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吳毅平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敬智學苑是台北第一所由小學轉型而成的失智失能日照中心,以「認知悠能 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為宗旨,長者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安排每一天的活動。敬智學苑執行長林於諍表示,找到長輩感興趣的事並給予指引、協助長輩成功完成任務,就能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和尊嚴,發現生命中的快樂。
在少子化趨勢之下,許多學校面臨合併、廢校處置,而「敬智學苑」則是台北市第一所由國小轉型而成的日照中心。
位於潭美國小舊址,敬智學苑不僅沿用了校舍硬體,從課程活動安排到工作人員的溝通方式都格外具有教育精神。首先,他們依照長輩的失智症輕、中、重度差異,分別安排在認真班、知性班、悠然班、能量班等4間不同的教室。並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為宗旨,提倡長輩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過有意義的人生。
認知悠能蒙特梭利模式由加拿大老年學暨失智症專家艾略特教授(Prof. Gail Elliot)提出,她主張將蒙特梭利幼童教育方法運用在失智症照護。在此模式之下,失智症患者經由專業評估後,照顧者會依照患者目前的需求、興趣、能力等設計一套訓練,讓患者獨立完成。
執行長林於諍解釋,每個下午,他們都會安排蒙特梭利式的個別化活動時間,讓長輩自由選擇有興趣的事情來做。有些長輩會打麻將、打室內高爾夫球,有些長輩則是繪畫、照顧植栽、整理教具。
而為了讓長輩活用自己的能力,教室裡也擺放了教具車,讓長輩依照課程需求,從中自行挑取物品。用餐時,也會透過印有明確指引的餐墊,讓長輩自己擺放碗盤、筷子,從中得到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快樂的來源,林於諍表示,工作團隊的用字遣詞非常講究。例如,牆上貼的指引標語總是寫著「您願不願意幫忙做XX事」,團隊跟長輩溝通時,也常用到「幫忙」二字。
「比方說,我們會引導長輩一起完成教具活動盒的製作。我們先把教具散亂擺在桌上,然後詢問長輩:『不知道是誰把教具弄亂了,可不可以請你幫我整理?』」林於諍說,這樣能讓長輩覺得自己在幫助別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們很講求『做有意義的事』,除了要讓長輩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幫忙別人』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植栽角落的標語寫著「您願意幫忙澆花嗎?」透過此方式讓長輩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
她解釋,在認知悠能系統裡,使用的每一個字彙都很重要。「比如說,我們不會問『你能不能幫我』,因為『能不能』牽涉到能力,自從長輩生病之後,就常被灌輸『我什麼都不行』『別人什麼都幫我做』,所以他們會本能覺得自己不能。」林於諍說:「可是『願不願意』無關能力,只關乎『想不想』。」
敬智學苑位於潭美國小舊校舍2樓,1樓現為托育中心。小朋友也常與長輩互動,相處融洽。
理髮沙龍降低長輩戒心 也讓照顧者有機會放鬆喘息
敬智學苑的一大特色,是在園區裡佈置了一個美髮沙龍的角落。專為長輩添置、只要坐著就能仰頭的洗髮座椅,降低了仰躺帶來的風險;烘頭機不僅可以讓長輩好好坐著不躁動,也能轉移注意力,不急著想回家。
透過沉浸式的環境設計,能減緩長輩對「日照中心」的戒心,不會覺得自己被孩子遺棄,同時提供家屬一套婉轉說法,能夠吸引長輩來到這裡。
教室一隅是洗頭、烘頭機,每周五下午便是長輩的洗頭時光。
「洗頭對台北奶奶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林於諍笑說,洗頭明明是1~1.5小時以內就能完成的事,但有些長輩會用洗頭做為請假理由。因為對奶奶們來說,那是一天中很重要的行程。因此,他們靈機一動,將洗頭元素納入環境中。
「現在的長輩都很聰明,很多人以前都有工作經驗,不像以前傳統的家庭主婦。他們都很有能力,也會享受生活。」因此,他們努力找出許多能吸引長輩的元素,希望讓長輩覺得自己來到一個舒服的地方,可以上課、有人陪伴聊天,還能做一些平常會做的事。目前,敬智學苑每周五下午都安排了洗頭時間,也有幾位長輩固定會來洗頭。
敬智學苑一角成為美髮沙龍,執行長林於諍也變身「諍諍」設計師。
學校改建日照中心 運用巧思突破硬體限制
由校舍轉型為日照中心,不但服務對象不同,使用方式也不同。為了因應轉變,敬智學苑費盡苦心。
首先,受限於教室隔間,再加上舊有建築的結構考量,無法打通整個空間。因此,敬智學苑在每間教室安裝至少兩支監視鏡頭,確保無死角保障長輩的安全。
由於法規限制,儘管位在2樓,敬智學苑也不能封住走廊圍牆。「所以我們種了比較高的植栽,讓長輩不會有想下去的衝動。」林於諍說,走廊旁的可食地景設計是與台大園藝系教授合作的成果,透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五感體驗,也可刺激長輩的感知力。
走廊圍牆上放滿各式植栽,創造五感體驗,也保護長輩安全。
另一方面,長條型的教室走廊也需要特別規劃。林於諍解釋,失智症長輩之所以會走失,是因為判斷能力下降,遇到岔路時,不知道該往左還是往右。「一焦慮,就會開始亂走。」所以走道空間最好設計為環狀,不管怎麼走,都不會遇到交叉處,減少焦慮感。因此,敬智學苑的走廊上貼了環狀地貼,形塑環狀走道空間。就算長輩走到盡頭,還可以再往回走。
林於諍分享,有些家屬回饋,自從長輩來了這裡,回家之後的作息變得正常,對外界的反應和參與度也提升了。「有一位家屬說,奶奶原本很喜歡插花,但已經好長一陣子對花無感。來上課之後,奶奶看到家人在餐桌插花,竟然自己走過去發問。」除了長輩產生改變,家屬也因此獲得喘息空間。「家屬可以擁有一些自己的時間,靜下來泡一杯咖啡、發發呆。」
接下來,敬智學苑預計為家屬開設照顧課程和瑜珈、有氧等活動,也會為專業照顧者開設認知悠能課程,讓照顧之路走得更順暢。林於諍說,有些照顧者因為長輩的行為感到困擾,但是這些行為多半有其原因,「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安撫長輩,而是找出真正的原因。」
她舉例,有的長輩會到處拿別人的東西,經過仔細觀察才發現,那是因為長輩認為放在公共區域的就是共用物品。「我們在物品上貼了每一個長輩的名字,他就再也不拿了。家屬也很開心,覺得別人不會再說我的爸爸是小偷了。」細心觀察,並從長輩的思考邏輯和需求出發,就能真正解決照顧問題,讓長輩和照顧者的相處更融洽。(相關閱讀:日照中心怎麼選?服務項目、收費與補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