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隨著人生百歲的時代來臨,職涯延長是必然的趨勢。但對許多人而言,工作並不快樂,更像是為了生計的必要之惡。《50+》曾在Facebook專頁上詢問讀者「職場上什麼時刻,會讓你覺得很想退休?」,得到超過400則留言熱烈回應。如何創造理想的職涯,讓自己可以一生樂在其中?
50後對工作失去熱情,還沒離開職場,不過是因為還沒存夠退休金?
每個上班族,或多或少都曾有過「好想從此不工作」的心情。然而,在高齡社會,職涯延長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工作除了帶來收入,有沒有可能也為我們創造快樂?
領導力教練賴婷婷,人生上半場曾做過資產管理公司人資長、獵頭公司的台灣區總經理、文創集團執行長。儘管職位、收入都很不錯,她卻覺得自己只是「玩著別人幫我設計的遊戲規則」。工作常常很累、很操勞,快樂的時刻相對很少。
在人生將近中場之際,她自覺已受夠職場人事鬥爭,希望下半場的職涯能有不同的開展。以「我想要」為出發點,拿回人生的主導權。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學習,她成為領導力教練,也擔任cama café、鮮乳坊等多家企業的組織發展顧問。
「工作絕對可能讓我們快樂。我給現在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很高,除了體重過重以外,(滿分10分的話)幾乎可以打9~9.5分吧!」她笑說。如何讓工作不再是痛苦的代名詞,而是「做喜歡的事又有收入」?
50+想早點退休有3大原因!如何化解職場上的痛苦時刻?
《50+》曾發起非正式調查,在Facebook粉絲頁上詢問讀者「職場上什麼時刻,會讓你覺得很想退休?最多讀者提到的問題,包括3個面向:職場上的人際互動使人挫折、多世代共事不順利、工作壓力導致疲憊、倦怠。這些議題該如何化解?
1. 「人」的問題
不少50+讀者提到,想退休和工作內容本身無關,反而和人際互動有關。例如,身邊有阿諛奉承、明爭暗鬥的小人、無能又抓不到重點的主管,甚至是受到同事的言語霸凌。
對於這些人際問題,賴婷婷指出,職場工作者要先認清人性的本質:好逸惡勞、趨吉避凶,甚至自私自利都很正常。「你要先理解,很多人為了求生存會做出相對應的行為。不要覺得有職場是烏托邦,沒有人的議題。」
心理學有個「冰山理論」,行為是由情緒驅動,情緒之下是一個人深層的觀點、信念。而在冰山最底層,則是未被滿足的需求。「你對他人的需求視而不見,他會用更激烈的方式讓你看見。」相反的,若能有意識的回應對方的需求,善意有來有往,最終自己也會受益。
她舉例,在職場上,不同部門常會因為眼前的利益分歧,引發衝突。面對這種紛爭,她會引導當事人思考:我們是同一家公司的人,公司垮了,你的部門或我的部門好,都沒有意義了。與其爭執眼前的輸贏,不如設法滿足彼此的需求,實現公司想要的目標,對大家都有好處。「職場上,大家都是來領一份薪水。如果你願意回應對方的觀點或需求,不會有人刻意跟你作對那麼久。」
然而,如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被他人強烈的情緒波及,自己也不開心,怎麼辦?賴婷婷舉例,她曾在金融海嘯期間,代替客戶進行資遣面談。這份工作並不討喜,也常會面臨被資遣者憤怒、質疑、崩潰等強烈的負面情緒。起初,她也覺得壓力極大。
然而,隨著處理的案件愈來愈多,她開始練習「課題分離」:以資遣情境為例,公司要生存,必須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決定。被資遣者若能調整自己的狀態,危機也可能成為改變的動能。身為顧問,她的工作是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公司度過這段歷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不用過度把他人的課題扛到自己身上。(相關閱讀:別為了表面得體,壓抑內心感受!表達不舒服,如何避免變成情緒勒索?衝突管理必學的「我訊息」對話公式)
2. 世代問題
目前,台灣已有不少職場進入「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階段。一家公司可能同時有6、70歲的創辦人,也有19歲的工讀生。各世代的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各異,有時也會成為摩擦的原因。
賴婷婷指出,身處多世代共事的職場,「適變力 (適應變化的能力)」和「溝通力」特別重要。以往上對下的權威式溝通,已無法讓年輕世代買單。在職場上,他們更希望能藉由討論、思辨,共同得到解方。「不要再給自己壓力,好像你需要給年輕人所有問題的答案。大家更期待共創、共融的關係。」
此外,也有50+世代意識到,職場上世代更迭,主管甚至可能比自己年輕。賴婷婷不諱言,她也曾接受年輕的主管帶領。但工作時以目標為導向,只要能使事情推進,她並不在意解方是由誰提出,也不會因為年紀而低估他人的想法。「怎麼樣的解方有效就怎麼做。重點是結果,不要被那些很虛幻的字眼綁住了!」
3. 倦怠與疲憊
工作太多、時間太長,使人疲憊,是許多台灣職場人的心聲。尤其50+世代工作時間長達2、30年,難免會有倦怠。
對此,賴婷婷分析,在職場上,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本就非常有限。「我遇過很聰明的人,但他覺得別人都是笨蛋。如果你很聰明,跟你一起工作的人都是笨蛋,那你們又能一起完成什麼?」聰明的作法,是懂得授權,用對方法溝通,和夥伴一起「成就更大的局」。
如果分工之後,還是壓力很大,疲憊不已,她通常有2種作法。一是所謂的「物理解方」──藉由睡覺、按摩、吃吃喝喝等方式,達到短期放鬆效果。「不要小看物理解方,連續10、20天沒休息,你就是會累到什麼事情都不想做。」
中長期的解方,則是化學解方──先釐清自己真正想抵達的目標、欠缺的能力項目,進而學習。浸泡在新的領域,才會從本質上改善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賴婷婷比喻,就像一顆雞蛋,承受由外而內的壓力,雞蛋會破掉、變成別人桌上的菜餚;然而,倘若由內而外的張力,小雞會破殼而出,變成新生命。「自己決定人生目標才會甘願,而不是讓外界的壓力推著你走,讓人想拖延、逃避、擺爛。」
如何做喜歡的事又能賺錢?用「IKIGAI」思考法找到值得投注一生的天命
想退休,可能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不少人離開工作崗位後,才發現自己儘管可以遊山玩水,生活卻失去了方向感。如何找到自己喜歡、擅長,且又能帶來收入的工作?
賴婷婷建議,可以用「IKIGAI」(生之意義)的概念,思考4個問題:
1. 熱情:你喜歡什麼事?
2. 專業:你擅長什麼事?
3. 職志:別人會付錢讓你做的事是什麼?
4. 使命:你有使命感的事情是什麼?
4個圓圈的交集,就是值得繼續投入的事。不過,賴婷婷建議,50後尋找天命,要放大「專業」這個圈的比重。「畢竟,老了以後要快樂、有成就感,如果你一直做自己不夠擅長的事,可能很難有完整的滿足感。」
她以自己為例,轉職前,先列出自己想要的事物:不妥協物質生活的水準、自由的時間。再者,她知道自己擅長溝通,而顧問、教練、講師這些工作,都能讓她「一直講話」,且工作時間自由、能提供她期待的收入。然而,相較於講話,她還需要進修,鍛鍊自己的聆聽能力,才能順利轉換跑道。
因此,她在30歲後半段,決定人生下半場要有不一樣的生活。做出決定以後,她並沒有立刻衝動辭職,而是每年為自己設定一個學習主題,例如教練課、神經語言程式學……等。系統性大量學習6、7年後,各領域的知識相互交融,她覺得「好像任督二脈打通」,就順勢離開職場,成為領導力教練。
「當你想轉換領域時,7、8成走在自己擅長的道路上,再補2~3成新的功力,整體來說,你還是會覺得自己還不錯。」賴婷婷說。50歲以後持續工作,其實不只是為了收入,更是一個持續學習的機會。她舉例,為了成為教練,她進修課程、深化自己的聆聽技巧。沒想到,這些技巧用在親子溝通,也對家庭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她認為,經營工作與生活,本就有許多技巧相通。如果因為在職場上遇到瓶頸而心生退休之意,難保日後還會有類似的情境。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連當志工都可能會遇到人際困擾。
「退休後,老天爺可能還會安排同樣的課題給你,你要從人生下班嗎?」她笑說。找到一件自己享受、又有收入的事,真的可以做到人生最後一刻,不用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