜還是十成滿,桌面也堆放了不少東西。

第1次到府-委託人說:「請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慢慢消化掉這些保養品。」我也和她說:「依照這個數量來看,這幾年應該都不用再買了,用量可以撐2、3年沒問題。」 

第2次到府-我明顯感覺到數量減少,委託人似乎沒有再買重複性的保養品,但因為數量依然很多,整理完的成果委託人很滿意,但以我的標準來看還是不及格。 

第3次到府-再次到府整理時,發現委託人真的利用這段時間一點一點的消化掉所有試用品,也把確定不再使用的品項都淘汰了,桌面和抽屜都還有好多空間,這是我第一次想要拍下這個空間整理後的完成照。委託人也提到:「終於了解自己需要的,就這麼多而已。」只要清楚需要留下的有多少,也就能避免許多沒有仔細思慮過就帶回家的物品。 

歷經3年共3次的整理,桌上才真的開始有閒置空間,抽屜也空出兩抽。歷經3年共3次的整理,桌上才真的開始有閒置空間,抽屜也空出兩抽。

經過思考後的取捨  才是真正的整理 

整理必須透過思考來判斷物品的去留,也是根據空間的大小以及當時是否有使用的需求而定,許多書籍都有提到這個觀念。淘汰物品是整理的一個過程,也是一種讓我們得到理想空間的手段,而非結果。若毫無目的丟東西,我認為只能算是發洩的一種吧!等發洩完了回過神來,可能還需要把必須品再買回來,又何必呢? 

談整理必定會牽扯到「丟東西」、「減物」、「斷捨離」這些話題。其實整理的精髓從來不是丟了什麼,而是透過整理,你留下了什麼,這才是整理最美好也最能認識自己的地方。 

(本文摘自于之琳著,《誰說一定要整理:整理師教你從減量到空間收納,讓物品好收好拿、生活更輕鬆舒心》,四塊玉文創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