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片/陳雨德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上天的安排總是很美妙,9年前,陳雨德遇到事業上的瓶頸,決定暫時離開職場,當起稱職的家庭主夫。自認是保守型投資人的他,透過ETF和債券等方式獲得被動收入,達成財富自由。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回到世人眼中的「正軌」。他學習精釀啤酒,2年內拿到中、港、台14座釀酒獎項。後來又成為三鐵玩家、視障陪跑員、國際啤酒比賽裁判,人生越活越精彩!
那一年,39歲的陳雨德是一間印刷廠公司總經理兼合夥人,客戶包含蘋果、宏碁、華碩等大企業。但面臨印刷產業已然成熟,若不轉型,接下來必定得面臨衰落。由於與股東溝通未果,陳雨德決定離開公司,讓自己休息一陣子,並成為全職家庭主夫。後來,隨著大兒子申請到宜蘭華德福小學,一家人於是在6年前搬離台北,移居宜蘭。
「當時朋友對我說:你可以開始找事做,不要再匪類(台語)啦!」他笑說,在朋友介紹下,他認識了吉姆老爹釀酒廠老闆,興起對釀酒的興趣,開始上網找資料、上課、參加比賽,並在聚會中偷偷向高手請益。「遇到高手的時候,我就一邊跟對方喝酒一邊問:『請問你的酒是怎麼釀的?』因為我酒量不好,很怕忘記,所以問到後就趕快跑去廁所錄下來。」在土法煉鋼之下,他不斷精進技能,拿下多座獎項。
但酒量不好,怎麼會嘗試釀酒?原來,這和陳雨德的人生哲學有關。「對我來說,『好玩』和『滿足虛榮心』這兩件事很關鍵。」他笑說:「釀酒好玩,釀出來大家覺得好喝,你就會有成就感,而且因為大家都不會,還可以滿足一下虛榮心。」因此,從自釀啤酒師、視障陪跑員再到三鐵玩家,這些多元身分通通是循著同樣的思考而來。比起賺錢,陳雨德認為,創造人生精彩的經歷更為重要。「不要活在父母跟自己過去的人生設定裡。」
家庭擺第一!學習拒絕「成功的誘惑」
然而,剛放下位高權重的總經理身分時,陳雨德說,最不習慣的是自己突然間「沒有朋友了」。
過去在業界,他結交的朋友多半是50、60後的高階主管,離開職場後驚覺,同齡朋友的人生階段都和自己不同。「以前,大家還在忙著升專員的時候,我在想要怎麼設廠,思維完全不同。我也不想去打擾人家,所以就變得很孤單。」他很坦白:「雖然我並不是一個很喜歡title的人,但突然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沒什麼價值了。」
面對寂寞,「成功的誘惑」也來了。例如有人會邀約陳雨德一起做點投資,再創事業高峰。釀酒得獎後,也有人邀約他開酒廠、做品牌。這些都促使他回歸初心,反思當初離開職場的原因。
陳雨德很了解自己的個性,如果決心做一件事,絕對會全心全意投入。但既然都決定要把家庭擺第一,就要掌握優先順序。「假如經營精釀啤酒事業,勢必會衝擊到我的家庭生活。雖然做了會成功,但它是一種誘惑。」
此外他也明白,自己過往在職場上已有一定成就,不需要再靠事業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再加上他本就物慾低,平常多穿T恤牛仔褲,也不追求高檔料理,金錢誘因並不高。「我去過一場演講,聽眾都是企業二代或創業者,當時我問大家:你是真的需要那麼多錢,還是只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大家聽了都傻眼。」擁有了真正想追求的目標,就不會迷失在金錢遊戲裡。
與另一半談好財務分配 每月各撥3萬做家庭開銷
而長期以來的工作經驗和財務規劃,也讓現在的他,更有底氣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於小時候父親做生意失敗、又因地下期貨賠錢,因此陳雨德從小就半工半讀。國小四年級,母親送他去化妝品工廠打工,在產線上組裝粉餅。小六時,他找附近的小孩一起撿紙箱,做資源回收賺錢。高中則曾在電子廠、補習班等地打工,也做過輪胎噴漆、廚具組裝、游泳池救生員等。「那時,只要薪水高一點的我都做。」
到了大學,他開始學習買賣股票,每天泡在圖書館研讀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不過因為發現自己的心情很容易隨股市漲跌而起伏,因此進入職場後,他便減少股票交易,轉向房地產投資。過去曾在台北買房,日本311大地震後也逢低進場,在東京置產。
「我已經臣服於大盤,不再研究個股了。因為我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但努力和投資報酬不一定成正比。」自認是保守型投資人的他,目前的投資主軸放在特別股、低成本ETF(如美國VTI等)、債券和美金定存,穩健投入資金。
雖然有被動收入來源,但家庭中少了一個人工作賺錢,是否會讓另一半感受壓力?陳雨德說,家庭經濟支撐絕對是重要問題,幸好兩人早就講好財務分配方式。每個月,他和太太會各自在公共帳戶裡存入3萬元,以此支應家庭生活。額外的金錢就自行運用,不互相干涉。「更何況我又做了家庭主夫,負擔家裡大部分的工作,所以她比較不會有抱怨。」
家庭主夫的一天是這樣的:還住在台北時,陳雨德每天5點起床、6點去跑步。7點回家後,騎腳踏車載小孩上學,接下來就是自己的時間。他會去西門町看電影,或去跑步、練習鐵人三項,有時還上課學習日本料理、做木工。
下午3點,他會準備晚餐飯盒,4點半接了小孩,就去中正紀念堂看降旗典禮、池塘餵魚,有時還會帶帳篷去華山草坪野餐。晚上回家後,就是專心陪孩子玩的時間。他和孩子一起手作玩具,用瓦楞紙做城堡、抓娃娃機、足球機和打彈珠台。而移居宜蘭後,生活重點還是在家庭,但他又多了一些時間可以看看書、寫文章和釀啤酒。
陳雨德和孩子一起用瓦楞紙手作的打彈珠台。
只是,孩子對於爸爸的生活模式還懵懵懂懂,不太明白為什麼總是看著爸爸在家、媽媽負責外出工作。「有一陣子孩子會說:『爸爸你去工作,我們要媽媽。』讓我心裡有點創傷。」他笑說:「我沒辦法跟他們解釋,因為爸爸財務自由了。」
陳雨德的書桌前貼滿了日常工作管理用的便條紙。
笑稱人生無遺憾 「明天死掉都可以」
2024年就是陳雨德離開職場的10周年,回顧這段日子,他自豪說自己毫不後悔。「我覺得我明天死掉都可以。」
他回憶,和職場說再見的那天,他反思過去的人生是否曾有過遺憾,並埋頭苦寫了一張清單。清單的3件事情,也成為他離開職場後的待辦事項。
首先是彌補過去沒做到的事,包含陪小孩長大、陪父母退休。因此,他鼓起勇氣和父親溝通,努力改善兩人的關係,也帶父母出國遊玩,共享珍貴回憶。
其次,他決心創造不同的經驗。這段時間以來,他完成了兩場超級鐵人賽,也騎過5次「一日北高」。今年除了要挑戰長達600公里的「一日3塔」,從三貂角騎到富貴角、再到鵝鑾鼻,還要挑戰成為AED跑者,也就是馬拉松或三鐵賽時背著AED電擊器的醫護跑者,目前已完成CPR和AED訓練。
最後一個目標,則是「幫助他人成功」。之前他協助視障大哥吳春城完成環台路跑夢想,接下來,他還想寫一本書,將自己財富自由、提早退休的經歷分享給更多人。誰說「退休」就是沒事幹?陳雨德的每一天可都是充實無比、光彩炫麗。
除了創造精彩的人生經驗,陳雨德也期許自己能幫助他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