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紫菡 圖/岳澧人文映像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每個人多少參加過喪禮,卻不一定拍照留下記錄。拍攝超過500場告別式的喪禮攝影師凱文,認為喪禮有撫慰生者的意義,流動的也是真實無比的情感。他看過哪些感人的故事?又有哪些對生死的體悟?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希望未來自己的喪禮簡化,甚至零葬。很多人認為,繁複的儀式並不必要,也沒有意義。但真的是這樣嗎?
從喪禮攝影師凱文(本名李柏宏,岳澧人文映像創辦人)的視角,卻看見了告別式中的美感及溫度。從他多年來拍攝了500場告別式所累積的作品之中,無論是從傳統喪禮的儀式感、器物、圖騰與人的關係,或告別式所蘊藏的人際互動等,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看見,喪禮中所蘊涵的生命微光,及與摯愛告別的真實情感。
喪禮照顧的是活人的心情 好好宣洩完成告別
「我覺得當儀式簡化之後,如何提升質感、照顧活著的人的心理層面很重要。這麼多年來,我看過很多人因為這件事,人生就停留在那一刻,有的得了憂鬱症而無法再往前走了。喪禮中的很多儀式,對活著的人是有意義的,讓人在過程中盡情哭泣、至少得到宣洩,在心理上完成告別。」
凱文的攝影作品,曾2019年獲得在IPA國際攝影獎的傳統與文化類項目,在這有「攝影界奧斯卡」之稱獎項中,李柏宏以一幅傳統喪葬儀式紀錄奪得榮譽獎。影像中的法師扮演的是溝通陰陽兩界的橋樑,藉由灑敬儀式,將米酒灑在庫錢上面,結束燒庫錢。
很多攝影師踏入業界,泰半以婚禮攝影為主,何以李柏宏選擇了令許多人視為避諱的喪禮攝影呢?
李柏宏說,起因於多年前家裡一位重要的長輩驟然離世,在醫院等待短短2天的時間,長輩就走了,他記得,當他們簽下放棄急救書的那一刻,心裡非常痛苦,「好像放棄了讓他存活的機會一樣……但也在那一刻,我開始希望能把一切記錄下來。」
喪禮的情感比婚禮更真實 眼神、背影都藏有詩意
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的醫學社會工作系,後來因緣際會學了攝影,走上這條路。剛開始,他也拍過幾年的婚禮攝影,但,也許是一路累積的人文心理素養,讓他的攝影嚮往追求真實的情感。「婚禮攝影中,你能捕捉到的真實比較少,攝影師要引導,但也許是亞洲人比較內斂,連擁抱都不太自然,因此,在這部分我的心理成就感不太大。但,在喪禮攝影上,你幾乎不用特別引導,所有的情感都是如此真實。」
(*拍攝超過500場告別式,凱文遇見哪些感人故事?請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