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百萬保險業務中年返鄉學種樹 綠色冀泉創辦人陳宇華:想為臺東留下最美好淨土
從不會種樹到夢想「種樹」救地球,他如何為臺東綠色永續盡一份力?
文/臺東縣政府廣告企劃
人到中年總會停下腳步,思考下個人生階段以及自我實現。綠色冀泉社會企業創辦人陳宇華,曾經是年收百萬的保險經紀人,40歲時因為贊助臺東國小足球隊,從公益行為中慢慢拾起小時候對環境保護的夢想,毅然轉換跑道創業再出發。從不會種樹到夢想「種樹」救地球,他如何為臺東綠色永續盡一份力?
來到臺東大學,綠色冀泉社會企業辦公室就座落在心動館大樓,今年50歲的創辦人陳宇華,指著校園一角的幾棵小小牛樟樹,笑著說這些都是他親手種下,雖然樹木還要經過好幾年才會長大,但每種一棵,就是一份希望。
在創業之前,陳宇華是事業有成的保險經紀人,40歲時因為長年贊助花東國小足球隊,認識了臺東豐里國小足球隊。在臺北工作二十多年,身為臺東子弟的他,有感於足球隊經費不足的困境,因而開始投入贊助甚至舉辦足球賽。進一步,他離開了保險業,成立社會企業「綠色冀泉」,復育臺灣瀕危的牛樟樹,也回到臺東定居,致力公益與環境保育。
多年前在臺東豐里國小所種下的樹苗,如今已成長為可以遮陰的大樹。 綠色冀泉提供。
與種樹結緣到返鄉 支持偏鄉足球隊
會成立「種樹」的社會企業,一部分原因是他從小就對自然科學有很大的興趣。陳宇華說:「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科學家,對天文、地理、動植物等知識很著迷,甚至還寫過一篇作文叫《地球只有一個》,那篇文章我一直留到現在,也像是一種對環保意識的提醒吧。」
雖然最後沒有走上科學之路,但卻因為回到臺東參與公益的經驗,讓他開始了種樹的念頭。那幾年他認識了許多原住民小朋友的家長,經常來到部落一起學耕種、種樹,因而看見了原住民與森林共存的精神。「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道理,這不就是現在正在談的永續?」陳宇華開始了解樹、認識樹,也因此想要用種樹,把臺灣綠色的面積慢慢種回來。
從一知半解到深入了解種樹知識,這些年來,陳宇華花很多心思去尋找樹種,希望復育臺灣原生種如牛樟、毛柿、金新木薑子等。也嘗試透過不施肥、不噴藥的友善自然栽種法種植。而除了會種樹之外,也必須要有土地可種。這幾年陳宇華和臺東學校合作,在校區種植牛樟樹,牛樟樹創造的產品與服務等經濟價值,則用來回饋校園、支持臺東足球運動發展。綠色冀泉藉由推動種樹活動,教導學生環境永續的概念。 綠色冀泉提供。
中年創業跳脫舒適圈 只想讓生命更有意義
很多人認為40歲好像不是談理想和做夢的年紀,但對陳宇華來說,錢夠用就好,趁著還有想法和行動力時,不如放手去開創想要的第二人生。
十年過去,陳宇華在全國已經累積種下一萬棵樹,並與兩百所學校合作在校園裡種樹,臺東就佔了60所。為了將影響力擴大出去,2019年綠色冀泉推出「一人一樹全民種樹救地球」,讓臺灣人為自己認養一棵傳承的樹,喚起大家共同參與,也協助緩解氣候暖化危機。
看似目標遠大,但他卻一步一腳印,滿足地為永續環境身體力行,陳宇華說:「過去不知為何而忙,直到種樹後,才找回心中熱情,進而變成人生志業。我未來的夢想是,在臺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森林足球場,讓臺東自然資源成為世界驕傲。」
綠色冀泉和臺東學校合作,將校區種植牛樟樹所創造的產品與服務等經濟價值,用來回饋校園、支持臺東足球運動。 綠色冀泉提供
今年,陳宇華展開新計劃與池上鄉合作「樹光大道計畫」,希望打造出臺灣第一個「碳中和示範鄉鎮」。他表示,根據估算,每人一年需種下約20棵樹才能抵銷個人所產出的碳排,而池上約有8千人,約需種下16萬棵樹,因此計劃在2026年募集到180公頃的土地種樹。
「我希望讓種樹變成公眾參與活動,不僅是池上在地居民,也希望透過「森度旅行」(森Do旅行,付諸行動種樹趣)遊程的方式讓一般民眾參與種樹,透過種樹的獎勵機制回饋到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或氣候變遷的資源上。」
今年,陳宇華展開新計劃與池上鄉合作「樹光大道計畫」,希望打造出臺灣第一個「碳中和示範鄉鎮」。他表示,根據估算,每人一年需種下約20棵樹才能抵銷個人所產出的碳排,而池上約有8千人,約需種下16萬棵樹,因此計劃在2026年募集到180公頃的土地種樹。
「我希望讓種樹變成公眾參與活動,不僅是池上在地居民,也希望透過「森度旅行」(森Do旅行,付諸行動種樹趣)遊程的方式讓一般民眾參與種樹,透過種樹的獎勵機制回饋到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或氣候變遷的資源上。」
好山好水是臺東無可取代的資產
創業之後回到臺東生活,陳宇華更珍惜臺東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他認為臺東的自然資源就是最大的寶藏,也是為何大多數人會選擇到臺東旅遊或生活的原因。
陳宇華認為,在不遠的未來,擁有自然就是擁有財富,而臺東縣政府所推動的「慢經濟」,其實就是提供所有人一個更低碳、更永續的生活方式,以及創造出在經濟發展與環境共好之間取得平衡的共好模式。
對他來說,種樹是世世代代要做的事。「就像保險業有句常說的話:活越久領越多,隨著樹木的成長與時間推進,會一直源源不絕創造經濟價值,最重要的是樹可以百年、千年持續守護我們的環境。」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