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如何避免老後失能、臥床?大重量訓練,可以是預防退化的有效方法。「烏烏醫師」烏恩慈,2年前邀請70歲的姑姑一起練重訓,讓原本手舉不高、蹲不下的長輩,逐漸找回流失的能力,變得活動自如。人到老年,也能愈活愈好。
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離世前2天仍親自接見新任首相、96年的人生中,臥床天數僅有一天。不少人在驚嘆女王的堅毅之餘,也好奇:不用長照的老年,如何達成?
「我有信心,我姑姑到她過世的那一天,都還能夠自己走路。」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說。她經營臉書粉絲頁「烏烏醫師」,長期推廣孕婦運動,2年前也勸說70歲的姑姑加入大重量訓練的行列。練重訓2年後,原本手舉不高、膝蓋蹲不下的姑姑,變得活動自如,推著好幾公斤的槓鈴行走也不成問題。甚至,連性格也變得開朗。
為什麼銀髮族做重訓,有機會逆轉失能?烏恩慈指出,以漸進的方式,對身體施加重量的刺激,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才會「向上適應」,繼而提升體能的上限。打個比方,就像人在職場上,有點適度的壓力才會進步,可以完成更困難的任務。「姑姑現在可以推那麼重的槓鈴前進,自己走路當然沒問題。」
老人只能做溫和的運動、日行萬步就夠了?大重量訓練,才能長肌肉、防失能
烏恩慈回憶,2年前,姑姑的運動觀念和一般年長者無異,對重訓完全陌生。她先以身作則,養成規律重訓的習慣,再買教練課送給姑姑。「剛好我生日,她做重訓是送我這個姪女的生日禮物。」
過往,大眾總認為銀髮族不該做激烈的運動。最好是溫和的走路、打太極拳,才不會受傷。但烏恩慈指出,這些所謂的「溫和」運動,並不足以幫助年長的身體應付老後的挑戰。
她舉例,姑姑性格獨立,以往喜歡自己開車出門,也有日行萬步的習慣。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她除了糖尿病、血壓稍高等常見的熟齡慢性病外,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漸退化。例如,因為手舉不高,無法自己扣上內衣;膝蓋蹲不下,外出一定要找坐式廁所;因為怕跌倒,不敢自行走樓梯。
走路,雖然可以打破久坐的生活型態,卻無法訓練上肢,也沒辦法減緩肌肉和骨質流失。相反的,完整的大重量訓練,上下肢需要負重往不同方向施力,才能讓身體更全面地變強壯。
大重量訓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長者找回流失的能力。
「我覺得大家對於銀髮族運動的想像,有非常多錯誤。」烏恩慈直言。銀髮族當然可以練重訓,只是教練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調整動作,以達到安全進步的目標。
如何說服長輩練重訓?找個好教練、設計退階動作,降低對「受傷」的恐懼
烏恩慈提到,剛開始,姑姑也嫌重訓麻煩。前半年的時間,她親自陪著姑姑上重訓課,以碰面作為訓練動機。姑姑告訴她,「你這麼忙,我見到你也不容易。每個禮拜來運動,起碼我們可以講兩句話。」
做大重量訓練的第一個月,姑姑就因為核心肌群無力、腰不舒服而就醫。她形容當時的慘況,「差點人都快死掉了的痛!」但休息幾週後,她又再度展開訓練,且漸入佳境。
「有些人擔心做重訓會受傷,可是你不做,怎麼會知道呢?」烏恩慈指出,在合適的場地、教練指導下,長者重訓的受傷風險並不會高於其他運動項目。更何況,即使不做任何運動,持續退化的肌肉也會提高人們在生活中受傷的機率。例如,常常閃到腰,可能是核心肌群無力;長期臥床、缺乏活動的老人,也會因為身體重量壓迫而長褥瘡。
再者,重訓可以設計「退階」的動作,讓身體受過傷、較無經驗的初學者,以更簡單的方式進行負重訓練。例如,蹲不下去的人,在做深蹲時可改為「箱上蹲」。訓練者同樣背著槓鈴,但蹲到箱子或板凳的位置即可,不必勉強自己蹲低。
烏恩慈指出,自由重量訓練的價值,正是教練可以按照個人體況,設計不同的退階動作,調整負重強度。坊間健身房常見固定式的器材訓練,雖然也有訓練效果,但訓練軌跡固定,沒辦法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菜單。
她也分析,熟齡族若在家拿小啞鈴、寶特瓶做居家輕重訓,一來重量無法持續增加,進步空間有限。再者,隨著年紀增長,人的本體感覺變差,可能做錯動作而不自知,反而增加受傷風險。想和姑姑一樣,從蹲不下進步到可以蹲,在合適的場地、由合格教練指導的大重量訓練,會是更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老了不是只能認命接受退化 中年後身體仍能進步,愈活愈好
但烏恩慈也坦言,在目前的健身市場上,找到適合年長者的教練並不容易。即使教練持有樂齡運動指導員等相關證照,也不一定有充分的實務經驗。好的教練會關心學生的成長和訓練目標,「而不是羞辱你的外表,要你短時間練成馬甲線。」
她建議,想確認教練適不適合自己,除了從對方的教學經驗評估以外,不妨問自己:跟著教練練了一段時間後,到底有沒有進步?這段關係能不能讓你變好,更靠近原先想達成的目標?「跟著一個教練會不會順利也是緣分,一開始一定會走冤枉路,但不要覺得找錯就不能換。」
說起姑姑重訓2年多來的進步,烏恩慈提到,最明顯的改變是血壓降低、原本糖尿病需要施打的胰島素用量減了一半。「我已經放棄管姑姑怎麼吃了,都70歲了就讓她吃吧。」在飲食內容不變的前提下,重訓可以讓肌肉增加,提高胰島素敏感度,也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品質。
此外,重訓也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烏恩慈觀察,過往習慣獨來獨往的姑姑,練重訓後性格也變得較為外向。「她以前絕對不會主動跟陌生人講話,也很排斥拍照。」可以說,重訓不只有益身體健康,也對心態有正面的影響。
兩代一起練重訓,也能分享彼此的進步,多一個話題。
現在,每週兩次一小時的重訓,已是姑姑的生活重心。對個性獨立、喜愛一個人出門旅行的姑姑而言,一身肌肉是自立生活的重要基礎。烏恩慈強調,中年後的身體,仍有持續進步的可能。「人老了不是只能認命,最後10年躺在床上。」早點開始大重量訓練,就能逆轉退化,找回身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