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sin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極簡生活家Kasin與先生、公婆同住,兩對夫妻卻過著不同的生活。Kasin夫婦是減法生活,公婆則是台灣一般家庭的生活方式。如何共用廚房餐食自理而互不干擾?如何陪伴長輩斷捨離,而不傷感情?其實要改變的不只是長輩,我輩的心態也要調整,才能讓居家整理收納之路,讓彼此逐步往理想生活靠近。
我們家是標準的3房2廳2衛,室內實際坪數大約27坪左右,住著我和帥哥,以及公婆總共4個人。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卻有著2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與家人的相處之道,更明確地形容,我們和公婆比較像室友的關係。
一個屋簷下2種生活 也能配合得剛剛好
比方說,我們不會一起吃飯,因為彼此的口味、吃飯時間都不一樣,一邊是中式喜歡早點用餐,另一邊偏好日式且餓了才吃,要集合在同一個餐桌上用餐,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會造成彼此的壓力,因此我們選擇自理。
我們的廚房分配是這樣的,家中掌廚者有我和婆婆2人,平日晚上先由婆婆使用廚房,他們用完餐後,剛好也到我下班回家的時間,可以換我煮飯。至於假日是公婆的休息日,他們喜歡外出覓食,廚房就變成我的遊樂場,我會在這個時候動手嘗試一些花時間的料理或烘焙興趣。
我們都會順手收拾以利彼此使用廚房,而我們有各自的小空間擺放自己慣用的烹飪器具和調味料,甚至分成2台冰箱,一個廚房2個使用者,配合得剛剛好。
在客廳的牆壁上,還有一個家庭月曆,專門記錄家族聚餐、親友拜訪等重要活動,還有一個功能是――預約用車時間。我們2人平常是以機車或大眾運輸代步,汽車只有一台全家人共同使用,當有需要時,比方說外出旅遊、返鄉等情況,就會先提前口頭告知彼此:「這天要用車喔。」並且寫在月曆上提醒大家。
接受長輩與自己的差異 緩慢地讓他們體會少一點的輕鬆
許多人對極簡、簡單生活有個迷思:這是單身者或一個人住的專利,若與家人同住或者有小孩的家庭根本辦不到。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也是從單身到兩人,並邁向多人家庭的生活,要如何持續實踐簡單生活只是困難度高低而已,並非不可能。
因為成長背景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年長者和我們年輕人的觀念差異頗大,這樣的減法生活並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能適應和接受,但我們相信,只要透過樹懶的速度、緩慢地讓這樣的概念浸透到他們的內心,體會到少物帶來的舒適和輕鬆感,就能打從心底喜歡「少一點」的生活方式。
這段過程中,我們家經歷了2次的大規模整理,第一次是我們剛搬回老家時,藉著家裡小裝修的契機,一舉汰換了許多老舊的收納櫃,由我們出資採買美觀且收納功能強的物件,也陪著婆婆做第一次的斷捨離。
把長輩當成尊貴的客戶 委婉溝通提高接受度
其實詢問長輩的物品取捨需要點眉角,才會讓他們願意放下,而不是像豎起毛的動物那樣充滿防備。比方說,可以把長輩想成是公司的上司或尊貴的客戶,當我們知道對方不可以被冒犯時,就會盡量用委婉、給予好處或提供其他解方的方式來說話,對方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
在這次的經驗中,我就發現其實婆婆並不是完全捨不得丟東西的人,只因為平常要工作,假日只想休息,整理對她來說是很耗費精力的任務,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忙,她真的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做。至於公公,他是學佛的,認為東西有需要就買,用不到就丟,不要囤積不要執著,很有極簡的觀念。
起初,每個物品都會讓婆婆判斷是不是要丟,後來她也累了,直接交給我們說:「有過期的、壞掉的盡管丟。」「你們覺得可以丟的整理成一堆,我再檢查一下就好。」接著就跑去睡午覺了。
我們丟最大量的莫過於過期的罐頭或醬料,它們都被塵封在櫃子裡,時間一久就成了不存在的孩子被遺忘了。不免俗還有一大堆鍋碗瓢盆,婆婆屬於那種看得到才會用的類型,拉開一格一格的廚房收納櫃,看著裡面的東西,就知道平常都沒在用,可以處理掉了。
我們那一次整理了好幾天的時間,丟掉了2台子母車分量的物品,整個客廳和廚房瘦了一圈,苗條許多,東西也依照使用頻率和類別擺到適合的位置,告訴婆婆物品盡量要順手歸位,相同類型的放在一起才不會要用的時候找不到。
慢慢來別要求太高!願意整理已經很棒了
我們也應該要了解整理收納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技能,它是需要學習的。也許我們對於自己的房間不僅要求整齊,更要達到美觀的境界,但在面對初學者尤其是長輩時,反而要隨興一點、放低標準,60分甚至50分就好,30分其實也不賴,往好處想,比起完全拒絕改變,願意整理已經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了。
後來其他親戚朋友到家裡都會說:「哇!變得整潔好多,這個櫃子很不錯,好看又好收!」受到眾人的稱讚,婆婆當然開心,她也用得順手、滿意。
體驗過整齊、方便的美好後,婆婆也慢慢啟動了斷捨離的開關,每隔一陣子會整理家中的角落,甚至還很出乎我們意料地把客廳的大沙發給丟掉,斷捨離這3個字,也從陌生的詞彙變成婆婆生活的關鍵字之一,還可以聽到「我在斷捨離啊」這美妙的話語。
許多人無非是為了想要過好生活,所以才產生了讓長輩一起斷捨離的想法,但我們要知道斷捨離畢竟只是整理收納的一小部分,並不是邁向理想生活的唯一方法。如果老人家真的不願意,也許換個方式,可以把用不到的東西先收起來取代丟棄,如此一來一樣可以擁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又不會傷到家人間的感情,不是兩全其美嗎?
經歷了3年多的時間,一次又一次的整理,我們家的簡單生活進度才來到40%,有句話說:「慢慢來,最快。」用緩慢的步伐,讓2種生活方式逐步地融合,變成我們理想的模樣。
(本文摘自Kasin著,《理想生活的關鍵字:練習輕巧地過日子,找回金錢、時間與心靈的餘裕》,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