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女兒顧90歲媽媽,最後一程不送醫院的啟示!黃大米:有時「算了」不是放過別人,是放過自己
急救,不是用來彌補自己的虧欠。
文/黃大米 圖/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作家黃大米有次跟著居家護理師去拜訪獨居老人,其中一戶人家老母親來到生命末期,居家護理師平靜地建議照顧者好好道別,而天邊孝子卻有不同的想法。面對即將離世的長輩,該選擇急救或在家善終?
朋友的姊姊是居家護理師,服務的對象中很多獨居的老人臥床缺尿布,他要捐錢幫忙買尿布,這我也跟著捐了3萬當買尿布基金。
朋友邀我跟著護理師去潮州訪視個案,這些老人住在非常簡陋的房間,房間裡面用水泥圍起來的地方就是廁所。居家護理師帶來一些衣服送給獨居臥床的老婆婆,也給了一些醫藥用品,我問護理師老婆婆的三餐呢?護理師說:「靠送餐服務。」
老婆婆的小孩都已經不管她了,靠著政府與愛心機構的幫忙過日,她居住的環境很差,很難想像在台灣有人是這樣活著,也就只是活著。
部落老人就醫不便 居家護理師把醫療與希望送上門
護理師開著車帶我們去訪視下一個部落,許多部落的老人因為不方便就醫,特別需要居家護理師前來幫忙,她的後車廂載滿了醫藥用品,幫老人換藥、換鼻胃管、教家屬用毛巾幫老人家翻身。
居家護理師是這些老人家與家屬的燈塔,她的到來帶來希望與亮光。「我覺得做這份工作很好,看老人家逐漸好起來,很有成就感。我陪著中風的老人,從不會走路現在可以走。」、「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每天出門碰到的每個人都很感謝你,這感覺很好啊。」
也許是看多了生死,她面對死亡有一種很撫慰人心的冷靜與安詳。
聽聞90歲母親將離世 70歲姊妹卻擔心遭兄長怪罪
我們走進部落裡另外一個家,2個70幾歲的女兒,照顧著90幾歲的媽媽,老媽媽瘦到剩下皮包骨,已經好幾天吃不下東西。護理師拿出血氧機與血壓機,偵測出來的數字都非常低,她用很平靜的語調說,「你媽媽現在是昏迷的狀態,她還聽得到,她身上的傷口變更大了,應該是沒辦法復原了,她之後會慢慢不行了,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就好好跟她說。」
2個70幾歲的女兒有點慌了,小聲又帶著歉疚忙著說,「我們有好好照顧,我有幫她翻身,她都是骨頭會痛,我哥哥都說我們怎麼會照顧成這樣,我們真的有在照顧,我年紀也大了,搬不太動。」
2個女兒大概是不敢承擔老媽媽被判讀可能即將過世的責任,要護理師打電話給哥哥說,不是她們照顧不力,而是真的沒辦法了。
護理師打電話給哥哥,除了告知情況,也幫妹妹們開脫罪名,「她們2個把媽媽都照顧得很好了,你媽媽90幾歲了年紀也大了,不要再讓她受苦了,讓她好好地過去,你們這時候可以好好跟他說說話。」
在護理師身上,我看到原來在面對死亡時,可以用這麼淡然,這麼平靜且專業的語氣安慰了年邁的照顧者與遠方的家屬。
離開後,護理師說,我們應該是看到老婆婆生前的最後一面了。
在家安詳離世好?還是送醫再急救一回?
後來,哥哥從屏東趕回部落見老媽媽,急切地打電話來,詢問是否可以有藥物讓媽媽不要這麼痛苦。
護理師平靜的口氣說,「你媽媽有痛苦嗎?我看她很安詳啊。你如果要讓她用藥物減輕痛苦,就要送她去醫院急救打針插管,你們要這樣嗎?你媽媽躺在你家床上的樣子,沒有痛苦啊。」
電話結束後,我不知道趕回來的孝子,後來有沒有將90幾歲的老媽媽送去急救,還是讓老媽媽好好在家慢慢過世,但我突然學習到一個生命教育課程,面對死亡,我們可以不要呼天喊地,平靜的接受現狀,讓躺在病床的人安然地離開。
結束訪視後,我突然覺得一些內心的糾結煩惱都不重要了,在死亡面前,人與人之間的爭執都顯得輕如鴻毛。
很多時候,「算了」兩字,不是放過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本文轉載自黃大米FB粉專,原文請點此)
2023/06/2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