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好壞,決定人的氣質!景觀建築家郭中端:減法規劃居家、庭園、城市,不花大錢但舒適
空間美化第一件事,就是減去不適合的東西。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從業30多年,曾帶領團隊設計冬山河親水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中都溼地公園、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等知名案件。她分析,多數人有迷思,認為要打造好景觀,人做的愈多愈好。其實,最好的景觀,往往是人做得少的結果。此一減法哲學,如何落實於居家?
走入景觀建築家郭中端位於31樓的辦公室,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落地窗未裝窗簾,竹柏、福祿桐、羊蹄甲、姑婆芋等盆栽形成了自然的遮蔭。她笑說這些植物皆非刻意購買,而是從不同案場採集而來。同事每天早上輪流澆水,植物在陽光下長得欣欣向榮。
明亮素樸的空間內,沒有名貴的傢俱。沙發來自她在溫州街的老家,已有近50年的歷史;堅固耐用的客桌,則是工地用的三夾板釘製而成。工作區和待客區之間,有一扇古典的日式拉門,亦是她家中舊時使用的物件。
說起工作空間的設計,郭中端謙虛地說,「我不是說這裡特別好,但就是不花什麼錢,讓大家感覺很『速西』(台語)。」舒適而不花俏,正好和她多年來景觀設計的精神不謀而合。
郭中端說,好景觀不見得要花大錢。耐用的老家具加上植栽,看起來就很舒服。
72歲的郭中端,投身景觀工作超過30年。她和先生堀込憲二共同創立的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曾經手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中都溼地公園、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等知名案件的景觀設計。團隊作品屢屢獲獎,她也於2021年成為第一位得到國家文藝獎的景觀建築師。
坊間的景觀常見「加法」設計,例如,公園要有涼亭、遊具、噴水池,設施愈多愈好。但郭中端則反其道而行。她認為,景觀最重要的工作,是移除不必要的人為設計,盡可能地展露自然的原貌。像是拆除停車場,讓河道重現,找回潺潺溪水;整理一片垃圾山,種植原生樹種。
「空間美化,第一件事是把多餘的東西拿掉。」郭中端說。從家、庭園,乃至於城市空間,都應以減法哲學思考。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曾經手多個公共景觀案件,也獲得國家卓越獎、國家建築卓越獎等獎項肯定。
2022/09/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