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片提供/黃嘉倚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在台北住了20幾年,2020年,黃嘉倚因疫情選擇回彰化老家,過著彰化、台北兩地跑的生活。返鄉後,她一度不適應新生活,但因為長輩一句:「不要抱怨,正是因為鄉下沒有,才會是妳的機會。」她轉而調整心態,感受彰化生活的樂趣,還因此開發出新謀生能力。
要不是拜疫情之賜,黃嘉倚大概沒想過這輩子會回彰化。
「賺錢在台北,生活在彰化。」2020年,在台北住了20幾年的她,回到彰化花壇老家,過起彰化、台北兩地跑的日子。她每個星期上台北一、兩次,打理自創絲綢服飾品牌業務,或者逛逛展覽、咖啡館,汲取精神養份,有時當天往返,有時住在旅館,雖然需要來回奔波,卻省下房租這筆固定開銷,還找到新生活樂趣。
黃嘉倚說,很多人覺得台北到彰化很遠,但曾在上海工作的她不認同。「有一次客戶開車,從浦西到浦東,就開了兩個半小時,那才叫遠。台北到彰化真的不遠,而且坐高鐵很快。」
算下來,搭高鐵1個小時,台北到台中票價700元,不趕時間改搭客運,票價不到300元,時間比高鐵多出50分鐘。不過,高鐵到站後還要轉車,票價和轉車時間的成本,算一算其實差不多。
工作室設在台北,因為案源相對多;不在台北租屋,一方面是工作室採預約制,時間自由有彈性,一方面是不需負擔固定成本。「房租是每個月固定要給人家,你不會說這個月沒收入就不用給。」
清晨,為了拍露水在稻田上閃閃發亮的照片,再冷她都會從被窩中爬起來,帶著相機,騎著摩托車出門。
黃嘉倚喜歡騎著摩托車四處晃,看到美景就拍下來。
「我現在比較懂得觀察天氣的狀況,雖然天還濛濛的,水氣很重,但太陽早上6點的時候,就已經照到我們家的屋簷,我就想今天天氣應該不錯,趕快整理、整理就出門了。」
在建築業任職多年,亦曾赴上海擔任設計總監,黃嘉倚不諱言,在彰化的生活和以前很不一樣,種種差異一度讓她不太習慣。
「比如我剛開始找不到好吃的生菜沙拉,櫛瓜、酪梨也很難找。後來發現彰化不錯,還是有農場願意從事友善農法。」
重新適應家鄉的人際關係 40歲後時間花在頻率相同的人身上
重新適應家鄉的人際關係,是返鄉必然會面對的課題。
剛開始,同學聽到黃嘉倚返鄉,好多人約她開同學會,但她一場也沒去。同學大多有家庭,但黃嘉倚單身,老同學的話題她很難參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環境跟自己想過的日子,這沒有誰好或誰不好,重點是要找到頻率相同的人。」
此外,黃嘉倚回老家後,看她創作,有人評斷:「妳這樣會餓死吧!」看她單身,忍不住對著40幾歲的她叨唸:「妳要嫁喔,不然妳以後怎麼辦?」
面對種種言論,黃嘉倚選擇保持禮貌,像滑手機一樣把這些聲音滑過去。「碰到頻率不同的人,不用找他吵架,也不用糾結,千萬不要想改變別人,找頻率相同的人就好了。」
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讓黃嘉倚得以自在做自己。「女人真的要看懂自己,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她想起不久前看到一個故事:
有位爸爸拿出家傳骨董,要女兒去詢價。
女兒去了3個地方,一個是拍賣公司,一個是小骨董商,還有一個是地攤。
一樣的東西,3個地方給出的價格卻不一樣。
原來,爸爸想讓女兒知道,一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的價值不一樣。
黃嘉倚接著說:「所以不用否定自己,重點是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而不是由別人來定義妳,這是最困難的,尤其是女性,因為女性常常是被貶低的,比如結婚了要生小孩、要處理家裡的事,慢慢的跟世界愈來愈脫節,最後發現怎麼回不去了。」
身為家中長女,黃嘉倚也像是朋友間的知心姐姐,她常常和女性朋友分享更新大腦的重要性:「手機容量如果哪一天快滿了,不按清除鍵,沒辦法運轉,大腦也一樣,有時候要清除一些東西,不要讓別人對你的評語或你很後悔的事情絆住。過去就過去了,勇敢往前看,你才會發現新的可能性。」
返鄉不一定要當小農 但要找到生存之道
別看黃嘉倚適應得很好,其實,剛開始回彰化,找不到喜歡的書店,展覽也相對少,一度讓她不太適應。
直到一位長輩告訴她:「不要抱怨,正因為沒有,才會是妳的機會。」她才調整心態,從生活中發現新樂趣。
有一天,她在住家旁邊看到幾棵野樹,樹上的果實原本有黑色硬殼包著,硬殼掉落以後,露出裡面的白色種子。仔細一瞧,這不是烏桕嗎?
後來,黃嘉倚上網一查,果真是烏桕。「在台北,我只是從花市去認識這些花材,壓根不曉得原來它長這樣,我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就一直去接觸。」
黃嘉倚運用火鶴、白蘋果、白蘭等花材,創作出雅致的花藝作品。
看到路邊野花,她會拿出手機,打開「形色」App查花名;想蓋竹屋,她就上YouTube看影片;甚至,臉書好友發文分享展覽資訊,也成為她的精神糧食。
「現在是自學的時代,只要有網路、有手機,不管在哪都可以學習,我後來發現二地居不會太脫節,是因為有網路跟手機。只要肯學,看YouTube也可以學到新東西。」
持續觀察、主動學習,是黃嘉倚的生活樂趣,她也由此找到在彰化的生存之道,開發出特色課程。「你既然要在彰化生活,就要有你的生存方式。」
很多人回鄉會選擇以小農為職業,但黃嘉倚自認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她從自己擅長的美學出發,由此逐漸延伸出茶席、花藝課程,她從茶席的「席」字談到古人席地而坐一事,將茶和家具史結合起來;她也運用柳枝、烏臼、倒地鈴等在地花材,組合出別緻的聖誕花圈。
黃嘉倚善用在地花材,做出有台灣味道的聖誕花圈。
開課後,學生反應不錯,黃嘉倚也結識喜愛設計的新朋友。一切看似順利,但她其實也經歷過一番心態調整。不愛熱鬧、不喜歡時間被綁住的她,本來受邀開課很猶豫,轉念一想決定試試看,這才發現只要願意嘗試,生活永遠有新的樂趣。
「腦袋裡的東西要不斷更新,才會吸引新的族群喜歡你,就像我們坐火車,妳上了這輛車就不要往後看,時間一直在往前,往後看沒有意義,只是一直追著後面的景色跑而已。」
善用臉書交朋友 生活永遠找得到新鮮感
不追著後面的景色跑,不留戀過去,是因為生活中持續有新鮮事、新朋友。黃嘉倚分享她的臉書交友法:「平常觀察到什麼,就拍照、寫感想,設定公開,讓別人認識你。」
在臉書上看到想認識的人,她會主動加對方,並傳訊息介紹自己。「我先介紹我是北漂族,現在回到彰化,讓對方知道我的背景。」
雙方互加好友後,保持互動,看到合適的貼文就按讚、留言。互動一陣子,彼此比較熟識後,如果黃嘉倚正好要到對方居住的城市,就主動傳訊息,問對方可否前去拜訪,逐漸擴大雙方的人際連結。
「只要你的能量是好的,本意是好的,就會遇到對的人。」
黃嘉倚彰化老家水溝旁,倒地鈴一抓一大把,在農夫眼中,它是有害植物;在黃嘉倚眼中,它是花材;在花市批發商眼中,它是錢。
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價值,過日子也一樣。同樣是返鄉,有人覺得資源匱乏,黃嘉倚卻能把日子過得有新意、有美感,自己釀花蜜、泡花酒、學新知、交新朋友,一切就端看是否願意多往前跨幾步。
(封面照片說明:黃嘉倚喜歡四處走走看看,路邊盛開的花隨手一拍就是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