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年休假,在台東放空、散步、看日出!黃雅淳:人生要有段無所事事的時間,找回內在的神聖自我

身分如衣服,要隨季節更換。
身分如衣服,要隨季節更換。
2022.12.11
61,642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陳莞欣

身分如衣服,要隨季節更換。

作者|林芳如 2022.12.11

責任編輯|陳莞欣61,642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5 1

文/林芳如 圖片提供/黃雅淳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2020年秋天到2021年夏天,台東大學兒文所教授黃雅淳向學校申請為期一年的研究休假。這一年,她常常開著車到海邊看日出,白天看書、寫論文,傍晚出門散步,入夜後拿毛筆抄《心經》、《道德經》。日子規律而單純,但她曾為這看似一事無成的飄浮狀態憂心;如今回顧,這段渾沌的日子反而成為她找回內在神聖自我的契機。

採訪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黃雅淳,她第一句話是:「我想先跟你說謝謝,你彷彿是一個來自神聖地方的天使,因為你的一封信像一條線把我拉回來,我都快忘記了。」

那件快被遺忘的事,指的是黃雅淳向學校申請了為期一學年的研究休假,橫跨2020年到2021年,從前一年秋天到隔年夏天,那一整個學年,她只研究,不授課,忙碌的生命,終於有機會迎來短暫的停頓。

休假那一年,她習慣天還沒亮就開車去海邊,趕在太陽完全升起之前,走向沙灘坐下來,看天空中的彩霞。有時候距離沒算準,海浪打過來,還會打溼雙腳。

休假那年夏天清晨,黃雅淳喜歡到卑南溪出海口等待日出。休假那年夏天清晨,黃雅淳喜歡到卑南溪出海口等待日出。

風大的時節,她不去海邊,改拿瑜珈墊到自家頂樓,開啟手機縮時攝影功能,拍每天日出的樣子,太陽出來的空檔,她就做瑜珈。有幾次,清晨的風太舒服了,她忍不住靜靜地躺著,靜靜地看雲飄過去。

「我那時候深刻感受到蘇東坡《赤壁賦》那種感覺,大自然的饋贈既是永恆的,可是我在這裡看雲,它又是剎那都在變化,那個生命的當下我彷彿獨擁這一切,多麼的幸福跟飽滿。」

飄浮是人生之必要  別急著找到新角色

休假那一年,黃雅淳常常跟大自然同在,也跟自己同在,她覺得很幸福。但其實,在那之前,她「身心都不太快樂」。

「很被干擾、很混亂、生活很疲憊,教書也教這麼久了,面對一切真的會自我懷疑,覺得過去努力建構的一切好像很虛空。」

人到中年,大概不免經歷一些失落,過去的某種人際關係或以為很重要的東西被迫放手,這些失落可能來自職場,也可能來自家庭。「比如以前女兒很依賴我,可是那一段時間我常常想跟她們講話又怕干擾她們,怕她們在忙,就是你會覺得存在感正在鬆動吧。」

身份鬆動之際,人會產生一種飄浮感,充滿混沌和不確定,不免令人沮喪;但黃雅淳認為,這種飄浮感很重要,而且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必急著去找另外一個角色來自我認同。

她引用莫瑞.史丹在《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中提到中年轉化過程時的一段文字:

「不確定感,凡事懷疑,特別是對自己過去的自我認同和理解。這是我稱之為過渡(liminality)的關鍵階段。過渡不能太快結束是必要的。提早關門將會干擾蘊藏在它所產生而正要穿過的混沌中的創造性潛能。一個新世界形成了,演化是花了一些時間。掩藏的人格突然冒出來,我們需要時間讓它展現特性,然後變得穩定。」(p.11)

休假快結束的時候,黃雅淳曾感到慌張,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升等,本來要寫兩本書,後來一本書也沒寫完,覺得自己好像一事無成

直到看到莫瑞.史丹書中那段話,她覺得被理解與支持,知道不能強迫飄浮階段結束,如同《山海經》所言:「天地混沌如雞子」,開天闢地之前,總會經歷混沌。

「我們平常都太強調精準、效率了,可是生活要有那種不急著去哪裡,不急著要有什麼結果的階段,你就是讓它如實呈現,會有各種東西浮出來,也許是不安,也許是懷疑,雖然不清晰、不精準,可是會有很多創造性。」

內在自我與外在之我  拉開距離別太入戲

花開、花落自有時,給混沌狀態一段時間,時候到了,一切自然清明。

在那段自稱耍廢、放空的一年,黃雅淳黎明前出門看日出,趁太陽還不大之際,沿著木麻黃林道走10趟,再回家寫論文、看書。傍晚4、5點,她再度走出家門,沿著河堤散步到海邊,偶爾邊走邊聽有聲書,看到河堤旁的晚霞,也忍不住拿起手機拍照。「平常都很忙,但是那段時間可以抽離,每天就是走出去再走回來。台東真的不錯,別人來度假,我就住這裡。」

晚上,黃雅淳會用毛筆字抄大幅《心經》,也每天讀一章《老子》,以各種方式探索自我、接近自我。「就好像在挖礦,因為我們的生命長成,身上會有一層一層土壤跟灰塵把我蓋住,可是如果我相信那個內在神聖自我,我就把它剝掉,去挖出那個寶藏。」

此之內在神聖自我,係相對於外在之我而言。黃雅淳的媽媽住台中,每次打電話回家,媽媽都會叮囑她:「你要好好愛自己、好好照顧自己喔。」

「『我』要好好照顧『自己』,所以有兩個我,就是那個內在的、神聖的我要去照顧在生活當中被工作、情緒、壓力弄得紛紛擾擾的我,但我們常常會忘記後面的我,只記得在生活當中、舞台前面那個起起伏伏的我。」

用心準備餐點慢慢享用,是善待自己的最佳方式。用心準備餐點慢慢享用,是善待自己的最佳方式。

都說人生如戲,可是我們太容易被生活拉著走,如何提醒自己別太入戲?「就好像看電影,我們跟著裡面的人哭,跟著裡面的人笑,但是燈光一亮,畫面一收,就是一個空白螢幕。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背後那個我。」

別太入戲,角色轉換的時候,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身分。

「回頭想想,我們這一生有各種身分,我們曾經是女兒、學生,但是那些身分都被我們暫時放下了,不再那麼重要了,但我們會有新的身分。很像衣服,我們把媽媽的角色這件衣服穿起來,可是現在天氣變了,毛衣該脫了。」

點蠟燭、戴手鍊  每天提醒自己「我是誰」的小儀式

一年假期結束後,黃雅淳重新回到忙碌而奔波的日子。有時候,她會忘記向內觀照,但那條戴在左手腕上的手鍊,是最好的提醒。

「只要記得,我就會戴一條手鍊,提醒自己:現在在憤怒的我,現在在煩躁的我,現在在心跳加快的我,或者現在講話很快的我,稍微停一下,就像從高處去覺察在人生舞台上的那個我。」

戴手鍊是提醒,早晚點蠟燭也是。

「我早晚點蠟燭,看著燭火,即便很短,可能一分鐘,我沒有靜坐,可是我知道每天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是再一次提醒我是誰,或者是覺察現在身體的情緒在什麼樣的狀態。」

情緒受到干擾的時候,黃雅淳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 現在讓我不舒服的人是誰?

2. 是什麼東西讓我不舒服?

「這是兩個問題,比如有些人講話很激動,可能是在掩飾恐懼,他沒有覺察到他的不安跟恐懼,而是先聲勢奪人。」

手鍊與燭火,像是生活的暫停鍵,幫助黃雅淳找出讓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背後最真實的原因,也讓她即使在忙碌的日常,也能心神安定,不再載浮載沉。

「生命要有動有靜才會平衡,不斷向外追求,如果沒有偶然的向內,或者是休息,我覺得會失衡,所以飄浮狀態是必要的,放空、無所事事是必要的,不要急著去關閉它。等到混沌得夠,沉澱下來就會找回真實的自我。」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