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美敬 圖/Shutterstock
編按:來到中年,卻好像還沒有什麼成就,忍不住開始懷疑人生?被稱為「國民姐姐」的韓國講師金美敬認為,40多歲的人會感受到憂鬱或不安,其實都很正常,因為此時並不是結果,而是還在「過程」階段。即使沒成就,40歲的你,也可以活得理直氣壯。
「本來以為到了40歲,我就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至今依舊沒有房子,也沒什麼存款。」
「雖然升職成為主管,我的薪水依然沒有起色,還要夾在主管和下屬之間,多出來的只有疲憊感。別人都結婚生小孩了,我卻連結婚都沒個譜,真害怕我會孤單死去。」
「我比較晚結婚,所以小孩才7歲。等他成年時,我都要60歲了。要花的錢愈來愈多,甚至連每個月的基本開銷都很吃緊。活到這把年紀還這樣,真令人懷疑我的人生是不是走錯方向了啊。」
40歲的焦慮 來自過早認定失敗
40歲的憂鬱,出自於到了這個年紀依然一事無成的慚愧。40歲前所抱持的希望盡皆破滅,現實令人苦不堪言。
「難道我的人生錯了嗎?」
年紀來到四開頭,試著整理至今為止的人生資產負債表時,內心深處突然湧現一股憂鬱感。將自己的成就分門別類,各自評分時,沒有一個40歲的人不會感到憂鬱。
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們相信這些成績是人生的最後成果,不再有其他未來。此時,不安便會席捲而來。一般認為,40多歲是最後一次傾注全力打造人生黃金期或站上顛峰的時候,所以40多歲時做不到某件事,50多歲時想必也無望了。40多歲後馬上就要退休,人生自是開始走下坡。因此,誰都不期待50歲或60歲。不把未來當一回事,不願追尋期望,生活當然過得焦慮緊張。
檢視40多歲的成績單,看不出任何成就,甚至認為自己只剩幾年能挽回,急切不安在所難免。可是,我們覺得太遲的時候,真的已經來不及了嗎?
撰寫《40歲起的人生課》這本書時,我見了許多40多歲的人。與他們一起討論憂鬱與不安時,我時常告訴他們:
「我明白告訴你吧,你的人生並沒有錯。你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夢想、認真過活,所以千萬不要自我懷疑。你唯一犯的錯只有堅持在40多歲時實現一切,變得穩定。基於這樣的念頭,你現在才會如此憂鬱、痛苦。你的挫折其實來自於你堅持做些不必要的事。」
累積失敗經驗 總有一天可以串起珍珠
最近的40歲族群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外貌等,都很難令人聯想到中年人。簡而言之,這時代需要重新定義40多歲的人。社會早已改變,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卻絲毫沒有跟上腳步,依然停留在30年前的思維,所以才會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節奏。
大眾都以為我是個突然爆紅的明星講師,但其實我直到45歲後才成名,在這之前經歷了15年以上的無名時期。
我以為自己能像別人一樣,到了40歲就擁有喜歡的工作、安樂的家庭、充裕的存款,現實卻是一事無成。我唯一得到的,只有無數次挑戰換來的經驗。因為一刻也不能閒的個性,我在30多歲時累積了許多創作內容。跟著講師前輩到處跑,學到各種新知識。沒課的時候就編寫教材,自學影片編輯。因應時代潮流學習新領域,結交各界專業人士。
多虧了「賺不到錢,至少賺些經驗」的想法,我撐過了那段日子,並在我的「失敗倉庫」中一點一點存下很多不確定對未來有沒有幫助的經驗和技巧。當我偶爾心煩意亂時,總會懷疑這些東西是否有意義,想把它們全數丟掉。但最終還是出於對講師工作的熱愛,拋開放棄的念頭。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看似毫無用處的內容累積了一定的數量,相互形成連結,創造出意料之外的新內容。
我這時才明白,囤積在失敗倉庫中那些當下既無用又賺不到錢的經驗和技巧、內容等,其實都是寶貴的資產。這些資產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各地時好像不怎麼樣,但串連起來就是十分珍貴的寶物。(相關閱讀:中年危機是U型反轉的契機!專家:培養7種技能讓55歲後的職涯柳暗花明,獨自旅行也有幫助)
40歲總結人生還太早 而是開始做些什麼的年紀
40歲族群或許是對「40歲」的標籤感到負擔,才會有錯覺。過了40歲,大家就會聯想到「不惑」,認為自己一定要經濟穩定並達到事業顛峰,對此備感壓力。
活到60歲後,我才明白只要40多歲時認真過活,50歲以後就能有新的開始。在40歲為人生的好壞下結論,未免言之過早,這時該做的是讓自己多加成長,把過去辛苦收集的珍珠串連成美麗的項鍊。縱然你覺得自己活得很狼狽,但這絕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40多歲追求穩定的人生為時過早,這時串連珍珠的成本很高,當下的人生課題也很繁重。40多歲時,不但要買房子,同時也要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小孩的零用錢和補習費,種種支出看不見終點。到了五十多歲,依然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僅只是小孩經濟尚未完全獨立,如果父母沒有做好養老規畫,還要扛起他們的醫療和看護費用。
因此,想要評價你的人生,至少要再等20年。屆時,它會是真正的人生成績單。60歲以前取得的成就,會決定活到百歲時的生活品質,舉凡維持生命的健康與體力、每個月的開銷、終老的居所、受到肯定的社會地位、愉快度過一天的興趣嗜好、有品味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等皆是。因此,若想在60歲後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生活,必須重新規畫人生才行。
40歲本來就不是做總結的年紀,而是開始做些什麼的年紀。比起完結,更像是個過程。因此,是該放下「40歲等同穩定」的刻板印象了。對於40多歲來說,勇於串連珍珠的「挑戰」和「成長」才更實際。
(本文摘自金美敬著,《40歲起的人生課:解鎖真正人生,化解焦慮的力量之書》,先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