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家、麻醉科醫師主動脈,在中年之際,開始了「半醫半僧」的生活──每週只有2天當醫師,其他時間不是禪修,就是在家讀佛經、打坐,甚至認真考慮出家為僧。旁人覺得可惜,看遍生命苦難的他卻認為,心靈平靜的此刻,反而是人生中最好的階段。
「打針喔,忍耐一下。」走進醫院疼痛門診,以麻醉科醫師為職業的作家主動脈,正在替一位90歲阿公的膝蓋施打血小板血漿,希望能替他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之苦。
主動脈一手拿著超音波掃描儀尋找可能的下針點,這可不是一針了事,另一隻手拿著針筒,像是拿著鉛筆輕輕比劃,一針、一針地將血小板血漿注射進患部,輪到膝蓋後側時,想到老人家翻轉身體非常不便,他揮了揮手,示意護理師不必勉強阿公,便以極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繼續完成注射。
「這個阿公有希望!因為他會運動!」望著阿公離開診間的身影,主動脈放下酷酷的表情笑了起來。他的判斷依據是:阿公迫不急待地想要回到心愛的槌球場上。
45歲(2023年)的主動脈,醫學院畢業後就至東部大型醫院擔任麻醉科醫師,也在東部疼痛控制領域享有不小名氣。照常理說,如今應該已是醫院裡身居要職的中流砥柱,然而他的故事卻不是這樣發展。現在的他呈現「半醫半僧」狀態,每週只有2天穿著白袍在醫院工作,其他時間若不是在精舍、法鼓山禪修、就是在家裡研讀佛經、打坐,甚至,他認真考慮出家為僧。
承諾會照顧病人,卻不得不看他離開 面對他人的苦痛,醫師如何治癒自己?
大多數人聽到他想出家為僧,多半會震驚地問,是不是失戀?罹患重病?或是至親離世?如果人生沒有重大轉折,為何會心生出家念頭?但主動脈引述佛法說,所有決定都是因緣積累;麻醉醫師的工作雖然帶來成就感、也累積了一定財富,讓他把父母接到東部定居、更開了一間民宿,將他帶到「人生最好的狀態」。但,醫療工作比一般人更頻繁面臨生死,也讓擁有敏感觀察力的他,每一天都接受無比巨大的折磨。
「每個病人都希望自己被治癒,但真實情況就是不可能。少數失敗案例帶來的現實落差,就是我的痛苦來源,」主動脈這麼說。
麻醉醫師宛如開刀房的的生命守門員,守門員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分。即便是多年前的往事,主動脈還是清楚記得第一次失去病人時,年輕的自己躲在值班室哭了整整一個禮拜。即便鼓起勇氣走進開刀房,看見麻醉機器,想到前一天進行麻醉評估時,自己才承諾會盡力妥善照顧的病人,卻如此輕易地消失在世界上,眼淚就無聲落下。
麻醉科醫師的存在很特別,不一定會開設門診、但卻又默默守護所有手術的患者生命,圖為主動脈在開刀房留影。(圖片來源:主動脈)
他曾至台東鄉鎮醫院任職,小醫院裡人人都得支援急診。成功搶救早期胎盤剝離而大出血的產婦時,他對患者承諾:「妳睡著的時候,我們會照顧妳的孩子。」面對重大車禍造成脊椎損傷、內臟破裂的病人,他的雙手沒有停下急救步驟,腦袋裡卻閃過質疑:「救活他可能也變成植物人,龐大的照護費用會壓垮家人,這樣真的好嗎?」
開刀房裏的生死衝擊如一場午後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而疼痛門診的生死衝擊不太一樣,乍看如涓涓細流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別忘了,滴水也能穿石。許多疼痛患者與他是一週見一次面,每次見面就絮絮叨叨說個沒完,一開口說話就是情感建立的開端,關心成為他最大的負累。看著他們在眼前慢慢凋零、而自己縱然技藝高超卻已無計可施,對於一位醫師來說,又是另一種折磨。
「門診的門一被開啟,就有病人走進我的生命,當有病人走進我的生命,我們就各自受苦,病人為病痛所苦,我苦他們的病痛。」主動脈在他的書中這麼提到。
「但有感覺是好事情,沒有感覺的話,就會變成一台機器。」話鋒一轉,主動脈其實很珍惜自己兼具理工腦與文藝心的特質。他在社群媒體開設了「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粉絲專頁,迄今追蹤人數超過4萬人。這個小天地,紀錄了醫師在堅強專業形象之外的脆弱與憂傷。一個又一個結局並不完美的醫療故事,他都誠實地紀錄下來。
主動脈在10年間陸陸續續寫下的醫者日記,已經集結出版3本書。(圖片來源:主動脈)
初時,主動脈書寫是為了抒發、療癒與整理自己的心情。後來,他發現這些文字也是對自己的提醒──醫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心會越來越堅強,能夠更快從生死帶來的情緒波動中回復。但,他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忘記第一次失去病人的感覺。因為,人們不會選擇掩面哭泣的醫師,也不會選擇面對失去病人毫無感覺的冷漠醫師。
生命最好的階段,是心不隨外在的喜悲起伏 在日常修行,做自己靈魂的擺渡人
為了讓自己保持真心,主動脈在2022年年初,決定盡力將工作對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進入「半醫半僧」階段。這個消息嚇壞一大票朋友,他們所認識的主動脈,縱情自然山水,也愛繪畫寫作,更懂喝酒吃肉,是個活在當下的風流才子,如今不僅戒酒吃素,還一個蒲團、一條蓋腳巾,日日至精舍早課報到。
如今的主動脈將大部分時間用於修行,脫下白袍、尋求讓內心安寧的方式。(圖片來源:主動脈)
雖然許多人認為他的「棄醫為僧」可惜、甚至浪費,但主動脈卻認為,現在反而是他人生中最好的階段。他說,世界上所有的快樂都有遞減效應。現在的自己雖然看似收入減少,但物質需求下降、對於金錢的滿足點也跟著降低。他有更多時間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並且規律運動,這樣的平衡讓他找到安定的力量,面對世界的無常與起伏。
主動脈說,修行另一個正面影響,就是情緒穩定度大幅增加。過去常因外物而喜或悲,現在當他覺察到內心的大海起了波瀾,便能夠透過呼吸、打坐等方式讓自己恢復平靜。如果心境足夠穩定,面對世界的快樂便不會執著、看見世界的痛苦就也不會悲傷。
那麼,這位麻醉醫師的終極修行目標,真的會出家嗎?主動脈說,他確實發願出家,也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但,佛教的真正目的是教人擁有更堅強的心,好面對充滿苦難與誘惑的生命,他不會拘泥於特定的修行方式。或許某日真的落髮為僧,或許某日重回醫療修羅場,也未嘗不可。比形式更重要的是,他得先掌握心的方向。
一如他總是告訴患者:「你睡著的時候,我們會照顧你。」這一次,他選擇做自己靈魂的擺渡人。
近年主動脈在花蓮市區買了一間小公寓,打造為一處與學弟妹聚會的分享空間,也時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奇人分享心路歷程。(圖片來源:主動脈)
【50+靜心練習】隨處可做的數呼吸
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自己心情的掌控權呢?主動脈建議,無論宗教信仰為何,人人都可以透過「安那般那念數息法」作為初學者的靜心練習。
這個練習不一定要盤腿打坐,可以在椅子上以舒適坐姿進行:「深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吐氣,一邊吐氣、一邊在心裡默數1、2、3⋯⋯直到10,把氣吐光,然後重新再來一次。除了數著數字,什麼都不要想,保持將意識放在鼻尖的位置。」
過程中,如果發現有雜念飄進腦海,這很正常,只要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呼吸上就可以了。主動脈說,持續存在的雜念容易發展為貪念、瞋恚(編按:佛教用語,意指氣憤發怒),才需要練習覺察,儘早覺察到自己的心念浮動、並調整回平衡狀態,就是穩定心性情緒的最佳練習。
相關閱讀:主動脈著,《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