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小良 圖/Shutterstock
編按:心血管疾病是65歲以上族群主要死因。旅美營養教育博士白小良特別指出,就心臟血管疾病來說,比起心臟,血管的健康更加重要!因血管健康的要素之一就是一氧化氮,糖尿病患血液中一氧化氮濃度偏低,因此容易血管損傷。如果我們想保護自己的血管,應該多吃哪些食物,能增加血液中的一氧化氮?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心臟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1,790萬人死亡。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將心臟病列為65歲以上年齡族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2021年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21,852死亡)。
心臟血管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據統計在65歲以上的族群中,37%的男性和26%的女性,患有某種類型的慢性心臟疾病。
預防心血管疾病3建議:運動、飲食與睡眠
根據聯邦機構的數據與老齡化相關的統計論壇(Federal Interagency Forum on Aging-Related Statistics)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症等危險因素越來越多,這些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改善年長者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的建議包括:規律運動、正確飲食、良好睡眠品質,這3個條件不僅可以提升心臟血管疾病的治療效果,還可以全面改善整體的健康狀況。正確飲食指的是均衡、營養、健康的飲食型態,且維持理想體重。
許多年長者有著消極的態度,認為心臟血管疾病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事實上90%心臟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血管壁健康攸關心臟功能 血管彈性暢通與4要素有關
大部分人將心臟和血管視為一體,且將重心擺在心臟。事實上,血管壁健康與否的重要性遠超過心臟的健康。血液輸送養分和氧氣到全身每一器官和細胞,有健康的血管壁,才能有效輸送健康的血液養分。沒有健康的血管壁,例如血管阻塞,就很難有健全的心臟功能。
再者,心臟的主要功能是泵送血液到全身,若不是先天功能性缺失,和長期飲食不當沒有太多直接關係。反之血管壁和血脂健康,與經年累月的飲食內容有著密切關係。當血管壁的健康出現異常時,延伸出冠狀動脈阻塞,心臟就得做更多的泵送,負擔日增,進而心肌肥大,甚至衰竭。
血管壁的健康包括血管壁彈性和血管內是否暢通無阻,因此下列4個重要因素,與血管壁健康息息相關:
(1)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濃度
(2) 血清膽固醇濃度
(3) 血清甘油三酯(三酸甘油脂)濃度
(4) 血壓
一氧化氮能擴張血管 調解血流量與血壓
一氧化氮是參與人體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的重要細胞信號分子,在神經、免疫和心臟血管系統的運作過程中參與調節,是種重要的介質。
內皮細胞的舒張因子是由幾種引起血管舒張的因素共同運作,其中之一是一氧化氮,其作用包括擴散進血管的平滑肌細胞,讓血管平滑肌鬆弛、使得動脈血管舒張,增加血流量。一氧化氮的血管擴張作用,在腎臟控制和穩定細胞外液體中起關鍵作用,且對血流量和血壓的調節至關重要。
一氧化氮若作用於心肌,會降低心臟的收縮力和心率,有助於調節心臟收縮力。研究證據顯示,冠狀動脈疾病與一氧化氮生成或作用的缺陷有關。硝基甘油和亞硝酸戊酯等治療心絞痛藥物,已用於醫學治療一個多世紀,其主要功能是一氧化氮的前驅體。
一氧化氮濃度偏低時 可能導致血管損傷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濃度,通常低於沒有糖尿病的人。一氧化氮濃度減少會導致血管損傷,例如內皮功能障礙和血管炎症。血管損傷也會導致四肢血流減少,其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者產生神經病變和潰瘍,增加下肢截肢的風險。
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可產生一氧化氮以殺死侵入的細菌(在此情況下為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NOS),但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引起暴發性感染使得全身發炎(敗血症),導致巨噬細胞產生過量的一氧化氮,造成血管過度擴張,這也可能是敗血症會出現低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善血液中一氧化氮濃度 該多吃哪些食物?
硝酸鹽
飲食中的硝酸鹽是血液中一氧化氮的重要來源。綠色葉類蔬菜和一些根菜類蔬菜(如甜菜根)含有高濃度的硝酸鹽。
食用時,硝酸鹽在唾液中濃縮,並在舌頭表面上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吞入並與胃酸和胃內的還原物質(例如維生素C)反應,產生高濃度的一氧化氮。此機制所產生的一氧化氮具有滅菌作用,能夠幫助預防食物中毒以及維持胃黏膜血流量。
菠菜、羽衣甘藍、水芹、胡椒、柑橘類、核桃、西瓜、甜菜根、豆腐、大蒜和黑巧克力,有助於增加血液中一氧化氮的濃度。這又是攝取深綠色蔬菜的另一個益處。
L-精胺酸
L-精胺酸是蛋白質胺基酸的一種,在體內分解時可以產生一氧化氮。這是種半必需胺基酸(又稱「條件式必需胺基酸」,在某些狀況下需特別從食物攝取),能刺激生長激素、胰島素和其他物質在體內的釋放。
在火雞肉、豬里肌肉、雞肉、南瓜籽、毛豆、花生、鷹嘴豆、扁豆、牛奶、優酪乳、乳酪和螺旋藻中含有豐富的L-精胺酸。
市面有販售L-精胺酸的營養補充劑,絕不要過量服用,因為沒有足夠科學研究證實其安全性。
(本文摘自白小良著,《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