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難題,有解嗎?長照司司長祝健芳專訪:最好的長照政策,就是讓大家不需要長照
避免照顧依賴,長照資源才可能永續。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長照2.0上路至今6年,推出長照4包錢等服務,企圖減輕照顧者負擔。然而,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長照的未來怎麼走?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認為,長照的最終目的、永續營運的關鍵在於翻轉民眾的照顧觀念。
說起老年的需求,「長照」兩字,可能是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浮上心頭的關鍵字。
從2017年長照2.0服務上路以來,至今6年,服務覆蓋率已超過6成。詢問實際有照顧需求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使用「長照4包錢」居服、日照、接送、輔具等服務。然而,面對沉重的照顧負擔,長照2.0的服務仍「不夠用」或「不好用」,照顧者高度仰賴外籍看護協助,也是許多人的心聲。
長照的難題,有解嗎?
「長照2.0的總體目標,其實是希望減少國人的不健康餘命。」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提到,有別於部分民團主張「照顧是國家的責任」,目前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用意是分攤家庭照顧者的工作,而非「完全替代」。政策的核心精神,是希望增進復能、延緩失能,進而減少需要使用長照的人數,而不是「希望愈多人用愈好」。(相關閱讀:長照2.0完整指南:服務對象、申請資格與補助項目)
長照2.0用意非取代外籍看護 一對多照顧是未來趨勢
「有些人好像覺得長照2.0服務不太好用,或(質疑)有了長照2.0,民眾為何麼還要依賴外籍看護?」對於這個問題,祝健芳直言,長照2.0無論現在、未來,都不可能提供每個家庭24小時的照顧服務。
一來,從財源的角度來看,目前台灣長照服務的經費主要來自稅收,亦有學者主張應該開辦長照保險。但祝健芳分析,不論是「稅收制」或「保險制」,台灣在少子化的浪潮下,未來能繳保費的人口也會持續減少,同樣可能面臨「用錢的人多、繳錢的人少」的窘境。
若民眾期待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達到老年由國家照顧的理想,稅賦制度就要有相對應的調整。而即便是高稅率的北歐福利國家,「(他們)也做不到完全替代家庭照顧。更不要說,我們現在不是福利國家。」祝健芳說。
再者,國人習慣的照護、用人模式,也會導致對長照2.0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祝建芳提到,社福外勞引進台灣30年來,儘管勞動部已明文規範外籍看護工的工作不包含家事幫佣,許多家庭早已習慣以1個月近3萬的低價成本,讓外籍看護包辦家中的大小事。
祝健芳指出,國內勞動力受少子化影響持續萎縮,再加上移工來源國愈來愈受限、國際人權組織持續關注外籍看護在台的勞動狀況,照顧人力能增加的幅度有限。未來,「一對一」的照顧模式勢必必須改變。
因此,日後的長照政策方向,會以「一對多」的照顧模式為主。例如,持續布建日照中心、住宿機構,讓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可以接受專業團隊的照顧,也和他人互動,延緩失能、失智的速度。
長照2.0服務為何要「有界線」?把關公共資源,政府責無旁貸
相較於外籍看護的「無所不包」,長照2.0的服務就會顯得「有界線」、「不夠彈性」。祝健芳感嘆,「如果民眾想著外看的服務內容,希望長照2.0的照服員比照辦理,要怎麼比呢?」她舉例,不時有民眾希望臨時更改居家服務的時間、內容,卻不願意透過個案管理員協調。甚至,居服員已經出勤、花了交通費抵達案家,案家卻不願意支付部分負擔。(相關閱讀:長照四包錢怎麼用?長照補助金額、服務項目一次看懂)
「這種案件,我們經常收到。縣市政府來文說特約單位要申請費用,卻沒有提供服務,案家也不願意付部分負擔。那要怎麼辦?」祝健芳說,長照2.0的經費來自稅收,只要符合資格,全民都能使用。因此,政府勢必需要設立把關制度,避免資源濫用。在現行制度下,照顧專員、個案管理員(即俗稱的A個管),就是長照的守門人。案家想變更照顧計畫,應先和個管員討論。
其實,面對狀況多變的的照顧現場,長照2.0的服務也並非完全沒有彈性。祝健芳提到,〈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第21條規定:
長照特約單位應長照給付對象突發性或臨時性照顧需要,先行提供附表四所定臨時服務之照顧組合者,應於服務提供後立即通知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擬訂照顧計畫,並經照管中心核定後,始得申請支付。
舉例來說,當居服員到個案家中,發現被照顧者有「無法等待」的緊急需求,例如失禁需要洗澡、身體有狀況要緊急陪同就醫,居服員可以先提供服務,事後再向照專回報,變更照顧計畫、申請給付。
不過,並非所有服務都能被認定為「突發性或臨時性照顧需要」。曾有案家因為冬天天氣冷,請照服員不需要按照原先照顧計畫核定的服務,幫阿嬤洗澡,只需要擦澡。但根據規定,擦澡的給付低於洗澡。事後,照服員被扣除一整年洗澡和擦澡的給付差額。
對於這類案例,祝健芳解釋,「申報價格比較高的洗澡,實際上做的卻是價格比較少的擦澡,這會有申報不實的問題。」如果需要調整照顧服務的內容,案家應事前向個案管理員反應。畢竟,「長照資源如何運用,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必須把關。」
醫療銜接長照、鼓勵健康老化 長照2.0的終極目標,打造不用長照的社會
失能者的病況能否進步、甚至復能,醫療與照顧跨職種的合作銜接相當關鍵。祝健芳指出,長照司目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使用長照2.0服務的家庭,可請個管員媒合參與計劃的醫療單位,開立醫師意見書提供照顧建議。例如,病人需要特殊的傷口護理、吞嚥訓練、營養配置等,醫師評估後都可以在意見書上註明,再交由個管員調整照顧計畫。
此外,健保體系另有「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鼓勵醫療院所組成跨職種的專業團隊,提供不便出門的病人居家醫療服務。只要病人符合同時使用長照2.0服務的資格,團隊內的西醫師也可開立醫師意見書,費用則向長照體系申請。
針對住在機構的個案,長照司則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希望長照機構的特約醫療單位可藉由良好的健康管理,讓住民平均每半年就醫次數降到14次以下。成功達標者,長照司會發給獎勵金。
祝健芳強調,從過往長照1.0時代僅服務失能者,到長照2.0擴大服務對象,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前預防,盡可能延長高齡者獨立生活的時間。例如,擴大布建C級巷弄長照站,讓健康老人也能到此上課;日照中心設計針對失能、失智者導入復能課程,都是為此而設。
「我們心中最好的長照政策,就是讓大家都不要用到長照。」祝健芳指出,唯有翻轉照顧觀念,鼓勵讓長者健康老化、避免照顧依賴,長照資源才可能永續。最理想的狀態,是活到人瑞的年紀仍然健康,當生命走到終點時,在睡夢中安然離世。「講真的,這是一個希望工程,要全民一起成就!」
2023/07/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