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當身邊的親朋好友罹患癌症,該如何表達關心之意,又不會造成對方不必要的困擾?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建議,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協助親友面對癌症,並適時提供生活上的實質協助,就是最好的陪伴。
面對癌症,人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慌了手腳。除了病友本身必須堅強起來、勇敢接受治療,身旁的親人和好友的內心也會受到巨大衝擊。一方面想要關心對方,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在不經意之間碰觸到敏感話題,影響病友的心情。該怎麼做,才能充分傳達關懷,讓病友感到溫暖窩心呢?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在39歲罹癌,至今已與乳癌共處了22年。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和爽朗笑容,她大方與50+讀者分享經驗。黃淑芳說,自己確診癌症時,兩個兒子分別就讀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年紀都還很小。「那時候心裡非常衝擊。」第一時間雖然告知先生,但為了避免長輩不必要的擔心,因此他們決定,暫時先不跟婆家說這個消息。「然後我什麼事情都做好之後,等明天要住院了,今天晚上才告訴我媽媽。」
黃淑芳長期接觸許多乳癌病友,她表示,大多數乳癌病友得知確診後,通常都是先告知家人,如另一半、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接著才是親朋好友。「家人一定是到醫院了解病情,確認該如何治療,可是親友真的就是關心就好,不要給予太多意見。」
她回憶自己當初確診時,許多熱心的朋友得知消息紛紛打電話給她,有人推薦她去長庚醫院,有人推薦和信醫院,也有人推薦市立聯合醫院或三總,還有人建議她吃藥草。「那時候電話接不完,我一直在講同樣的話。」她笑說,回過頭看,那些都是關懷的電話,但其實也讓家中兩個小孩察覺家裡氣氛異常,感到不安。「所以我覺得,親友只要給予支持和正向積極的力量就好,而不是岔開就醫的路。」
之所以不要旁人給予過多建議,其實也是因為自己正處於迷霧之中,內心徬徨無助。黃淑芳說,她看過許多乳癌病友,第一時間都不想讓別人知道罹病消息。「因為不想渲染這個病。」她說,第一是因為沒有經驗值,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重點是,很怕人家覺得我好像一下子就要死掉的感覺。」除了煩憂生命,經濟狀況是更實際的問題。「我擔心工作被強迫中斷、收入中斷,我還有車貸、房貸和小孩教育費用,家庭少了一份收入該怎麼辦?」
罹癌後最佳實質幫助:正確就醫資訊和日常照料協助
她分享,自己得知罹癌後,曾得到兩個非常實質的幫助,至今想來仍非常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