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黃季平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出門旅行是為了放鬆,但常有人說:「玩久了也會膩。」如何規劃旅行,才能每次都有新的收穫,甚至開創第三人生的新事業?專家建議,值得參考!
「有一陣子在中國,我最喜歡拍廁所,露天的廁所、漂亮的廁所,或是我去西藏布達拉宮也拍廁所,那可能是最高的廁所。」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兼原民中心主任黃季平說。黃季平主要研究少數民族,曾走遍中國各個角落。那段時間,她每到一地就會拍廁所,心想將來教學可用,無形中也成為行程中的獨特記憶。
前往布達拉宮宮殿廁所的路上(2002年)。
布達拉宮宮殿廁所內部(2002年)。
新疆天山的廁所,題名為輕鬆府(2004年)。
設定主題、累積素材 旅行可能開創第三人生新事業
出門旅行多半是為了想脫離日常軌道放鬆一下,但若只是漫無目的的吃吃喝喝,一次、兩次之後,可能很快就厭倦了。如何規劃一場知性的旅行,怎麼玩都不會膩?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持續接觸與累積,將能擴大眼界,讓你每次旅行都有新的收穫!
若能仿效黃季平選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持續拍照,累積素材,製作成專題相簿,也許過了三年五載,你將成為該領域專家,讓旅行不再只是吃吃喝喝,而是一場知性之旅。
「我有個朋友很喜歡貓頭鷹,他每到一個地方就買貓頭鷹,問當地人背後有沒有故事。我看到他的貓頭鷹收藏,覺得很驚人。」
黃季平認為,這個興趣最後甚至可能成為一個人退休後新事業的起點。以紅酒為例,如果已經決定出門旅行的目標是學習跟紅酒有關的知識,每到一個地方都品嚐當地的紅酒、參觀酒莊,累積個5年、10年,你會開始對酒有了品味。
把這些知識和概念集結成冊,也許會成為暢銷書;或者,摸熟門道以後,也許可以把國外的紅酒引進台灣,開展一門生意。「不用特意去想,可是在累積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路自然會出現。」
為了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黃季平走遍中國各地,圖為中國涼山美姑洪溪鎮民的歡迎式(2005年)。
中國涼山美姑洪溪鎮的織布場景(2005年)。
看清旅行背後的產業鏈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根據興趣選定主題,當成旅途中的重點能讓旅程更有意義,但若能看清旅行背後的產業鏈,也許思考會更具深度。
旅行業,或者說觀光產業,背後有三種角色:提供服務的人(票務、住宿等)、參加旅遊的人、當地人。
而除了人的元素,旅行還有文化風情、自然景觀這些促使我們想前往觀光的有形、無形資產。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多數人到法國旅行,會想到香榭麗舍大道逛精品店?為什麼到了埃及,非去看金字塔不可?為什麼外國人來台灣,經常指定喝珍珠奶茶?
其實,這些觀光印象,多半是由公、私部門共同塑造出來的。
以珍珠奶茶為例,最初珍珠奶茶興起,和民間自發力量有關,後來經過公部門對外大力宣傳,如今珍珠奶茶已經成為台灣的觀光形象。所以,2022年國慶,受邀來台灣演出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學生一看到珍珠奶茶,臉上才會掩不住興奮的神情。
「當你想要出去玩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背後是一個產業。它透過各種管道讓你接收到它想宣傳的資訊。」黃季平認為,了解觀光背後其實是一個產業鏈,試著從觀光客、當地人、旅遊業者的角色看待旅行這件事,並且在出發之前,對當地的地理和歷史知識有基礎概念,運用Google地圖標註想去的點,擁有全貌觀以後,思考將更深入與深刻。
善用文學、電影 打開旅行中的感受力
蒐集資訊有助於打開旅行之眼,出發前接觸與目的地有關的文學作品、電影,則有助於打開感受力,使你的旅行更柔軟、豐富。
每次出門旅行,黃季平總習慣帶一本和當地有關的書,把資料存在iPad,避免書占空間。「比如到日本伊豆,我會把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再複習一遍,這是另外一種深度旅遊的方法。」
雖然現在資訊發達,很多資訊上網查就有,但這類資訊通常是客觀資訊。從文學作品或電影世界認識一個地方就不一樣了,其中可能蘊含作者在當地的親身體悟與感受。
「文學和藝術會讓你的旅行更柔軟,更有想像空間。像我就會想說,書上寫成這樣,我要去看看,」黃季平歸納:「設定主題會讓你的旅行有所累積,文學、電影則可以讓你的眼光和感受力跟別人不同,這兩種方式都會讓你的旅行更有深度。」
※ 本文封面照片為黃季平於戈壁沙漠騎駱駝(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