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不應該對立,而是正能量的自我成長!江振誠:做一件事近30年仍覺得享受,如何辦到?
世界越快速,越要專心做好一件事。
文/蔣德誼 圖/出自《工作美學》(天下文化出版),簡汝羚攝
編按:在過勞、低薪議題被廣泛討論的現在,多數人對於工作視為一個「不得不做」的謀生手段。名廚江振誠近期推出新書談《工作美學》,對他而言,工作不只是享受挑戰、自我成長的機會,更應該是一種有美感的事。
如何讓工作成為一種享受?這句話乍聽之下不可思議。
江振誠說,近年他在各種場合最常被問的問題,除了「你的餐廳為什麼這麼難訂」之外,還有「為什麼你能如此熱愛工作?」「你如何在長久的工作裡一直保有創意?」他的結論是,工作應該是在其中找出意義與美感,而非與生活拉扯。
江振誠認為,很多人探討的「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這個命題在他身上並不存在。工作和生活並不得完全切割或處在彼此對立的兩端,更非負能量或壓力的代名詞,反而可以是飽含正能量的自我成長。
經常被身邊夥伴、親友說是工作狂的江振誠,用打電動比喻工作的樂趣:小時候打電動,不僅不會累,反而愈打愈入迷。而工作為什麼不能如此?「打電動也會碰到挑戰,會卡關、會game over,正是因為這些,你反而會拿出一切本領對付大魔王,闖過一關又一關,這過程是刺激而興奮的。」
「工作對我來說,是完美而幸福的事,我享受工作的當下,而且『當下即是』。」江振誠引用了這句出自禪宗的箴言:屏除雜念、專心致志於此刻,就是正解。
越是擁有成果 越不要因此而侷限
為何江振誠會從美學的角度談工作?這或許和他入行最初,在法國薰陶養成的訓練有關。「在南法的時候,我每天都體驗著和美有關的事物,對我而言,是很深刻的滋養。」他認為,美的感受與鑑賞力,沒有標準答案或做法,只能從內心體會。
而所謂的美,不只是感官上的體驗,更是因為投注了情感與心血。對江振誠來說,他做的不只是料理,而是將對於所有美好事物的想像貫徹在每個細節當中。他不僅將自己視為一個料理人,而更像是一個呈現飲食風土文化的「策展人」,在世界各地打造了8間不同的餐廳品牌。
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洋上最偉大的主廚」、名下餐廳入選全球50大餐廳,第一位摘下米其林星星的台灣主廚…儘管江振誠身上有著無數的頭銜和光環,但他卻對於這些外界給予的榮耀十分淡泊。他在外界都認定三星遲早入手時,決定結束「Restaurant ANDRÉ」餐廳,從新加坡搬回台灣時,甚至沒留下那些大大小小的獎盃和獎牌。
「我對於料理的初心,並不是要成為第一位華人米其林三星主廚,而是不斷嘗試、創新、發現,從料理中找到自己對世界的想像。」真正讓自己滿足的,並非摘下幾顆星星,或是世界排名,而是找到發自內心的快樂。這才是真正讓江振誠30幾年來投身在料理的世界中,樂此不疲的原因。
作為國際名廚,江振誠並不以米其林或是世界排名為目標,而以是否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為標準。(天下文化提供,簡汝羚攝)
不怕花時間 成就極致與專業
面對如今步調快速、資訊量極大的時代,如何在工作中展現自己的獨特專業和價值?江振誠認為:「不需要什麼都會,但一定要有一樣比別人強、願意花時間投入鍛練的東西。」
要將一種技藝磨練成無可取代的專家,無非需要「花時間」、「敢冒險」,以及「認真看待」。而所謂的「花時間」,不只是指機械性的消耗時間做一件事,更在於專注其中。江振誠13歲就隻身一人飛到法國,從餐廳學徒開始做起,一天往往只睡3、4個小時,有4個月的時間只做削馬鈴薯、擦洗餐具的工作,一邊觀察著同事們的一舉一動,終於慢慢熬到主廚的位子。
當面對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只思考這是不是自己想要、應該做的,一旦確認就堅定前進、認真看待,把這件事上放在心裡重要的位置。「不用準備好才出發,邊走邊修正就會達到目的,努力或許不一定會成功,但堅持下去,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他認為,「熱情(passion)、耐心(patience)、續航力(persistence)」這三個「P」,在這個瞬息萬變、許多事但求速效的現代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許多傑出的技藝,都需要靠著時間慢慢打磨、培養,才能慢慢展露光芒。
美學養成靠日常累積 才能獨一無二
很多人問江振誠,要怎麼樣才能成為像他一樣的國際名廚?他認為,除了技藝的磨練,更需要品味的訓練。在RAW餐廳,他和團隊創造出許多獨樹一格的創意菜色,卻從來不參考各種食譜,「食譜對我來說不是配方,而是對創造力的限制,別人想過的點子和組合,有時候不是指引,反而侷限了想像。」
江振誠說,他的靈感大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經驗和常識,保持好奇心、對生活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就能發掘出令人驚艷的作品。「技巧固然重要,但更不要忘了時時拓展自己的視野。」他和廚藝團隊至今仍然保持著逛市場的習慣,就是一種關於飲食文化的田野調查。
視野如何培養?江振誠說,視野,其實就是你的生活方式。「美學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後天造就。」除了將「欣賞」當成習慣,也必須要懂得什麼是美,小至打點自己的外表、或是多增加對於生活細節的觀察敏感度,都有助於增加美的觸角。
許多媒體喜歡報導獲得成功的人物故事或是企業案例,並且分析箇中原因,希望歸納出一個可以複製的執行模式或策略,但江振誠卻認為:成功很難複製,他在新加坡、日本、澳洲、巴黎等地的8個餐廳品牌,每一家店或計畫都獨一無二,具有原創性之餘,也會融合本地元素、飲食文化做出調整。
江振誠認為,成功的餐廳不能複製,而是必須找到適合當地環境、文化的獨特DNA。(天下文化提供,簡汝羚攝)
創作和變化雖然帶有不確定性,但一旦找到更好的路,也就能更強大;唯有風格獨具、量身訂做,才能造就獨一無二。
(相關閱讀:50+還有至少15年職涯要規劃,想退休還太早!陳玉芬:如何保有成長心態、靠學習突破瓶頸?)
永不滿足 放手前進的工作美學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美,是無關心的滿足」,而所謂的《工作美學》,最終其一切也與心態和想像有關。在〈RAW〉餐廳的牆上,用白漆寫著澳洲傳奇主廚卡隆巴里斯(Calombaris)所言,關於廚房的一段話:
「這裡是廚房,是創造與夢想之地,夢想大膽冒險,絕不害怕犯錯失誤,敢於不斷質疑,挑戰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蛻變前進,把自己推向臨界點,絕不停在原地等待答案」、「我們在這裡不是為了餵飽人們的肚子,而是滿足他的內心與靈魂。」
格局和視野的不同,可以將心血和勞動提升至美感的層次,而投入其中的儀式感,以及所賦予工作的意義,也將大為不同。而每跨進一步,就又會得到一個更閃閃發光、且無比愉悅的自己。
相關閱讀:江振誠著,《工作美學》,天下文化出版
2023/09/04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