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失智、自己同時罹癌⋯⋯人類學家劉紹華的疾病之旅:原本有意義的人生被迫中斷,如何重新安頓自己?

母親失智、自己同時罹癌⋯⋯人類學家劉紹華的疾病之旅:原本有意義的人生被迫中斷,如何重新安頓自己?
2023.09.04
18,126

2023.09.04

18,126

文章用聽的
00:00 10:52 1

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曾在自己罹患淋巴癌的同時,也面臨母親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轉變,她以書寫記錄自己和母親直面疾病的心路歷程,身體的病痛雖然伴隨許多未知的考驗和困境,對她而言,卻也是重新審視人生的契機與轉捩點。

生老病死,大概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必經之路,但多數人面對自己或他人的疾病,常常因缺乏理解和準備,而承受許多茫然和煎熬。

專長是研究醫療與疾病的人類學家劉紹華,5年前在母親開始出現失智症狀後,也發現自己確診罹患淋巴癌。無論是對於病者本人,或是突然面臨要同時照顧兩個重大疾病患者的家人來說,都不是件輕鬆的事。

回顧過往,劉紹華有感而發地說,自己和母親的這段歷程,「就像是一場再深刻不過的田野調查。」兩人的疾病雖然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但卻都為彼此的人生,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轉變和體會。

得知罹癌的當下  最擔心的反而不是自己

雖說父母親都曾在中年時罹癌,但當這件事真的落到自己身上時,劉紹華還是一度慌了手腳。

當醫生告訴劉紹華,檢驗時在她的淋巴發現腫瘤,她立刻想到自己因為癌症轉移至淋巴而快速離世的父親,接著,她在診間裡失去意識暈倒。「當時我最擔心的其實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已經出現失智徵兆的媽媽怎麼辦?手上還有好幾個計畫、著作正在進行怎麼辦?我可以放下自己,但不能放下別人。」

她的結論是:當太多事情和念頭同時湧入,「大腦CPU過熱」的結果,就只好暫時關機。

劉紹華煩惱的還有另一件事:因為在家中排名老么,又是研究疾病的人類學者,過去她幾乎是毫無疑問地認為,自己沒有家累負擔,又具備相關專業,怎麼看都是未來準備要照顧其他家人的人。怎麼都沒想到,她竟然意外『插隊』,先成了被照顧的那方。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個性沉著的劉紹華,很快恢復冷靜,拿出做研究時的工作習慣,按部就班安排待辦事項:該推辭暫緩的工作一一聯繫交代、看了牙醫、採購住院需要的物品,更早早剃去頭髮以免清理落髮的麻煩…入院準備接受治療,躺在病床上的劉紹華,幾乎有種難得偷閒的度假感。

自己生病後  更能同理貼近病者的心境

在前半年,劉紹華的治療進程頗為順利,然而在此同時,母親的失智症也持續發展,「但她知道我生病,還是堅持要來看我、燉雞湯給我喝。」

「雖說因為自己的專業領域,我已相對能理解處在疾病中人們的苦痛和困境,但有很多感受,真的只有自己生病的時候才知道。」包括在手術、治療前後,因為行動不便或是體力虛弱而必須倚賴他人的協助,以及心理狀態變得比平常更脆弱易感,「在這些時候,我就是一個障礙者,也讓我對於所謂『病人』的身心狀態,有了更貼近的理解。」

儘管在治療期間身心面臨各種考驗,但劉紹華很清楚,自己和媽媽的病程有著根本上的不同:早期發現、病況可控的癌症,在結束治療之後,身體即在逐步恢復的路上;但母親的失智症狀則是無可避免地會逐漸走下坡,最多只能做到減緩衰退的程度。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因為自己生病的關係,無法在母親失智初期的時候好好陪伴她。」劉紹華說,這段時間是母親狀況明顯開始惡化的關鍵期,像是陸續開始出現記憶混亂、幻覺等症狀,「但她卻很鮮明地記得,我有好一段時間不在家這件事。」

有一次母親來訪,看到劉紹華新生不久的短髮,笑說:「妳真時髦,把頭髮剪這麼短。」她愣了愣,這才意會到:母親大概是忘記自己生病的事了。「這時候我突然想:失憶好像也不全是壞事啊。」劉紹華笑說。

(相關閱讀:罹癌後丟了24個箱子!乳癌外科醫師鄭伃書:不需滿足每個身邊人的期望,斷捨離後好好生活

母親和親友的相互陪伴  是最好的支持

除了努力適應病後對生活各方面帶來的改變,對於劉紹華的家人來說,家中同時出現2個需要時刻照顧的病人,也一度面臨許多忙亂和種種需要調適的狀況。

因為化療導致免疫力下降,劉紹華無法與家人同住,必須獨自另覓住處。無法料理葷食的她,得仰賴其他家人的協助料理三餐,最後好不容易請到一位家事阿姨來家裡幫忙煮飯、整理家務,才解決了對癌症病人來說極為重要的營養補充問題。

劉紹華說,當她選擇養病的地點時,最初想著一定要在一個周圍有綠意、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卻沒想到因此讓家人要前來探望、照顧時,多了些交通上的不方便。「有了這個經驗我才知道,不只是病人本身,很多時候也要需要考量到照顧者的需要。」

在生病以前,劉紹華是個忙於工作、研究,生活忙碌充實的人,進入治療期後,雖多出大把空閒時間,但由於體力衰弱、也不便讓太多朋友來探訪的狀況下,也讓劉紹華有了孤立感和不知如何消磨時間的無聊。

一位精神科醫師友人告訴劉紹華,她的狀況,就像突然「被退休」的人一樣,不知道該怎麼適應新生活。幸而病中還有好友、家人的陪伴與關心,讓她備感溫暖。「對於病人來說,有時候即使只是捎來幾句體貼的安慰,或是一起做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瑣事,都是很珍貴的支持力量。

這樣的陪伴,也存在劉紹華和母親之間。隨著健康狀況逐漸恢復,偶爾劉紹華會約好在下午去探望母親。「有時候母親會忘記居服員要來家裡,或和家人約定好回診或聚會而出門找不到人,但是她從沒有忘記過跟我的約定。」

找回身體本能  重新檢視人生排序

如今劉紹華已經平安「畢業」,度過癌後5年的重要關卡,生活大致恢復如常;處在輕至中度失智階段的母親,隨著疫情逐步解封,得以重返社區關懷據點「上學」、家人和外部資源的照顧順利接軌後,狀況也趨於穩定。

對劉紹華而言,這場意料之外的罹癌歷程,也像是一次自我檢視、與重新省思的「人生中場休息」,更改變了許多過去她習以為常的習慣和思考方式。從前劉紹華自認是一個認真生活、也過著有意義人生的人,但因為治療帶來的身心不適,以及和社會、人際關係連結的斷裂,她也曾一度不知如何安頓自己。

在治療期間,她常思索「生存的本領是什麼?」自己過去擅長的學術研究、理論,在病中其實派不太上用場,「我發現,肢體和感官的鍛鍊,才能真正讓身心內外感到滿足而平衡。

比起追劇、閱讀這類靜態活動,劉紹華更建議應該養成某種具有創造性質的「身體技藝」,例如烹飪、編織、跳舞、園藝、學習某種樂器或是唱歌等等;此外,這些活動的共通點則是都可以獨自完成。「如何學習和自己相處、自得其樂,是非常重要的必備特質」。

而劉紹華的另一個改變,則是永遠把重要之人放在第一順位,這個「重要之人」除了伴侶、家人和朋友,更包括了自己。「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很容易把外界賦予的責任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以前我可能會把兩者放在天秤上,掂掂看哪邊比較重再決定,但現在我會無條件地把在乎的人,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疾病對於生命而言,可能無可避免地面臨某些失去,但或許也是一種去蕪存菁的減法,留下真正具有意義和珍貴的事物。

相關閱讀:劉紹華著,《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大塊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