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覺得自己被生活困住,不滿意現況,想改變又不知道從何著手嗎?職涯專家蔡淯鈴建議,比起尋找方向,此刻更重要的事情,可能是先找到自己,想清楚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40歲左右,是人生轉變的季節。「這個年紀就好比足球上半場踢完了,要展開下半場的時候,」得人資源整合創辦人蔡淯鈴說明:「每個人對上半場的想法都不一樣,有人上半場很拚,衝刺到一個高度開始覺得有一點疲憊,也有人上半場特別著重在某一個東西,已經有成就了,可是人往往習慣看自己沒有的,所以可能會對自己有些失望。」
人生上半場,每個人著重投入的領域不同,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家庭,拚出一點成績後,看到自己缺乏的,人可能會思考:人生下半場,該如何改變?有時候,改變不一定出於主動,也可能迫於被動,例如:老花眼症狀浮現、家人生病、夫妻關係緊張,或是孩子長大了,跟家裡互動的關係不一樣。在職場,有人被升職,有人被資遣。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必須改變的時候,往往是這些外在因素衝擊我們,迫使我們改變。很多時候這些事被稱為中年危機,可是事實上這不一定是危機,也可能是轉變的基礎。」
蔡淯鈴說,40歲是轉變的季節,也是低潮很多的季節,人們在找自己的過程中,面臨整理和整頓,但其實不是只有自己低潮,而是大部分的人都這樣。一旦知道低潮是普遍現象,人將更能平靜看待轉變,更有力量思考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跟調整,也知道一切度過就好了。
轉變的季節,如何度過低潮?配合別人前,先找到自己
那麼,在這個轉變的季節,該如何走出低潮?蔡淯鈴建議,第1步是找到自己。
「女性普遍面臨的議題是這是一個配合的社會,受到傳統文化影響,我們比較容易被要求配合。」
老闆說:「你配合一下,這個工作妳去做。」
先生說:「你配合一下,幫忙照顧爸媽。」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很熟悉類似對話,而且常常配合別人,也許該先意識到「我」的存在。因為,沒有「自己」的配合,其實具有慢性且強大的殺傷力。
「關鍵都還是在於那一個我。」蔡淯鈴說,想找到自我,可以問自己:
.我是誰?
.我要什麼?
.我的界線是什麼?
.我的夢想是什麼?
.我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我的長處是什麼?
.我的短處是什麼?
.我現在手上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我要找誰幫忙?或者我要花錢請別人做,擁有自己的時間嗎?
先做自己,再想配合。有了自己,遇到事情才有能力做出比較好的判斷,而且判斷的時候,妳會是開心、有力量的。
劃清心理界線 你沒有義務承擔別人的責任
「對自己的覺察,其實是同理別人的基礎。」蔡淯鈴說,自己和自我是兩件事,自己是我愛自己,但我也愛別人,我疼惜自己、尊重自己的需要,但我也尊重別人的需要;自我則是我最重要,別人都要配合我,凡事以我為優先,不考慮別人。
舉例來說,蔡淯鈴有位同事,會告訴小孩:「寫功課是你自己的責任,老師說要帶什麼東西,忘記帶也是你自己的責任。」
有自己的人,不會無限制地供應別人,滿足別人合理/不合理、成熟/幼稚的需要。
可是,沒有自己的人,一聽到小孩打電話回家,可能就會灰頭土臉的衝去學校,拿東西給小孩。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以大局為重。」社會要求我們先以家庭為重、先以滿足父母的期待為重,可是我們應該思考:別人對我的期待、請求或詢問,我能不能滿足?或者,共同討論一件事情,解決的辦法可能有好幾種,對別人來講,他沒有考慮你的時候,那個方法對他來講也許最簡單,但是如果希望他考慮你,你就要和他討論出一個不要犧牲你的方法。
每天花10分鐘照鏡子 和自己說說話
沒有自己的人,如何找回自己?蔡淯鈴建議,可以在生活中找一位自己欣賞、尊敬的朋友。當生活中有疑問時,詢問對方:同樣一件事情,我會這樣做,你會怎麼做?
如果有預算,可以做坊間測評,但測評結果只是指南針,知道自己的慣性是什麼。「找自己是一段歷程,不會說我昨天沒有自己,今天就有自己。」
照鏡子也是好方法。蔡淯鈴曾經請一位女性每天回家花10分鐘照鏡子,看自己的每個部份,對方會一邊照鏡子,一邊跟鏡子中的人說話,有一次,甚至講著講著就哭了……。
在這個時代,找自己的路上會遇到的困難,可能是噪音太多。聊Line、滑臉書、追劇,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靜下心來跟自己對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這些看起來便利而有效率的工具,也讓我們對於別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都拉高了。蔡淯鈴提醒:「我們都說想做自己,可是我們留給自己的時間和心思有多少?」
釐清職涯 先思考:你想在工作中得到什麼?
找自己,有助於釐清未來職涯發展方向。從職涯發展的角度來看,你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工作?」
蔡淯鈴認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不一定是疊上來的,也可以理解為不同類型的人,有人的需求可能是自我實現,有人的需求可能是成就感,有人工作其實是為了交朋友。所以,思考下一步職涯發展方向時,得先花時間想想:「我想在工作中得到什麼?」
不同的需求會產生不同的狀況,加上身體、心理、家庭種種因素,也會影響到你當下的狀態。如果此刻你覺得不滿意,可能是因為:
.以前對工作的想法是穩定就好,對工作沒有新的想法,到了40歲覺得焦慮。
.長期過度投入工作,卻發現自己的投入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報,覺得很失望。
.自己明明表現很好,可是組織中沒有人看到我。
「失望是一種狀態,可是導致失望的原因很多。」但是你必須願意先回過頭來看到自己,才能找到調整的方向。
溝通加資源盤點 打破限制產生新的可能
僅僅只是自我覺察帶不出行動;所以,釐清此刻的自己想要什麼之後,第2步是溝通。
試著告訴別人自己的需要,在溝通過程中,別人的回應,可能會打破自己本來的顧慮或不必要的擔憂,也可能會打破你對自己的限制,因為溝通是雙向/多向的。
「了解自己在目前的溝通內容、方式、對象是不是有什麼可以突破本來限制的地方。」
溝通後,第3步才是思考:「可不可以引進一些新的資源來解決問題?」盤點自己有哪些有形/無形資源,可能是時間、金錢、人脈、知識、技能等。比如:
.中斷職涯想重回職場的人,可能得去想:小孩有緊急狀況時,誰可以幫忙?
.本來都自己煮飯,可不可以改成外帶?
.我想學新東西,可是沒辦法去上課,那現在有線上課,我可不可以去上?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一個東西,就去盤點有什麼資源跟方法可以支持自己,而不是兩手一攤覺得沒辦法。如果找不到資源,就多找人聊一下,特別是跟自己的個性、習慣不同的人。」
蔡淯鈴說,找自己的過程,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孤單,這也是許多人40歲時必須面臨的課題。「單身的人有單身的孤單,已經結婚的人,可能也有屬於自己的孤單,如果能夠好好自我覺察,重新認識自己、享受自己,對於走出孤單也有幫助。」
當你能跟自己相處,做自己的朋友,高潮時為自己喝采,低潮時為自己打氣,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接納別人的不能,理解在這件事情上,他可能就是沒有那麼了解我。
40幾歲是人生轉換的季節,找到自己、與重要他人溝通、盤點資源是面對所謂中年危機的3個步驟,也是自我更新、進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