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與18歲素人一起圓夢跳雲門《薪傳》!專注傾聽、欣賞彼此的不同,青銀之間可以很有愛

64歲與18歲素人一起圓夢跳雲門《薪傳》!專注傾聽、欣賞彼此的不同,青銀之間可以很有愛
2023.03.20
14,264
作者|吳丹華

作者|吳丹華 2023.03.20

14,264

文章用聽的
00:00 13:07 1

文/游姿穎、吳丹華 圖/兩廳院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熟齡族群與年輕人之間,如何增進彼此理解?若有機會一起做一件事,青銀共創會有什麼驚喜?兩廳院青銀共創計畫與雲門舞集合作,讓18歲到64歲的青銀一起跳《薪傳》,用藝術為不同世代之間播下溝通的種子。

當64歲與18歲可以一起跳舞,一起完成一件事,透過傾聽與理解,青銀之間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陳達的〈思想起〉歌聲緩緩流出,燈光暗下,擲地有聲的音樂響起,穿著客家傳統服飾的舞者魚貫入場,彎腰做著插秧動作倒著走向舞台。但細看舞者的臉龐有些稚嫩、有些則有歲月釀出的質感紋路,男舞者裸著的上身,有人是「青春肉體」﹑也有部分是「親切的阿伯身材」。

他們都是素人!不分年齡踩著複雜舞步與隊形,時而奔跑、跳躍,時而蹲下、彎腰,徹底展現他們身體的喜悅。這是《薪傳》「耕種與豐收」段落,兩廳院青銀共創×雲門《薪傳》素人版,比起專業舞者的演出,素人版有老有少,彷彿更如實傳達了先民生活真正的樣貌。

兩廳院青銀共創×雲門《薪傳》素人版的演出,青年與熟齡一起共演。(蔡耀徵攝)兩廳院青銀共創×雲門《薪傳》素人版的演出,青年與熟齡一起共演。(蔡耀徵攝)

《薪傳》「耕種與豐收」段落的播種動作,熟齡者的肢體展現歲月釀出的韻味。(蔡耀徵攝)《薪傳》「耕種與豐收」段落的播種動作,熟齡者的肢體展現歲月釀出的韻味。(蔡耀徵攝)

不分年齡一起享受跳舞的快樂。(蔡耀徵攝)不分年齡一起享受跳舞的快樂。(蔡耀徵攝)

林懷民說「年輕的另一個名字是勇敢」,學員說,如果我們可以一直勇敢,是不是就會永遠年輕?(蔡耀徵攝)林懷民說「年輕的另一個名字是勇敢」,學員說,如果我們可以一直勇敢,是不是就會永遠年輕?(蔡耀徵攝)

舞蹈家林懷民的名作、雲門舞集在1978年首演的《薪傳》,訴說先民渡海來台拓墾、以肉身拚搏的艱辛,也因此張力十足,有著強烈的肢體律動。《薪傳》第5代舞者、也是這場青銀共創計畫舞蹈老師蘇依屏更表示:「《薪傳》是強度非常大的舞作,當年跳到這場『耕種與豐收』片段非常痛苦,根本累到笑不出來,但今天看見這群素人不僅突破身體的極限,而且開心享受舞蹈,給我很大的感動。」

舞蹈精彩呈現,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表演結束後學員的分享。從18歲的大學生到64歲的退伍軍人,來自不同世代、不同背景,每個人都敞開心胸對彼此訴說著愛和感謝,甚至看到熟齡的哥哥姊姊因表演完的感動而流淚,年輕朋友也立刻給予擁抱和掌聲,那是青銀之間最動人的畫面。不禁讓人好奇,在這排練交流的短短12天中,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們如此有愛?

以共同興趣當交流契機  從「說了你也不懂」到「原來你是這樣想」

「每個人身上都有藝術的超能力!」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在去(2022)年青年共創分享會上曾這麼説;而在2023年在《薪傳》青銀素人版的甄選,作為觀察員的雲門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也在一個個舞動身體上,「看到社會各族群對藝術的渴望」。

一項共同的興趣、一件必須共同去完成的事,往往能像線頭一樣,把人與人串在一起,收攏得愈來愈緊密

兩廳院最初從2015年樂齡計畫,針對55+族群提供戲劇、舞蹈、聲音等訓練,讓熟齡族群在舞台上展現生命厚度的獨特魅力,到2022年轉型為青銀共創,猶如一場社會實驗,讓年輕世代與熟齡世代一起欣賞表演、透過聲音工作坊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挑戰跨世代共舞。

或許50+都有這樣的感觸吧!當時有個樂齡學員是這麼說的:「如果不是這個活動,我平常很少機會與35歲以下的人說說內心話……」。而年輕孩子也在相處中感受到,「不必用『年長者』去定義對方,他跟我一樣是熱愛生命的人。」

不同世代之間,一旦有了對話交流的機會,就可以看見彼此的異同,代間溝通並非強求「我們都要一樣」,但至少可以從「說了你也不懂」,進步到「原來你是這樣想」,在了解之後,反而更願意尊重彼此是不一樣的個體

專注傾聽是了解的開始!年輕人發現「哥姊們比我爺奶還酷」

為了讓青銀之間有更多對話的可能,今年兩廳院青銀共創計畫,花了不少心思來增進青銀之間的交流與認同。

第一次見面,學員們到陽明山體驗插秧,透過親身感受「耕種與豐收」的辛勞和喜悅,也用共同的身體經驗,初步建立學員間彼此關係。而在排練之中也穿插議題工作坊,透過談論自己的生命故事,開啟彼此的深度對話。學員們以母語介紹自己從哪裡來、歌唱也傾聽彼此童年的歌曲,並且梳理自身經驗中發生的歷史大事

議題工作坊老師、戲劇教育博士陳韻文表示,「有人分享童年時的淹大水,或蔣中正過世時電視從彩色變黑白的回憶,也有日本學員分享阪神地震的難忘經歷……對不同世代來說,這些往事原本只是歷史,但青銀彼此交換生命經歷後,會更加理解靠近。」

在第二次的工作坊中,則透過親屬關係圖談家庭與個人認同,同時畫出自己的身體地圖,標記出身上的痛點與亮點,分享彼此曾經被認同與不被認同的經驗,聽完後成員也去支持、擁抱當下想要被理解的夥伴。「有夥伴說,那天在工作坊得到的力量與認同,好像比去諮商得到更多,我覺得這就是藝術共融和支持的力量。」陳韻文說。

初次見面就一起體驗插秧,從共同的身體經驗累積默契。(王弼正攝)初次見面就一起體驗插秧,從共同的身體經驗累積默契。(王弼正攝)

幾次排練之間穿插議題工作坊,讓青銀之間交換生命故事,也接住彼此曾不被認同的經驗。(蔡耀徵攝)幾次排練之間穿插議題工作坊,讓青銀之間交換生命故事,也接住彼此曾不被認同的經驗。(蔡耀徵攝)

或許是因為有了這些傾聽理解,讓大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彼此敞開接納,朝同樣的目標專注前進,建立起超越世代的友誼。

「你知道嗎?每天我們的LINE群組都很熱鬧,不是加油打氣,就是問明天想吃什麼點心,甚至還開玩笑放上自己徵友QR-CODE,根本沒有隔閡。」前「雲門2」舞者老師許嘉卿表示。

年輕學員也分享:「雖然只有短短相處2、3週,但在我20年的生命中,我卻真正在這個群體中感受到認同。這些哥哥姊姊們的心,都比我的爺爺奶奶還要開放!

因年輕世代重拾單純與勇氣  與他們分享熟齡的韌性與支持

許多熟齡學員都是曾看過《薪傳》的觀眾,如今從觀眾變成舞者,形容興奮的心情比考上台大還開心。像是63歲的小高,50多歲退休後就熱衷參加各種運動與社團,但舞蹈是從沒想過的事。「其實我的肢體很不協調,當初也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沒想到就徵選上。」但徵選後他的壓力就來了,一度因為節拍和動作不大跟得上,讓老師有點擔心。

看著他一路走來的蘇依屏表示:「小高第一天就非常緊張,動作常常記不住或做錯,但他身邊有很多小天使,會一直幫助他、提醒他,也讓我們放下心中的大石。」小高說,「像是瑄妤,總是不斷提醒我動作,還會小聲幫我打節拍、借我筆記,假日空檔還找我去捷運站練舞,讓我出錯一次比一次少,才有餘力去感受到作品的美好。」

年輕人對生命充滿熱愛與勇於表達,也讓小高感受到衝擊。「我自己也年輕過,但新世代的年輕人不吝『示愛』,比我們當年更加勇敢表達自己、更加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對我來說也是提醒,提醒自己可以更勇敢一點。」也因此,小高在演出後也立刻報名舞蹈課,突破曾經以為自己不在行的事情。

從喜歡身體律動到和一群人跳舞,60歲在醫院當醫檢師的瑀嫻,相當珍惜這段排練時光,「大家都跳著同樣的動作、練習一樣的次數,不會因為年紀大就可以少跳或休息。」即使自己下班後還要練到10點,回去又要按摩放鬆肌肉常常搞到半夜1、2點才睡,雖然累也因為年輕朋友的熱情與活力,讓自己撐了下去。

「每次上課時其實都感到體力不夠,但每每暖身後再彼此加油打氣,感覺到力量又長出來了。」尤其年輕人享受跳舞的單純快樂,也讓她學到要更放開自己,「年紀漸長難免會有包袱,但這次美好的旅程之後,我也想更肯定自己、開心地跳舞,不要管別人怎麼看。」

和年輕人一起跳舞,體力有點挑戰,但心情是享受的。和年輕人一起跳舞,體力有點挑戰,但心情是享受的。

保持開放的心、彼此欣賞,自然笑聲不斷。保持開放的心、彼此欣賞,自然笑聲不斷。

或許體力上略遜於年輕人,但熟齡哥姊的精神韌性卻是更勝一籌

老師們表示,作品中有很多地板、下盤與核心動作,即便體力再好,到第二週年輕學員的身心也到了臨界點。但熟齡朋友面對困難時的專注與堅持,在LINE上不停地加油打氣,提供了支持與穩定的力量,也讓年輕世代重新點燃活力。

身為年紀最小學員18歲的瑄妤也分享,本來以為哥哥姊姊可能因為社會歷練會有「偶包」、很拘謹,「但我發現第一天上課,竟是熟齡的哥哥姊姊主動認識我們,也不吝地稱讚,讓彼此很快就熟悉起來,也因為他們的敞開接納,我也能做自己,毫無保留的分享愛與關心,老實說,我沒有感到他們是長輩,反而更像是同儕。」

接受、欣賞彼此的不同  就是一種認同

世代之間,因成長的歷史背景、時代氛圍,彼此必然會有不同,接受對方的不同,也是一種認同

今年4月即將重新公演的《薪傳》,將由雲門第8代舞者接棒(是專業版演出,不是這群素人)。跨越第1代到第8代的李靜君認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中美斷交),第一代舞者跳《薪傳》像是對環境的對抗和拚搏,那種專業及認真的態度至今影響我也餵養著我,而我如今在看雲門第八代的舞者跳《薪傳》,從身體的狀態到個人的生命觀都全然不同,少了當年的苦,卻多了的快樂與自信,卻仍然是我的典範。」

青銀共創,其實就像舞者們的插秧動作般,為社會種下一顆小苗。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與跨世代共舞,但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嘗試「專注地傾聽」他人。林懷民曾說「每天都是突圍的好日子」,與不同世代交流,聽與說彼此的故事,或許是今後每一天都可以實踐的事。

演出當天林懷民到場給予鼓勵。據說彩排時,他不管眼前是否素人或年齡幾歲,忍不住喊著「步伐再大一點」。藝術哪裡有年齡限制!(蔡耀徵攝)演出當天林懷民到場給予鼓勵。據說彩排時,他不管眼前是否素人或年齡幾歲,忍不住喊著「步伐再大一點」。藝術哪裡有年齡限制!(蔡耀徵攝)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