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80歲跑馬拉松,有人卻肌少症臥床!林頌凱:熟齡別怕受傷不運動,做對3大基本功讓自己變強

熟齡族運動,如何安全又健康?
熟齡族運動,如何安全又健康?
2023.07.05
76,273
作者|蔣德誼,周慧婷
責任編輯|陳莞欣

熟齡族運動,如何安全又健康?

作者|蔣德誼,周慧婷 2023.07.05

責任編輯|陳莞欣76,273

文章用聽的
00:00 11:44 1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林頌凱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想預防臥床肌少症、培養運動習慣,但又擔心自己沒體力,或是發生運動傷害怎麼辦?曾擔任奧運隊醫,專長運動醫學的林頌凱認為,年齡絕不是限制運動的門檻,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搭配「基本功」提升肌力和體能,就能活到老,快樂運動到老!

運動對於維持健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刻板印象總認為,熟齡族群最好只做溫和的運動,否則造成運動傷害反而傷身、且不容易恢復。

對此,曾多次擔任奧運隊醫,專長運動醫學的林頌凱表示,其實50歲後並沒有所謂「不能做的運動」,即使是馬拉松、游泳或網球等高強度活動,也有很多80、90歲,甚至百歲人瑞照樣上場。若是不慎受傷了,只要了解正確的復健和保養方式,也可以繼續運動習慣,「哪個奧運金牌選手沒有受過傷?沒有不適合的運動,只有不恰當的運動方式。

現任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也是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顧問醫師的林頌凱,不只曾擔任多屆奧運、亞運國家代表隊隨隊醫師,本身也是一位運動愛好者,網球球齡更超過20年。

林頌凱醫師專研運動醫學,曾多次擔任國家代表隊在國際重要賽事時的隨隊醫師。林頌凱醫師專研運動醫學,曾多次擔任國家代表隊在國際重要賽事時的隨隊醫師。

「原本我的夢想是成為專業選手,可惜這個願望沒能達成。但後來我作為醫師,陪著選手一起參與國際重要賽事的同時,照顧他們的健康也不錯。」林頌凱說。

無論是作為國家級選手的醫療顧問,或是平時接觸因運動傷害前來求診的民眾,林頌凱說,人並不是受傷後就完全不能運動,也不需要因此放棄運動習慣。「很多選手也是帶傷訓練,只要了解自己目前的極限可以到哪,不要超出身體負荷、適度進行就好。」熟齡做運動,如何避免受傷,讓自己的運動表現愈來愈好?

運動傷害怎治療?最新觀念:冰敷、徹底休息未必正確!

其實,林頌凱自己在不到30歲時,也曾因為太愛打網球,運動過度而讓膝蓋受傷,儘管自己身為醫療專業人員,受傷時也會想「便宜行事」。「當時我叫病人去練肌力,但自己卻只吃止痛藥。」林頌凱笑說,後來他發現身體真的受不了,只好忍著半年不打球,但同時慢慢練肌肉、騎腳踏車,讓膝蓋逐漸恢復。

熟齡族群如果運動後受傷,諮詢一般醫師的意見,常會得到「那你就不要跑步/爬山/打高爾夫球……」的答覆。但原本喜愛的運動就此放棄,其實很可惜,也限制了自己體力進步、促進健康的可能。

他在診間看到不少骨折患者,因為不敢自己出力走路,可能受傷過了半年之後還拄著助行器,「這樣他的骨頭其實會長得不好,而且肌肉流失的情形可能更嚴重,復原速度也會比較慢。」

臥床超過6個小時,我們的肌肉就會開始流失;臥床超過2天,心肺功能就會開始下降。」比起完全不動休息,林頌凱建議,更應該給予適度的活動,才不會讓體能、身體機能退步太多。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受傷後經過一定的復原期後,就要開始活動身體,給予適當的重力和刺激,才能引導肌肉纖維或骨頭往正確的位置生長癒合,也不會讓體能下降太多。

林頌凱除了是運動醫學專家,本身也十分熱愛運動。林頌凱除了是運動醫學專家,本身也十分熱愛運動。

運動時意外受傷,該怎麼處理?林頌凱提醒,感到不舒服的第一時間,就要放慢速度或是暫停動作,進行休息或是冰敷等處置。「如果疼痛超過2天情況都沒有好轉,或即使睡覺、沒有動作時也會痛,無法出力甚至有麻木感等狀況,就要盡快就醫。

此外,運動傷害的緊急處置,近年也有新的觀念和做法。過去大家都熟悉「PRICE」步驟:保護(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但林頌凱指出,「冰敷雖然可以讓血管收縮,減少疼痛,但也可能會阻礙血液流通,延長復原時間。」除非傷口相當腫脹,受傷後熱敷,反而有助於讓血液流通,增加新陳代謝。

身體不年輕了該怎麼運動?柔軟度、肌力、心肺功能3大鍛鍊重點

此外,不少人在中年過後之後,難免有些腰酸背痛、關節退化或是心血管疾病的問題,運動時有哪些需要多注意或加強的地方?

林頌凱表示,除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運動前後做好熱身和舒緩,如果覺得狀態不佳,就該量力而為,不舒服就暫時休息或放緩速度,千萬不要硬撐。若想要有更好的表現,則不只是加強運動項目本身,平時也可以藉由基礎訓練,提升身體能力。

以高爾夫球為例,因為打球時需要作出轉腰的動作,考驗腰部的肌肉是否有足夠力量或是柔軟度,這時候核心部位的訓練就很重要。除了肌力訓練之外,包括復健、推拿或是針灸,這些調整都可以讓身體狀況更好,在運動時就可以更安全地進行,也能有更好的發揮。

或者,很多人認為跑步很傷膝蓋,其實根本原因是沒有給膝蓋和肌肉足夠的力量。他以知名超跑選手陳彥博為例,30幾歲的他膝蓋不但沒壞掉,照X光檢測他的膝蓋狀態甚至像是18歲,就是因為他有足夠的鍛鍊,讓膝蓋和肌肉有力量可以支撐。

而若是真的跑步膝蓋就會不舒服的人,林頌凱也建議,不妨先做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除了可以減緩不適,對膝蓋也有不錯的復健效果。

他提到,基礎體能訓練的運動,主要有3個方向:

1. 增加柔軟度:例如拉筋、瑜珈、太極拳,這些都屬於較柔性,並強調身體讓緩慢伸展的運動。

2. 增加肌肉力量:透過運動器材或是徒手的重量訓練皆可。

3. 提升心肺機能:慢跑、游泳、腳踏車或跳繩等有氧運動皆是。

此外,運動之後該有的休息、放鬆,以及平日飲食上多喝水、補充蛋白質和醣類等身體所需的營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身體獲得休養之後,體能更可以提升,支持下一次的訓練,這在運動醫學裡稱為『疲勞修復』,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肌肉本和骨本同樣重要  哪些高CP值運動可以在家練?

林頌凱認為,肌肉的力量不只有助於支持運動體能,對於健康也非常重要,「近幾年大家開始關注肌少症的議題,這對老年是否健康的影響,絕對不小於骨質疏鬆症,現在有沒有準備,可能10年、20年後的差別就會非常大。」

對於熟齡族來說,肌肉本骨本同樣重要,不只是運動需要肌肉,生活上所有的行動、日常動作都需要肌肉來支撐,「盡早把本錢存起來,老後行動力才能不受限。」

如果實在沒空特別撥出時段上健身房,近來很流行的超慢跑,或是跳繩、飛輪健身車或是踏步機,都是隨時隨地在家就可以做,又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加肌力的運動。「另外像是很多健身操、伸展操的影片,在網路上搜尋都很容易找到資訊,覺得哪個適合、想做就做,所以真的沒有藉口說不運動。」

如何確定自己有練到肌肉?林頌凱提出一原則:有感覺用力,就是有在鍛鍊肌肉。「例如,只是慢慢散步,可能練不到肌力,但如果是快走、並且有意識地的使用肌肉的力量,就有效果。」

至於心肺功能要怎樣練,才算有練到?如果沒有配戴健康手環等可以測量心跳數的工具,只要達到「講話時會感覺有點喘、有出汗」的程度,就算有效果。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而長期累積傷害的部位,則是頸椎。林頌凱指出,根據研究,60歲以上幾乎每個人都會長骨刺,長期低頭滑手機或做家事,都容易造成頸椎負擔,甚至是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平時多留意姿勢,經常抬頭挺胸像是量身高時的狀態,頸椎保持自然曲度,就有助於減少損傷。

只要用對方法,運動不僅是維持身體健康和活動力的秘訣,更是可以陪伴一輩子的好朋友!

相關閱讀:林頌凱著,《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出色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