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身高縮水,消化力也會變差!醫師:脊椎端正是護腸好習慣,常做5件事讓腸胃與心情一起變好
心「腸」好,等於情緖穩定、幸福洋溢。
文/蔡凱宙 圖/Shutterstock
編按:身高如果減少5公分以上,不但肌肉痠痛,腸胃的消化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胃食道逆流、胃脹氣,連帶影響排泄功能!自然骨科醫師蔡凱宙指出,腸胃力與腦力、肌力息相關,他建議做這5件事提升腸胃力,也讓心情變好。
迷走神經是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長度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神經,從頭頸一直延伸到胸部、腹部到骨盆腔、肛門口。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就是迷走神經,控制心跳呼吸、吞嚥消化及泌尿生殖,這是五臟六腑和大腦神經中樞的快速道路。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在脊椎的前方,感應身體的姿勢變化,久坐曲屈腰方肌的同時,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腸胃蠕動不良。
人體伸展時,交感神經的壓力較少,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所以要增加腸胃力,首要任務就是要維持脊椎端正,且要保持行走的能力。、
提升腸胃力重點一:脊椎端正,腸胃力才會好!
臨床上,老年患者身高如果減少5公分以上,不但肌肉痠痛,腸胃的消化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如果身高縮短10公分以上,因為胃部壓迫,容易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腸胃的吸收及排泄功能都容易受影響。
我們除了照顧關心成長中小孩的身高,也要關心家中老人的身高變化,因為從身高可以看到骨架退化的狀況,這與老人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迷走神經是腸胃連到大腦的快速道路,腸胃發炎也會造成大腦發炎,神經系統的病因有可能是來自腸胃道。2011年,加拿大貝瑞克(Dr. Premysl Bercik)教授研究發現,老鼠感染腸胃道病菌,不到1小時就出現焦躁行為,如果施以手術切斷迷走神經,老鼠就不會再因為腸道細菌變化而出現焦躁行為。從這個動物實驗間接證明,腸胃道健康與腦部、情緒相關。
腸胃健康,大腦就健康,心情也愉快。小腸絨毛細胞包含微絨毛、大絨毛、淋巴管和靜脈,食物經過消化分解,由小腸絨毛吸收養分與水分。如果把小腸絨毛的神經元展開,有一個網球場那麼大,不要小看小腸,它的神經元和我們大腦一樣多,被稱為「腹腦」或「第二大腦」。
小腸的免疫系統十分繁忙,猶如機場的自動通關系統,要辨別能夠進入身體的營養素,或是會引起免疫反應的過敏蛋白。這些神經元細胞和腸道細菌有著密切的互動,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也影響人生態度。
我們形容一個人的心腸好,就是一個情緖穩定、溫柔善良的人。情緒穩定與血清素傳導有關,人體80~90%的血清素產生於消化道,血清素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影響著人的滿足及幸福感。因此腸道健康不但提升免疫力,遠離疾病,另一方面,也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滿足。
提升腸胃力重點二:提防藥物、農藥殘留傷害腸道菌叢
許多藥物,例如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胃藥、避孕藥等,都會傷害小腸黏膜,嚴重影響腸道健康,尤其是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要更加謹慎,避免藥物副作用引發更多問題。
小麥麩質的黏性強,會把小腸黏膜細胞的緊密連結(tight junction)打斷,使單層的小腸黏膜細胞鬆弛,造成所謂的腸漏症,腸漏症又會引起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讓身體的防護網出現漏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道過敏、失智症、皮膚疾病、關節炎都和腸漏症有關。
除此之外,小麥、燕麥噴灑乾草劑,有嘉磷塞(Glyphosate)殘留。2018年美國法院判決,孟山都公司必須為加州校園管理員強生(Dewayne Johnson)罹患的淋巴癌症負責,並賠償2.9億美金(約90億臺幣),因為孟山都公司刻意隱瞞嘉磷塞的致癌毒性。台灣目前並沒有重視嘉磷塞的毒性,甚至之前有意放寬嘉磷塞殘留量,經新聞披露後,所幸沒有闖關成功。
嘉磷塞已經證實可以殺死所有的植物及微生物,殘留在小麥、燕麥的嘉磷塞,食用後會改變我們的腸道菌叢,殺死好菌。
提升腸胃力重點三:補充益生菌,多吃天然發酵食物
人體的1公克糞便之中,有100億的微生物,超過地球上的所有人口。這些住在我們身體裡面的眾多細菌,有許多的基因,藉由天然食物及生活環境得到的細菌,深刻地影響我們人體的基因表現。
家人住在一起,也一起分享健康的細菌,多到戶外接觸大自然,從樹木、泥土之中接觸到的益菌,也會保護身體的健康。這就是近年來很熱門的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
人體的基因表現不僅和身體的先天基因有關,和後天的細菌也有關。例如,飲食生活習慣差異很大的同卵雙胞胎,雖然小時候很像,但是老了以後,高糖飲食的雙胞胎之一會明顯變更老,因為高糖飲食改變了腸道細菌。另一方面,夫妻兩人雖然來自不同家庭,但是結婚之後,一同喜怒哀樂,朝朝暮暮分享細菌,長年累月,也會越來越有夫妻臉。
當患者住院的時候,主治醫師巡房,通常第一句問安的話是:「今天排便了嗎?」因為人體躺在病床上,腸胃蠕動變慢,手術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都會造成便秘。
人體排洩物並不只是食物殘渣,更有黏膜分泌物及有益人體的細菌。我鼓勵病人平時補充益生菌,吃天然發酵的食物如泡菜、納豆、酸白菜等,重視食物的多樣性,在使用抗生素之後,更要補充益生菌,在肚子裡面養好菌,用千軍萬馬的細菌來保護腸道健康。
提升腸胃力重點四:細嚼慢嚥,才會好消化
許多病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一般人誤以為是胃酸過多,所以使用各種的胃藥,目前最強的胃酸抑制劑是PPI(proton pump inhibitor)用藥物殺死泌酸細胞(Parietal Cell),就是分泌胃酸的細胞,讓它失去作用,本來胃酸酸鹼值是2,服藥後變成6,這中間差距的倍數是10的4次方(1萬分之1的胃酸)。雖然很有效果,但是長期使用會有骨質疏鬆、肌少症、神經痛和失智的副作用。
增加腸胃力的方法之一,就是細嚼慢嚥,不但可以增加唾液,同時還有以下多種好處。
1. 咀嚼食物時,進食的訊息會傳導到大腦,大腦接收到訊息發出飽足感,讓你不會吃下過量的食物。相反的,狼吞虎嚥,腸胃不好消化,也會吃進過量的食物。
2. 充分的咀嚼讓口水分泌,降低口腔酸性,減少蛀牙。
3. 細嚼慢嚥可以鍛鍊下顎力量,保護牙齦,讓牙床不會萎縮。細嚼慢嚥也會運動到臉部肌肉,可以減少皺紋,
4. 口腔運動同時可以活化腦部。
5. 細嚼慢嚥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降低緊張情緒,棒球投手常嚼口香糖,就是為了幫助消除緊張,提高臨場表現。
提升腸胃力重點五:腦力、肌力和腸胃力息息相關,提升筋膜健康
我研究自然骨科,一路尋找強化健康的基本原理,剔除危害因子。
腦力、肌力和腸胃力這三個基本原則,要互相增強,息息相關。藉由肌肉筋膜的鍛鍊,讓大腦腦部掌控肌肉行動力。常常運動刺激腦力,建立連結,腦部與肌肉連結愈好,身體愈能正向循環。肌力回饋腦力,頭好壯壯!腸胃的好菌因為運動而蠕動良好,分泌更多的血清素,增加幸福感,幫助睡眠修復腦部,從腸道健康反饋到腦部健康。
總之,增加肌力、增加睡眠、增加腸胃力,掌握三增,腦部、筋膜與腸胃一起提升。手腳靈活,眼明手快,腸胃通暢,心情愉快,擁有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
(本文摘自蔡凱宙著,《骨力自癒逆轉密碼:鬆開筋膜.遠離疼痛.強健骨骼.提升肌力.改善免疫》,原水出版)
2022/09/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