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了表面得體,壓抑內心感受!表達不舒服,如何避免變成情緒勒索?衝突管理必學的「我訊息」對話公式

別為了表面得體,壓抑內心感受!表達不舒服,如何避免變成情緒勒索?衝突管理必學的「我訊息」對話公式
2023.08.25
28,022

2023.08.25

28,022

文章用聽的
00:00 07:31 1

文/賴婷婷 圖/Shutterstock

編按:感到不舒服時,如何好好表達,而不至於被認為是情緒勒索?面對衝突,如何有效溝通,快速縮短不愉快的時間。切記,壓抑情緒並非最好解方。領導力教練賴婷婷分享「我訊息」溝通工具,從辨識自己的感受不再壓抑開始,找回順暢的溝通,也不再阻礙自己的情緒流動。

我認識一位女性,是個「富二代」,長相好、身材好、學歷好,重點是性格也不錯,不是一副嬌滴滴或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任何人都會覺得她是人生勝利組,但她有一次對我說:

「我失去愛人與感受的能力了,怎麼辦?我過去收到太多回應,說感性是脆弱的表徵,情緒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所以我習慣壓抑與抹滅我的感覺,我變成一個得體卻冰冷的人,不會生氣,也不太會悲傷,但我知道自己把快樂的通道也關掉了。

我不想再這麼活著了,我想要體驗自己,也想要與他人連結,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感覺,我感覺不到……。」她很難過,我也是。眼前這個看似什麼都有的人,事實上卻什麼都沒有。

能辨識自己的感受  更能與他人連結

我問她:「妳有心理準備嗎?妳過去花了多少時間漠視妳的感受,可能就得花上對等的時間才能喚回妳的感受,妳願意嗎?」

她點頭:「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綠野仙蹤》裡的錫樵夫,我在找心。」一個沒有心的人在找心,好悲傷的畫面。

我說:「妳可以這樣開始。先學著認識自己的情緒,準備一張紙或電腦表格,橫軸標題是喜、怒、哀、樂等情緒,縱軸是日期。然後,開始從日子裡去辨識,哪些事情或對話使妳的能量提高,哪些事情或對話使妳的能量下降等等。當妳更懂得辨識自己的感受,就更有機會懂得他人的感受,進而與人或環境連動及連結。」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七情六慾。有期待,就免不了失望;有愛,就難免受傷。所以,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漠視與壓抑。(相關閱讀:和先生拗脾氣大半生,長久壓抑的情緒變成巨大腫瘤!安寧心理師:別讓抱怨阻礙真誠的溝通

這裡有個重要的提醒是,要在心態上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且面對自己的情緒源,但行為上則可以持續鍛鍊,採取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與回應自己的情緒。請不要無限上綱認為不該壓抑自己的情緒,就肆無忌憚地到處情緒勒索他人。

溝通或衝突管理  超實用的「我訊息」對話公式

我在講述「溝通」或「衝突管理」的課程時,會帶到一個叫做「我訊息」的工具,是一種相對負責任、帶有合作感的表達方式。「我訊息」有4個步驟:

1. 具體描述對方的行為

2. 說出自己主觀的感覺

3. 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

4. 提出具體的改善作為

假如濃縮成一個公式的話,是這樣的句型:「當你……我感覺……因為……我希望……。」

舉例來說:「當你在最後一刻取消我們的約定,我感覺很失望,因為我變成孤單一人,也來不及規劃其他行程。我希望以後你可以提早告訴我。」比起說「你又來了,不能早點講嗎?你的時間比我的寶貴嗎?我活該要被你浪費時間嗎?」,這個「我訊息」更有機會被對方接收到。

再舉個例子:「當你皺著眉頭跟我說話,我感覺很不舒服,因為我會認為你討厭我或有什麼話沒說出口,我希望我們可以真誠透明地溝通。」比起說「你是吃錯藥嗎?講話有必要臉臭成這樣嗎?我是欠你錢嗎?」,前者的訊息帶有更深刻的溝通意圖。

避免批判引起對方反擊  明確說出期待別再猜心

「我訊息」這個工具之所以好用且強大,主要是因為以「我」為主體的表達,能避免以「你」發話時的責難或批判感,也能避開造成對方想要反擊的情境,那會造成有溝沒通的結果,反而使關係惡化。

再來,是因為它的表達順序與完整性:

第一步說出事實,降低對方啟動防禦機制的機會。

第二步是述說自己的感覺,感覺是沒有對錯的,對方也沒有道理不認同,而且花時間表達情緒之後,人會瞬間變得冷靜一些。

第三步則說明造成自己這種感受的原因、信念、理由,不要讓對方瞎猜,而是藉由事件讓雙方更理解彼此的看法與立場

最後一步很重要,卻是許多人會忽略的,就是要說出自己到底希望對方怎麼做。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對方「應該」知道我們要什麼,但這正是最大的誤判,也是導致同樣行為一再發生的原因

有人認為這樣有點饒舌、好像不太自然,話雖沒錯,但就因為這並不是一般的情況,負面情境或感受已經發生,所以才需要使用不同的溝通模式、語氣、用字,試試看能否縮短不愉快的時間。不然若繼續玩你丟我撿(或不撿)的遊戲,這樣的不舒服要拖多久?

「我訊息」有個延伸版,可以用於引導他人,例如:「當你提到你父親時總會眉頭深鎖,我感覺你有些壓抑,是因為什麼呢?」當你成為鏡子,映現對方的狀態,與對方一起探索那些對方在自動化的反應下、也許沒有覺察到的資訊,會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本文摘自賴婷婷著,《敏感度領導:疏離世代工作者必備的決勝關鍵》,時報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