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漂臺東是心之所向 「臺東有知鳥」餐廳主理人楊宏光、蔡麗鈴:用料理與創作在臺東找回自己與生活的平衡
時間與風景是臺東最大的寶藏。
文/臺東縣政府廣告企劃
飲食風格餐廳「臺東有知鳥」主理人夫婦楊宏光與蔡麗鈴(大鈴),曾經在影像製作公司工作,後來創立生活風格品牌、開咖啡店、餐廳,對生活、料理與創作很有想法的兩人,中年後為了女兒的教育移居臺東,他們對日子有哪些發現?生活在臺東又有哪些收穫?
「遇到店休的日子,接完小孩放學,下午四點就可以在海邊閒晃、蹓躂,剛開始心裡還覺得有點罪惡,在都會區,這時間都還在工作,我們卻在臺東享受自然風光,但後來想一想,為何要感到罪惡?生活為什麼不可以這樣過?」這是宏光與大鈴來到臺東第一個體悟。
喜歡料理、生活與創作,夫妻兩人曾經在桃園的老宅裡開了間知名的「知鳥咖啡」,直到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他們將生活與事業移到臺東,在臺東糖廠開了間集合飲食、選書、陶器與木藝的餐廳「臺東有知鳥」。身為主廚的大鈴,選用友善與在地食材料理出屬於臺東風土的滋味,自己發酵麵包、鹽漬食物,隨著時令變化的風土菜單。這樣的經營理念正與「臺東慢食節」、「臺東慢食評鑑」的理念一致,讓每一位來到臺東的旅人都能循著《臺東慢食指南》走進慢食餐廳,在一頓飯的過程中,發現臺東飲食文化、土地、生命的豐富內涵,因而獲得2022年「臺東慢食評鑑」的二星餐廳肯定。
選用友善與在地食材以及隨著時令變化的風土菜單,料理出屬於臺東風土的滋味,讓他們成為2022年「臺東慢食評鑑」的二星餐廳
不僅在食材有所堅持,對於生活也很有想法的夫妻倆,搬到臺東其實是因為希望給升上國中的女兒更好的教育環境,毅然決定舉家搬到臺東都蘭。「另一方面我們來臺東,其實在學習人生應該要怎樣過。」宏光笑著說。
移居臺東開餐廳 找到中年後更適合的生活方式
年輕時不僅衝刺事業,也對生活充滿好奇,曾與友人一同創辦生活品牌「蘑菇」,在當時生活風格還方興未艾之際,透過辦展覽、音樂會、工作坊和市集,向大眾傳達用心過生活的意義。
離開生活品牌後,兩人開了間咖啡店,逐漸對友善在地與土地感到興趣,雖然咖啡店漸漸打響名氣,但碰到二女兒要升國中,想幫她找個體制外的實驗學校,百般尋覓下決定來到臺東的實驗中學就讀。大鈴回憶,那一年正值疫情嚴重,要找搬家公司不容易,但眼看開學在即,一家人僅帶著個人衣物和書包就搬到臺東。
匆忙離開生活已久的生活圈,對宏光與大鈴來說的確需要勇氣,但到臺東後因為規律而忙碌的日常,自然而然也就融入了這裡,為一家人的生活重新定錨。
移居這幾年,親戚朋友羨慕他們的生活也想搬到臺東,但總放不下原本的工作、生活或家人。宏光認為:「想去哪裡住真的不必想太多,抱持隨遇而安的心到了當地,自然就會知道合不合適。我們會選擇來臺東開店,也不是想要賺錢或是退休,而是希望找到一個更適合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
時間與風景是臺東最大的寶藏
「還在臺北的時候,一天的開始就是送小孩上學、開店,接小孩回家,晚上和朋友聚會,一天看起來很充實,但其實塞的太多。來到臺東後,同樣要也接送小孩、開店,但時間卻變慢了,比在臺北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另一方面,對喜愛創作的大鈴來說,臺東的自然環境擁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每天我們開車出門,一邊是海,一邊是山,景色變化每天都不同,一直看著,就會在腦海裡面變成創作的養分。」
學藝術的大鈴,將自己的初心延伸到料理創作,不僅自己發酵麵包、鹽漬食物,也結合在地食材,創造連結土地與人的美食,提供給每一位造訪的民眾。
原本學藝術的她,四十多歲時,開始思考人生下半輩子可以做些什麼?她決定要以創作為人生下半場的重心,用自己做的碗盤盛裝自製料理給家人,實實在在感受飲食與生活的療癒。現在的她每週固定創作,店裡有許多器皿都是她的作品。
而過去在職場總扮演著運籌帷幄角色的宏光,來到臺東後也將目光放回自己身上,透過耕種與園藝重新找回心靈的自由。從剛開店整理店外露台、拔草、種植物,一步步到學習BD生機互動農法,倡導不污染環境,回歸自然並恢復土壤活力,透過自然界的運作來達到地球的生態平衡與人的內在自我調和。越學越有興趣的宏光,乾脆在臺東租了一塊農地,透過耕種跟大自然、土地對話。
宏光與大鈴夫妻倆認為,慢這件事情不只體現在生活上,飲食也是。
用料理連結土地與人,也挖掘更美好的片刻
宏光與大鈴夫妻倆認為,「慢」這件事不僅體現在生活上,飲食也是,透過慢慢吃,認識吃進去的食物,就會越尊敬土地和農夫。因此大鈴也開始做發酵食物,自己做米麴、鹽麴醃雞肉、豬肉,也醃梅子、醃檸檬自製調味料,對她來說,醃漬和發酵需要時間和風土才能醞釀出好滋味,這是她到臺東後,想要傳達的飲食理念。
很多人面對中年,總是急迫地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生的意義或是想要做的事為何?但對宏光和大鈴來說,人生意義或是興趣,其實不應該是中年或退休後才去尋找,「人生本來就要充滿好奇,一直去學習與嘗試,才能不斷為自己找新的興趣,不論是重拾以前喜歡的事物,或是去探索任何的可能,這樣才能從生活重新發現樂趣,也才能重新發現自己。」
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