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在臺東找到新價值!部落媽媽周翠華:自學植物和傳統料理,把原民風味找回來
60歲,還能玩出新專長。
文/臺東縣政府廣告企劃
退休後,如何用熱愛的美食扎根部落文化?熱心公益的部落媽媽周翠華,因為熱愛植物與在地食材,從不會煮飯到在自家旁開了一間部落廚房,不僅結合傳統與創新化身一道道的家鄉美味,更透過食農教育讓孩子從食物中了解傳統文化。她說:退休後就要找到新的生活價值,只要體力還夠,就會一直努力推廣下去。
很多人會煩惱,太早退休不知道要做什麼?但對周翠華來說,正是可以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事物的時候。無論是到日照中心照顧老人家、到國小推廣食農教育,或是專心在廚房研究料理,樂在生活也樂在工作,還拉著先生一起當小農,為部落種下食材與文化。
退休後更忙碌 一邊學煮飯一邊當小農
其實,周翠華一開始根本不懂部落傳統食物。「以前媽媽和長輩在包在做就不想學,因為那時候年輕嘛,後來年紀大了也想吃以前媽媽的味道,就只能自己摸索。」身為排灣族的周翠華,也想傳承家鄉味,發現布農和排灣很多食物做法很類似,越研究就越有興趣,不僅看書研究植物,甚至買下家裡隔壁一塊空地蓋起廚房,打造「蕎仁美部落廚房」當作體驗教室。
她拿起一旁瓶裝的醃製豬肉,熱情地說阿美族和布農族會用馬告醃生豬肉,而排灣族則是用芋頭粉,同樣的食物會因為風土不同而有不同的做法。
「很多傳統食物的食材現在越來越少見,或是根本就不認識,就像我們家的農地上就有樹豆、假酸漿葉啊,只是因為沒有整理就被當成雜草看待。」於是她乾脆自己種食材,國小老師退休的先生也一起當小農,捲起袖子天天往農地跑,種下刺蔥、芋頭、野萵苣,慢慢將傳統部落食材種回來。
為了找回部落的傳統食材如假酸漿葉,周翠華索性與國小老師退休的先生一起擔任小農,將部落食材給種回來。
推廣食農教育 帶小朋友認識部落文化
不僅運用野地和傳統食材料理,她也思考如何用創新讓部落食物更精緻,像是高麗捲、南瓜丸就是她精心發想的創意美食。但不只是做料理、種菜,她更希望透過食農教育向下扎根,於是和附近的桃源國小合作,在每週三社團活動時間,帶著小朋友學做風味菜,還到農地裡認識食材、採集野菜和種紅藜。「你看,我這裡的紅藜都是今年小朋友採收的。」周翠華笑說,這些小朋友之前還不知道原來芋頭是種在土裡呢!
「部落的食物很天然健康,都是用食材層層賦予食物滋味,透過美食推廣食農教育,從食材認識自己的土地和文化語言,自己動手種、動手做,也能更珍惜食物。」不僅是在自己的部落推廣,周翠華也接待到訪的遊客體驗部落手作美食,分享臺東永續又在地的飲食美味。
周翠華希望將食農教育向下扎根,帶領小朋友認識部落文化。
參加部落食尚計畫 開啟人生下半場新價值
去年,她受到臺東縣政府邀請參加「部落食尚」計畫,進一步將自己結合排灣與布農相融的美味料理讓更多人知道。周翠華說,這幾年臺東推動的「慢食文化」其實就跟她推廣在地食材和「吃在地、品當季」的概念一致,美食是很好的媒介,讓更多人認識與喜愛原民文化。
「參加部落食尚計畫後,學習到很多行銷、網路的新事物很有趣!又可以到處去觀摩學習,或是到市集擺攤,覺得自己像年輕人一樣,越來越有活力。」今年初,臺東縣政府和米其林三星餐廳頤宮合作,將四間臺東人氣部落美食餐廳與慢食餐廳進行為期一週的客座交流,蕎仁美部落廚房就是其中一間。
周翠華運用了桑葉、洛神等臺東在地食材和頤宮主廚共同打造兩款前菜,她說尤其是桑葉一定要新鮮,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裹上以地瓜粉麵衣油炸後才會炸出酥脆美味的口感。她開心地回憶:「很高興人生中能有機會,和其他人一起將部落美食推上世界舞台。」沒想到在60歲的年紀,能找到自己新專長,活出新價值。
「吃在地、品當季」,周翠華致力於推廣在地食材,並透過參與「部落食尚」等相關計畫,讓更多民眾接觸臺東飲食文化。
環境好、福利好 臺東不僅能養老還能開創新生活
嫁到臺東將近40年,周翠華有感臺東這些年的改變。像是部落食尚計畫、在地農村體驗等,甚至是透過地方創生協助年輕人創業,她認為都能為臺東帶來新機會,「這樣年輕人回來,才有事情可以做。」她的兩個兒子現在也都回到臺東,一個是老師、一個當攝影師紀錄部落故事,在不同領域為臺東服務。
雖然離開故鄉太久偶爾也會興起想回到屏東養老的念頭,但周翠華開玩笑說,「那也要先生同意才行啊。」不過,她認為在臺東變老其實更不錯,「這裡也是我的故鄉,有山有水有農地,更重要的是只要體力還行,我可以一直貢獻自己的經驗和專業,還能和不同的人分享交流,退休後的生活反而更有趣。
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