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退休,10年內過世機率是還在職者的2倍!《與成功有約》柯維:人生最後1/3最好,如何有所為?

就算從職場退休,也別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
就算從職場退休,也別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
2023.06.02
173,580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就算從職場退休,也別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

作者|50+選讀 2023.06.02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173,580

文章用聽的
00:00 11:06 1

文/史蒂芬.柯維、辛希雅.柯維.海勒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領導力專家、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透過在《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一書傳達:「追求向上人生」。來到人生下半場,一個人的資源、經驗、智慧都是前所未有的多,怎可考慮「退休」?未來還有太多任務要完成呢。

有研究顯示,老年仍繼續工作,可能有利於長壽。追蹤殼牌石油3,500個員工的研究發現,55歲退休的人,10年內過世的可能性,是同年齡還在工作者的2倍

歐洲有一項研究,是追蹤1萬6,827個希臘人長達12年,結果發現,早退休的人比繼續工作的人死亡率高出50%

「美國國家老年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創辦院長巴特勒(Robert N. Butler)醫師說:「讓人覺得生命有目的最容易的方法,大概就是工作,所以請考慮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90+還大有可為

2018年,有3位雷射科學家,因為對物理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一人是亞希金(Arthur Ashkin)。一般相信,高齡96歲的他是史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對大多數人而言,得獎應當是長期研究科學成績斐然,獲得彰顯與肯定,不過亞希金並不這麼想。他「告訴諾貝爾獎主辦者,他可能無法為得獎接受訪問,因為他正忙著寫下一篇科學論文」。亞希金在科學領域顯然還大有可為,他不想被別的事耽擱。

然而到2019年10月,德國出生的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榮登諾貝爾獎最高齡得主。當時他已97歲,因研究膝上型電腦及智慧型手機所用的鋰離子電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對記者說:「我極為高興,鋰離子電池對全世界的通訊很有幫助。」他繼續在實驗室工作,並無計畫從自己喜愛的領域退休。

52歲主婦意外接手汽車經銷  因工作而活力十足

艾爾德(Irma Elder)從未打算在家族事業上班,可是當丈夫因心臟病突發意外過世,當時52歲、害羞、有3個孩子的家庭主婦,突然面對重大決定:她可以賣掉丈夫在底特律經營不善的福特經銷店,但是賣不了多少錢,也可以自己接手經營。艾爾德發現,她有把汽車經銷店轉虧為盈的本領。

她學會如何與車廠、銀行、貸款公司角力,然後持續工作了20年,並在年近90時,又開設第9和第10家經銷店。後來她名列捷豹汽車全球頂尖經銷商,她經營的「艾爾德汽車集團」(Elder Automotive Group),則成為美國最大的拉丁裔企業之一。

現有3個孫子女的艾爾德說:「如果要問我何時退休,答案是,當我不再覺得有趣時。工作讓我活力十足。」她也是女性跨足汽車經銷業的先鋒。「我想現在還是有那種觀念,認為女性無法做汽車經銷這一行。那又怎麼樣?我坦然接受,我知道我會打破那道玻璃天花板。年紀愈大,愈有耐心。」

美國最長壽作曲家  100歲後還發表了20首曲子

卡特(Elliott Carter)65歲時,以〈第三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3),獲得第2座音樂類普立茲獎,並在86歲時,以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得到第一座葛萊美獎。90歲時他震撼音樂界,嘗試新類型作曲:歌劇。《波士頓環球報》以〈再來要寫什麼?〉(What’s Next)為標題,在罕見的評論中論及其歌劇作品。作曲家卡特到晚年仍然十分活躍,在90~100歲之間,共發表40多件作品,十分驚人。

「說起『大器晚成』,我花費很長時間,才把心中無法明確具體化的東西表達出來。就彷彿學習一種新語言,一旦學會基本字彙,用起來就比較容易,可以憑直覺。」

他多年來的例行作息是,一大早起床,在他感覺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刻作曲。滿100歲後還發表了20首曲子,最後的作品完成於103歲,他過世前3個月。卡特一直作曲到第11個10年,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成為樂壇奇譚。他是美國當代古典音樂最重要、最長壽的作曲家,他的一生證明:「好運眷顧願意等待的人」。

追求向上人生  幹嘛到特定年齡就不工作?

多年前,我為一群人上課,內容是我現在命名為「追求向上人生」的主題。我看到聽眾裡有一個人很興奮,一直想要與周邊的人講話。我很想跟他談一談。演講結束後,他解釋,他是巡迴法官,明年就要滿65歲,他一向認為到這年齡就該退休。我的話點亮他,他發現自己還有更多可以貢獻,並且地位也恰當。他自問:幹嘛到年齡就不工作?

他多年的服務已為所在的社區帶來正面影響,況且他仍十分熱愛本身的工作。他發現他所住的城市,需要他協助解決他十分熟悉的複雜問題,而且那類問題一直在增加。他透過向上心態展望未來,發現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在前方,他為此感到精神一振。

「退休」,或在人生特定時期結束所有工作,這是相當新的觀念。回顧過去,你會發現,歷史上許多偉人從來不會只因為年齡就減少工作。過去與現在都一樣,許多人到70、80歲甚至更老,仍然工作有成,對本身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如今,執行長、教育家、律師、企業家、教練、政治人物、科學家、農人、商店老闆、運動員、零售商、醫師,各行各業都有人不理會退休這個錯誤的社會觀念。他們只顧年復一年不斷做出貢獻。多虧醫學的突破,不過才一、兩代前,是我們祖輩鞠躬盡瘁的年齡,我們現在卻可以預期還有好多年充實的人生可過。

人生的前3分之2  是為最後3分之1做準備

出乎大家的意料,我64歲時,與珊德拉一同蓋起我們一直想要的「夢幻屋」。我們在9個子女都差不多長大後這麼做,是因為想要有個地方可創造美好的家庭文化,讓孫兒孫女可以跟堂表親成為最好的朋友,全體家人也可以聚在跨世代的屋子裡,放鬆、歡樂、彼此扶持。

兒子大衛不相信我在接近他以為的「人生終點」時,會做出這種事。為了逗我,他站在工地,雙臂大開,表示敬畏,並直接對我大聲喊道:「人生已近黃昏,可是他蓋起房子來了!」

所有人都大笑,包括我。不過我向來認為要做的事還很多,家庭與住房正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房子蓋好後,至今已成為休憩復元,與遠離塵囂、重拾歡笑與學習的地方,也是逐漸繁衍的家族未來可享用多年的聚會地。

我希望讀者明白,開放的迎接服務及造福他人的機會有多麼重要。年齡不成問題,因為你最好、最重要的工作可能還等著你。我百分之百相信這一點。有太多情況是,人生的前3分之2是為最後3分之1做準備,而在最後這一段,你會有最好的貢獻。

1940年,正值被稱為英國最黑暗的時期,邱吉爾66歲出任首相時這麼說道:

「我覺得好像是在與命運同行,我過去所有的人生,都在為此刻、為此次考驗做準備……我認為我很懂得如何去應對,我很有把握自己不會失敗。」

在人生下半場,你的資源、經驗、智慧都是前所未有的多。也有太多需求等著你,有太多任務要完成,怎可考慮「退休」。也許你從事業或職場退休,但是絕不該從有意義的貢獻退休。有各種精采絕倫的冒險等著你!

(本文摘自史蒂芬.柯維、辛希雅.柯維.海勒著,《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柯維的向上心態》,天下文化出版)

55歲退休,10年內過世機率是還在職者的2倍!《與成功有約》柯維:人生最後1/3最好,如何有所為?_img_1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