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軒 圖/XUAN劉軒 FB粉專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工作與家庭如何平衡?劉軒見證父親劉墉集三輩子成就於一生的奮鬥,與背後的代價,曾暗自發誓「我絕不成為這樣的父親」,但自己卻曾被老婆描述為「大型行李」,一起出門毫無貢獻!維繫家庭關係,男人可以做些什麼?
週末下午,我關著房門,全神貫注撰寫下星期課程的演講稿。我需要安靜,房間中只有指尖在鍵盤上的按擊聲。
這時背後傳來一陣敲門聲,老婆開門詢問:「要不要和孩子一起吃點心?」我的思緒突被打斷,有點不耐煩地回:「沒看我在忙嗎?不用!」老婆用力關上門。
我突然察覺不太對,有點內疚:好像不該用那樣的語氣吧?
此時,我想起童年時的父親。
我的父親劉墉 三輩子成就集一生
在所有我認識的人之中,我父親無疑是最多才多藝,同時又是最努力的一個。
他當年在師大美術系就是個風雲人物,不但水墨畫得獎,還主演舞台劇、指導詩文朗誦。因為他出眾的口才,畢業後就主持了三台聯播的「全民自強晚會」,一炮而紅,隨後則成為中視的主持人和晚間主播。
在他擔任記者的5年內,被當時權威的《綜合電視週刊》選為「最受歡迎電視記者」,所製作的節目又獲得第13屆電視金鐘獎社會建設服務獎,這是許多專業新聞人畢生追求的榮譽。
他最為人們熟知的身分是作家,字面意義上達成了「著作等身」。《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等系列勵志書,在兩岸華人之間創下千萬銷量,改變不只一個世代的年輕學子。
他更是純血的藝術家,一輩子鑽研國畫,在作畫與文藝理論都極有造詣,他的畫冊、文藝理論與繪畫指導書籍超過35本。
他的畫作巡迴世界各地舉行個展30餘次,為各大美術館蒐藏。
作家、畫家、藝術理論家,他的每一個身分都不是隨意斜槓、淺蘸醬油,而是都做到了精尖。
他一個人的成就,拆成3個人花一輩子完成,絕對都算是箇中翹楚。
許多人看到他的光燦成功,而沒看到背後的代價。身為兒子,我看得一清二楚。
某程度來說,我就是那個代價。
成功背後的代價 除了工作一切事物都可以捨棄
父親是真正寒門出身,在他完成美術系學業的時候,有一個貧困的家庭等著他養活。
他靠著新聞工作上出色的表現,快速改善生計。我們家從一棟鐵道旁的違章小矮房,搬到台北市忠孝東路上的新落成公寓。
1978年,他被推薦到美國維吉尼亞州丹維爾美術館,擔任駐館藝術家。他抓住這個機會,一個人提著兩只皮箱,就這麼飛到美國去。將年輕的妻子和5歲的我留在台灣。
接下來3年,我沒有見過他一面。
直到我8歲,突然有一天,我被帶上飛機,在美國紐約降落。當我爸看到我時,不是憐愛,也沒有擁抱。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兒子怎麼這麼瘦?」
那時他透過3年努力,在當地聖若望大學找到一份專任駐校藝術教授工作,也買了一棟聯排住宅(townhouse)的其中一戶,準備讓全家人住進去。
還記得,我不知道要回他什麼。眼前這個人就好像一位陌生的叔叔,但他講的話又是那麼有力道,威嚴的父親形象很快地重回我的腦海中。
那些年間,我爸忙於教職、繪畫,並且靠寫作增加收入。他長時間將自己關在工作室裡頭,當他將門關上那一刻,彷彿下了一道咒語,家裡的各種聲音必須立刻消失。
我會迅速闔上他買給我的鋼琴,走路甚至得踮腳,就怕製造不必要的噪音。
有一次我不小心製造出很大聲響,我奶奶隨即壓低聲音對我說:「小聲點兒!你不知道你爹在忙嗎?!」
在我高中時期,我父親在書店偶然看到一本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三十封信》(The 38 Letters from J.D. Rockefeller to His Son),蒐集了這位成功企業家父親透過寫信給孩子表露的思維與人生之道。這本書就放在大門口,顯示相當暢銷。
他翻閱這本書,覺得這是個很棒的點子。
不久,相似體裁的《超越自己》問世。我發現,自己莫名其妙成了他的創作題材。
我在學校和同學起爭執、功課遇到難關、抉擇出現迷茫,都被他寫進書中。千千萬萬人在看。
秋天,我冒著危險爬上屋頂清落葉,父親忙不迭拿出相機對著我按快門。不出所料,這成了他撰寫「美國年輕人生活」篇章的素材。
漸漸地,我開始不想與他分享我的心事。
我不知道,他是真的關心我、想與我說話,或者只是想從我身上挖出故事,報導給他的讀者們。
對這位成功作家、大藝術家而言,一切事物都可以為了工作退讓捨棄。他生活的全部,幾乎被工作填滿。這麼多年,從來沒看過他玩樂或休息。
長大後,和他同去中國名勝風景區,名曰度假,但他總要求飯店安排視野最好的房間給他。他就整天待在房裡作畫。
我敬佩他。但也曾望著他的背影,暗自發誓:「我絕不成為這樣的父親。」
不想成為工作狂父親 忙起來卻六親不認
「你會不會太誇張?好不容易把你拐出來玩,你還要工作?」我老婆一邊開車一邊不悅地說。我聽到也不是很開心地回她:「我在做正事好嗎?難道你開車我都不能回個訊息?」
我老婆很重視家庭時光,希望我們可以定期出遊,增進全家感情。那次我們全家一起去露營,路途中,她開車,我坐在副駕,利用時間在手機上回覆工作訊息。她不高興了大半天。
平常,我很有意識地告訴自己,我不能讓孩子在威權式的父子關係下成長。因此,我很刻意地避免對小孩嚴厲,也希望好好陪伴孩子。
但事實上,我沒有將太多時間分配給小孩。
每天和孩子講的話不外乎「作業寫完了沒?」「考試要念的書都念完了嗎?」雖然我不嚴厲,卻也不夠關心。
當我在工作時,我需要百分之百的安靜與專注。任何人都不准來打擾。我爸曾對我說:「男人工作起來,就是要六親不認。」
我從不認同這句話,但我的工作模式卻正是如此。
「結婚之後,總是由我安排出遊計畫。我都沒事嗎?我很閒嗎?為什麼出遊都是我的責任,找餐廳、找景點、找飯店,都要由我一手包辦?」那次露營之旅,她不想繼續將不滿忍在心底:「下次你來規劃行程啊!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在做?」
「跟你出門就像帶一個行李一樣,毫無貢獻。」她忿忿地丟下這句話。
聽到這句話,我痛苦地意識到:「我不正是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父親嗎?」
根據心理學研究,原生家庭會烙印我們的個性。爸媽的個性、習慣,多半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蛛絲馬跡。恐怕,當我的孩子看著我,也會看到我父親那般工作狂的背影。
維繫家庭關係不是老婆一個人的責任 男人也該承擔
「天啊!你真的對自己很嚴苛。」詹斯敦看著我寫的評量表驚訝地說。
聽他這樣講,我心裡很複雜。一方面,我發現我真的對自己很嚴苛,但我覺得這樣很棒,表示我很努力、我很認真工作;但另方面,我卻有點想哭。我並沒有想成為工作狂。
「面對工作,一往無前;照顧家庭,心不在焉——老婆可能會這樣描述我吧?」我苦笑。
「工作狂的性格有影響到家庭嗎?」詹斯敦接著問。
我說:「我跟老婆愛情長跑7年才結婚,結婚前,我完全不覺得我認真工作會影響我們的感情。但有了家庭後,我才意識到,認真工作竟然會變成我們感情失和的導火線。」
越和教練深談,越意識到,我在家庭中一直處於被動、消極的角色。而維繫家庭關係、規劃家庭出遊,並不該是老婆一個人的責任。她辛辛苦苦規劃了行程,我卻視為理所當然,還心不在焉,也難怪她會不開心。
我意識到,我也應該要擔起維繫家庭關係的責任。
老婆,我們約會吧 從沙發電影時光到兩人旅行
設定好投影機,開一瓶紅酒,與老婆窩在舒服的沙發上,接著打開Netflix,一起挑一部喜歡的電影,悠哉地度過週末夜晚。
我和老婆定下約定。
幾個星期後,我們的電影約會成為了新的習慣。有天看電影看到一半,她輕輕地對我說:「其實我要的不多,就是晚上一起看個電影,偶爾找間不錯的餐廳約會,每個月找個週末全家一起出去玩。」
沙發電影時光正是和詹斯敦討論出來的改進方案之一。
第一步生效後,他對我說:「你應該要試著計畫屬於你們夫妻兩人的旅行。」我有點疑惑地問:「不能帶小孩嗎?」
詹斯敦解釋:「如果你想要改善與老婆的關係,你們就應該要有屬於兩人的約會時光。」
後來,我傳了訊息給老婆:「我們這週末去高雄玩,如何?」我還特別強調「就我們倆」。她很快就答應了。我上網找高雄有哪些不錯的餐廳,訂好位,給她一個驚喜。
針對每個重要家人 規劃具體改善關係方案
積極態度在老婆身上收效後,詹斯敦提醒我別忽略其他家人:「試著針對每個重要家人,例如父母親、小孩都規劃具體的改善關係方案。前提是,方案對他們來說不會構成負擔,必須要是全家人都能樂在其中的。」
拿起筆,我第一個寫下的是希望父母親可以放鬆地享受我幫他們安排的旅程。
我之所以這麼希望爸爸可以放鬆,是因為我媽很容易被他的情緒影響,要是我爸處在緊繃的狀態,我媽也不可能放鬆。因此,我不斷努力安排他們可以好好享受的旅行,像是帶我爸到他與我媽從前約會的老地方——日月潭;或是帶他們一起去到澳洲黃金海岸,在臨海的飯店享受度假的感覺。
對於我的家庭,我希望我們全家可以一起完成一件有一點難度與挑戰性,甚至是仰賴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例如騎單車環島。
為了早日成功騎單車環島,我們會趁週末好天氣,帶兩個孩子到河濱公園練習騎腳踏車。在河濱公園騎單車時,我聽見孩子自在與快樂的嬉笑聲,歡快情緒感染了全家人,讓我壓力全消。
徐徐微風吹拂,潺潺溪水流淌,柔柔芒葦輕搖。騎著腳踏車,兒子突然說:「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身為父親,這種簡單的幸福感,我會永遠記得。
(本文摘自劉軒、詹斯敦著,謝宇程、洪孟樊撰文,《超男進化論:在亂流中找回掌舵力的人生指南》,商周出版)