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圖/Shutterstock
編按:2020年《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上路,明訂禁止就業歧視,希望鼓勵更多中高齡及高齡人口投入就業市場。此外,因應這股趨勢,公部門也提供了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相關資源。當勞工自覺在職場上技能「跟不上」時,如何善用政府提供的職業訓練補助及課程?如何透過職務再設計,降低工作障礙?(本文出自「50+友善職場」專題)
工作到65歲就退休、中高齡就業不好找工作……在高齡、少子化的台灣,這些舊日觀念可能要徹底翻轉了。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24年,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會達到45歲。與此同時,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國內15 歲以上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就以每年減少7~8萬人的速度縮減。
「(如果不用中高齡勞工)企業的選擇會少很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組組長施淑惠說。過往被認為是「弱勢」的中高齡及高齡就業人口,將會是未來勞動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主力。
55歲以上找工作,高達7成人曾面臨就業歧視!中高齡就業的機會與挑戰
儘管台灣已自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社會制度、大眾觀念的改變,仍需要一段時間。根據衛福部曾做過的調查,55~64歲的求職者中,有高達7成曾在求職過程中感受到年齡歧視。
施淑惠就曾聽過求職者的心聲:履歷如實寫上年紀,雇主一看到求職者50多歲,即使學經歷符合職缺要求,仍得不到面談機會。她認為,「現在醫藥技術進步,人的體能也比以前好。雇主觀念還停留在刻板印象,其實很可惜。」
除了刻板印象,在個人層面,也不少中高齡勞工自認「年紀大了、體力跟記憶力都不好」。再加上當前產業趨勢變化極大,從業者過去所學的技術、經驗,很可能已不符合現今需求。想留在職場上,就必須持續學習。若勞工自信不足、自我設限,很容易因此放棄繼續工作的機會。
縱使中高齡就業的阻礙不少,2020年《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上路,提供更多制度上的誘因,為45歲以上的勞工創造就業機會,也明訂禁止年齡歧視。
施淑惠也分析,疫情後的缺工趨勢,也讓企業對中高齡、高齡就業者改觀。例如,大型連鎖餐飲業開始大舉招募中高齡服務生。她也聽到企業人資回饋,四、五年級生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工作經驗和職場豐富人脈豐富,也擁有較為正向的工作倫理,自我管理能力佳,都是值得雇主看見的優勢。
中高齡工作瓶頸多來自「跟不上」 哪些公部門學習資源可善用?
目前在國內,哪些職業對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者最友善?施淑惠指出,根據勞動部在2021年的統計,國內中高齡及高齡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以製造業居冠,批發及零售業次之。
從數據上來看,中高齡及高齡就業是否有「玻璃天花板」,不容易進入某些職種、得到較高的職位?施淑惠指出,其實白領工作亦有不少中高齡員工,特別是主管職。但這個族群容易遇到的問題是職涯「卡住」,薪水和職階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停滯。
「很現實的是,隨著一個人年資和薪資增加,公司也會考慮他的薪資和貢獻是否相符。」施淑惠指出,中高齡及高齡勞工想在專業工作領域求職或更上一層樓,遭遇挫折的根本原因通常是「專業沒跟上」,而非年紀太大。
想翻轉企業眼中,中高齡或高齡員工「不好用」的刻板印象,政府其實提供了一些資源。施淑惠舉例,勞動部提供雇主45歲以上員工的職業訓練補助,最高補助70%的在職訓練費,且不限於公部門所開設的職業訓練課程。如果中高齡、高齡員工重回職場後不適應,勞動部也有「職場學習及再適應津貼」,依基本工資發給3~6個月,同時提供雇主30%的職學津貼。
「企業如果覺得中高齡、高齡員工學習力不夠好,就派他再去接受訓練,不要讓『CP值』掉下來。」施淑惠說。
如何讓熟齡職涯更順利?職務再設計,排除工作障礙
除了鼓勵員工持續學習,施淑惠指出,企業也可以藉由調整工作內容、職務再設計,盡可能降低中高齡及高齡員工所面臨的阻礙。
她舉例,製造業常有些重型器械,中高齡員工不方便搬運。勞動部提供雇主「職務再設計」的補助,可以更換電動軌道車、自動化設備等更好用的工具,每人每年最高補助10萬元。其他情境如中高齡員工有老花困擾,需要更換更大的電腦螢幕、讓視線更清楚的照明設備,都可以算是職務再設計的一環。
不只是更換硬體設備,施淑惠指出,改變工作既有的流程,也能讓員工在執行工作任務時更得心應手。這些做法未必會增加雇主的成本支出,但能降低中高齡員工的負擔,維持工作表現。
例如,職場上的跨世代合作,常見「工作分享」模式:像是餐飲業早班多由中高齡員工輪值,午班再交給年輕人。或者,依據不同世代的職務能力,進行「工作重組」。像是知名連鎖壽司品牌藏壽司,外場需要動作快的服務生,多由年輕人擔任;後台清潔、備料的工作,則由細心的中高齡者負責。
中年後不小心從職場上「掉隊」怎麼辦?政府補助,提高聘僱中高齡誘因
前述資源及補助,主要針對還在職場上的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但若是已離開職場、退休,過了一段時間後想再回歸工作崗位的求職者,常會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年齡歧視,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工作。如何從制度上扭轉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所面臨的劣勢?
施淑惠提到,為了增加企業誘因,勞動部提供雇主雇用獎助,聘用45歲以上的中高齡勞工,每月補助13,000元;聘用65歲以上的高齡員工,每月補助15,000元,兩者皆最高補助12個月。如果繼續僱用屆齡65歲的員工,前6個月補助1萬3千元,第7~18個月補助15,000元。
此外,在勞工這一端,45歲以上參加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舉辦的職業訓練皆為免費,另可申請受訓期間的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藉由學習新技能,提高得到就業機會的可能。
施淑惠指出,在不久後的將來,中高齡及高齡人口除了擔任志工,也可以是社會重要的勞動力來源。有價值的勞務工作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也保障熟齡者的經濟安全。「當退休後持續工作變成一種風潮,我們的中高齡及高齡勞動參與率就會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